神农氏尝百草中医草药自此始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happy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太平寰宇记》
  在太行山脉的南段,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因此得名五顶山,又名老顶山。
  神农尝草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治市郊区的老顶山。
  传说,天地初开,人类新生。他们并不智慧,不会耕种。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只能靠捋草籽、采野果维持生活。有一位首领,他发现了稻、黍、稷、麦、豆等“五谷”,还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人们尊称他为“神农”。
  神农对人类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發现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草药。
  远古时期,人们中毒、生病却不知如何应对,只能硬挺。一天,神农氏在河里摸鱼,由于天冷水冰受了凉,突然肚子疼了起来,疼得他头上直冒冷汗,躺在地上滚来滚去。为了忍耐疼痛,神农氏不由得咬住了河边一棵野草。咬着,咬着,没过一会儿,肚子却一点也不疼了。神农氏觉得稀奇,就把那棵野草挖下来带回了家中。
  神农氏的妻子,原是龙的女儿,自小生长在秦岭深山,她认识许多野草,能叫出它们的名字,还懂得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她告诉神农氏那草叫“马鞭草”。
  神农氏亲自嚼尝了马鞭草的叶、茎、根,感觉到它的味道甘苦,药性温和,确有祛风、解毒、止痛的作用,后来他还用这种草药亲自治好了几个病人。神农氏得到了马鞭草的启示,从此,就开始尝百草,研究医药,用草药为人类疗治疾病,解除病魔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走遍千山万水,品尝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虽日遇七十二毒,但最终得茶而解之。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其他文献
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全长456公里,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郦道元的《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又说,这山上到处都是松树和柏树,还蕴藏着金属矿物和玉石。沁水就是从这座山发源,又南经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的沁水县、阳城县后
期刊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出现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今晋城市阳城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城区的一个姓
期刊
祁太秧歌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爱。  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晋中一带,就已流行着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小曲。这些小曲与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异。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
期刊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  金针针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盼望和哥哥结成双呀,啊格呀呀呆。   ——《桃花红 杏花白》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尧天舜日之下就有见于文字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产生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
期刊
北路梆子,发源于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又名“上路戏”,是蒲州梆子北上演出,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剧种。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  过去的北路梆子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
期刊
这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流传地,女娲补天,牛郎织女……  这里是黄帝和尧、舜、禹曾经建都、活動的政治舞台,文明的薪火一直在这里延绵……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所有英雄的神话都折射着人类文明初始的曙光。
期刊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期刊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补天的传说,很多古籍里都有记载。  相传女娲在造人之前,先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出狗,初三创造出羊,初四创造出猪,初五创造出
期刊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叫炎帝,他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风涛骤起,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被淹死在海里,永遠回不来了。
期刊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楚辞章句》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他们共同住在东海边上,每天都在东海洗澡,洗完澡后,就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其中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