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蕴含着深远的意蕴,而且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悟古诗词中的文化精神,从而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鉴赏学习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体会作品意蕴的关键。与此同时,古诗词是诉诸心灵、关照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我国诗歌自古就有教化功能。在诗词教学中,除了把握作品之外,还应当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教育。
一、“知人論世”,走进人物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万章》下篇中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万章》下篇中,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指出鉴赏诗歌需要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正确的解读诗歌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思,就需要认知诗人的生平经历、审美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和社会思潮等内容。“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作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七言律诗中代表作品之一。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和喜悦,全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的兴奋之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仅凭诗歌中简短的描述,很难理解杜甫心中深刻的情思。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对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朝军队在当时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胜仗,紧接着收复了郑州、汴州等地方,叛军薛嵩、张忠志受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情调激昂的“快”诗,虽然这样快节奏的诗歌在杜甫所有诗歌作品中并不多见,但是杜甫在所有诗歌中情思的基调来源是统一的,都是站在家国的角度来思考现实。所有这些情绪的变化,都来源于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的变化,所以在鉴赏杜甫创作的这首诗时,应该对杜甫浓厚的家国精神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深层次的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二、“以意逆志”,深刻理解
《孟子·万章上》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指出,要全面确切得理解诗的内容,必须要“以意逆志”。具体来说,首先,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切记望文生义、割裂整体。其次,不能拘泥于诗歌表面的艺术形式,要切实的把握诗歌深层的含义。最后,要充分的调动读者的主观感受,让读者走进诗人和诗人同辐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开头用了“忽传”两字,如果不看全诗,单看这一句的这两个字,学生很有可能就简单的理解为“意料之外”的意思。事实上,“忽传”二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杜甫心中极度的兴奋之情。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上一年的十月,史朝义还占领着东京、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完全想不到的是,在三个月之后唐朝全部收复了河南河北。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年零三个月,这段时间里,百姓黎民的生活颠沛流离,“忽传”二字表达出民众心中复杂的惊喜之情。出乎意料所以惊,长期期盼所以喜。杜甫真实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全家漂泊到了四川。在四川躲难的日子里,杜甫一直想要归乡。《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表达了他得归乡之情。所以,当杜甫听闻这个收复消息以后,自然是要歌唱,要喝酒,这是“喜欲狂”得自然表现。
杜甫感情得发展是有过程和因果的,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整体把握,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事实上,不仅是杜甫,在鉴赏不同诗人创作的不同诗词作品时,一定要注重作品整体的情感流动。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整体,诗词所体现的情感变化是来源于诗人的情感变化,情感是有流动性的,学生应该走进作品、感受作品。
三、充实精神,培养人格
在鉴赏诗词作品得时候,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深刻精髓。最后,给予学生优秀精神文化滋养,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以杜甫为例,杜甫是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历史关口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高峰,中国的古典美学在杜甫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慷慨悲愤的特点,他的诗歌作品极具思想深度。在人生的车轮面前,杜甫始终关注家国兴衰,以天下民生为己命,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升华。杜甫是一个极具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历史的沉浮中涤荡。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的正统思想浸润了杜甫的成长,以至于在后来,尽管杜甫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坎坷,没有真正得到过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儒家的人世精神让杜甫一直坚守为国为民的信念。所以杜甫的作品中总是透露着深沉的忧思。
学生在鉴赏杜甫诗歌的时候,经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深刻诗歌鉴赏解读之后,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诗人杜甫的精神高度。在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歌所透露的情感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触碰到杜甫人格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到情感上的浸润。年轻一代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所以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应不断充实精神生活,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鉴赏学习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体会作品意蕴的关键。与此同时,古诗词是诉诸心灵、关照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我国诗歌自古就有教化功能。在诗词教学中,除了把握作品之外,还应当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教育。
一、“知人論世”,走进人物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万章》下篇中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万章》下篇中,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指出鉴赏诗歌需要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正确的解读诗歌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思,就需要认知诗人的生平经历、审美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和社会思潮等内容。“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作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七言律诗中代表作品之一。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和喜悦,全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的兴奋之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仅凭诗歌中简短的描述,很难理解杜甫心中深刻的情思。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对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朝军队在当时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胜仗,紧接着收复了郑州、汴州等地方,叛军薛嵩、张忠志受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情调激昂的“快”诗,虽然这样快节奏的诗歌在杜甫所有诗歌作品中并不多见,但是杜甫在所有诗歌中情思的基调来源是统一的,都是站在家国的角度来思考现实。所有这些情绪的变化,都来源于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的变化,所以在鉴赏杜甫创作的这首诗时,应该对杜甫浓厚的家国精神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深层次的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二、“以意逆志”,深刻理解
《孟子·万章上》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指出,要全面确切得理解诗的内容,必须要“以意逆志”。具体来说,首先,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切记望文生义、割裂整体。其次,不能拘泥于诗歌表面的艺术形式,要切实的把握诗歌深层的含义。最后,要充分的调动读者的主观感受,让读者走进诗人和诗人同辐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开头用了“忽传”两字,如果不看全诗,单看这一句的这两个字,学生很有可能就简单的理解为“意料之外”的意思。事实上,“忽传”二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杜甫心中极度的兴奋之情。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上一年的十月,史朝义还占领着东京、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完全想不到的是,在三个月之后唐朝全部收复了河南河北。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年零三个月,这段时间里,百姓黎民的生活颠沛流离,“忽传”二字表达出民众心中复杂的惊喜之情。出乎意料所以惊,长期期盼所以喜。杜甫真实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全家漂泊到了四川。在四川躲难的日子里,杜甫一直想要归乡。《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表达了他得归乡之情。所以,当杜甫听闻这个收复消息以后,自然是要歌唱,要喝酒,这是“喜欲狂”得自然表现。
杜甫感情得发展是有过程和因果的,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整体把握,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事实上,不仅是杜甫,在鉴赏不同诗人创作的不同诗词作品时,一定要注重作品整体的情感流动。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整体,诗词所体现的情感变化是来源于诗人的情感变化,情感是有流动性的,学生应该走进作品、感受作品。
三、充实精神,培养人格
在鉴赏诗词作品得时候,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深刻精髓。最后,给予学生优秀精神文化滋养,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以杜甫为例,杜甫是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历史关口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高峰,中国的古典美学在杜甫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慷慨悲愤的特点,他的诗歌作品极具思想深度。在人生的车轮面前,杜甫始终关注家国兴衰,以天下民生为己命,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升华。杜甫是一个极具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历史的沉浮中涤荡。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的正统思想浸润了杜甫的成长,以至于在后来,尽管杜甫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坎坷,没有真正得到过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儒家的人世精神让杜甫一直坚守为国为民的信念。所以杜甫的作品中总是透露着深沉的忧思。
学生在鉴赏杜甫诗歌的时候,经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深刻诗歌鉴赏解读之后,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诗人杜甫的精神高度。在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歌所透露的情感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触碰到杜甫人格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到情感上的浸润。年轻一代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所以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应不断充实精神生活,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