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探究与尝试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孝”、“爱”、“感激”等字眼,在中外文明史中一直为人所称道。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孝”为百行之首。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他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有责任感。感恩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逐渐淡化,孩子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许多孩子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根本不懂得珍惜,更不知感恩为何物。
  
  一、造成感恩缺失的原因
  
  (一)父母过度溺爱
  许多父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千万不能亏待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于是百般宠爱,不图回报地过度溺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让他们吃苦受累,以至于孩子们觉得接受长辈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自己,想不到要去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二)父母爱慕虚荣
  一些父母爱虚荣,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却不知孩子的虚荣心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一经养成,再想改变可就难了,到那时往往悔之晚矣。
  (三)客观环境影响
  家长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自私、霸道,也导致孩子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形成了追求享受,好逸恶劳、任性等不良品格,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还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只知获取,不知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
  (四)功利性教育的偏差
  近年来,学校、幼儿园过于注重教育的智力启发,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全落在传授知识上,只重视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德”的培养,加上家长也有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这就促使教育出现了偏差。
  众所周知:在人的个体发展中,每一种知识、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关键期,如果在此期间,得到必要的刺激和作用,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行为能力会很快地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感恩教育也是一样。如果在幼儿期就接受感恩的启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幼儿园就开始。
  我园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非常重视幼儿的感恩启蒙教育。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作了如下的尝试,从中得到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体会。
  
  二、从亲情开始,让幼儿感受父母养育之恩
  
  (一)引导幼儿观察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
  幼儿了解了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才能体会父母所做一切的不容易。幼儿感受了父母的辛苦,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感激之情。
  (二)让幼儿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
  母亲从十月怀胎,到呵护孩子长大,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成人不但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还要让他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学会付出,也学会感恩。
  (三)利用节日进行教育,让幼儿懂得感恩
  通过“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重阳节”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到:长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受益的人都应该感谢他们。组织幼儿开展“送一张贺卡”、“说一句暖心话”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讲述相关的名人故事,给幼儿树立榜样
  教师收集一些尊敬长辈的名人(如岳飞、朱德、韩信等)、故事(如“孔融让梨”、“黄香替母暖被”)等,给幼儿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布置亲情作业,让幼儿做出感恩行动
  布置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洗袜子等,让幼儿从中体验父母做家务的辛苦,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布置幼儿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倒一杯水、搬一把椅子、拿一双鞋等,让幼儿以实际行动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三、施之以爱,让幼儿感受老师的教育之恩
  
  (一)引导幼儿观察老师、阿姨的工作,感受她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幼儿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老师就接替父母承担了照顾幼儿学习、生活的一切责任,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阿姨同父母一样,为了他们的成长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样很辛苦,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二)以母亲般的温暖,真心关爱每一位幼儿
  教师要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位幼儿,以充满爱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幼儿,尤其对缺少家庭温暖的幼儿,更要倍加关照,给予他们母亲般的温暖,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从而体验老师的教育之恩。
  (三)细致入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教育幼儿时,教师要耐心,不粗暴,不强压,摆事实,讲道理。在一日活动中,要细致把握每一件小事的“真相”,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孩子,同时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幼儿树立榜样,让他们真心喜欢你,尊重你,甚至是崇拜你,这样自然也就感激你。
  
  四、从身边做起,让幼儿感受祖国、社会之恩
  
  (一)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接触的人除了家人以外,还有老师、同伴等,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及快乐,学会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表示感谢等。
  (二)从关爱周围的世界做起
  在教育幼儿关爱他人的同时,还要教育幼儿善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幼儿园的墙壁、桌椅、玩具、图书、花草、树木都要懂得爱护和珍惜。教师可在自然角里养一些幼儿喜爱的动植物,让幼儿去关心、爱护和照料,从中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要让幼儿知道,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与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要感念自然之恩。
  (三)从关爱班集体做起
  在集体生活中,除了让幼儿友爱相处外,还要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要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从爱班集体到爱幼儿园,从爱幼儿园扩展到爱家乡,再从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要让孩子懂得是祖国、社会这个大家庭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有一颗感念祖国、社会之心。
  
  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感受世间恩情
  
  (一)选用适宜的内容和教材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小班以关爱、分享教育为内容,通过“娃娃家”、“我爱我的幼儿园”、“妈妈的节日”、“朋友的生日”等主题活动,学会关爱与分享。中班以礼仪教育为内容,通过“做客”、开“医院”、“超市”等活动,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和日常礼仪;大班以培养责任感、自理能力为内容,通过“我要上小学”、“我的小书包”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自理能力等。
  (二)设计感恩教育情境
  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点滴小事,结合课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教育情景,如采用情景表演、小小辩论赛等形式。在恰当的时候可采用一些技巧,如对一个生病的孩子,开始可以故意冷落他,让他体会不被关心的滋味,过一会儿才去关心他,这时他会深切体会到被别人关照的“恩情”,以后别人生病了,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利用寓言、童话故事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都喜欢听的,老师可选用短小精美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感恩的道理。生动有趣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幼儿,又容易被孩子接受,效果非常显著。
  
  六、争取家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利用橱窗、家园栏宣传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毫无保留,更不会期盼得到回报,要让这无私的爱得以延续,父母必须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等他长大后,才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
  (二)让家长了解感恩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专题讲座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全力,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如在家里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亲情作业等。
  (三)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
  利用家访、个别交谈等机会与家长交流教育的经验。要给孩子创造感恩的机会,如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让孩子帮忙做些家务。对幼儿做出的每一点“感恩”举动,都要格外珍惜,精心呵护,切不可忽视、打击。
  (四)让父母做好感恩的表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感染孩子,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谦让,为幼儿做出榜样。教会幼儿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爱心去培育一颗善于感恩的心。
  以上是我园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点尝试,效果已日渐显现,如活动中,幼儿发生争抢的事情明显减少了,主动帮助别人的现象增多了,有的幼儿能主动帮助别人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能把玩具主动让给别人,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不乱扔纸屑,有幼儿几天没来园,其他孩子会关心地问老师“他怎么了?”老师偶露倦容,会有小朋友关切地问“老师,您累了吗?”“您喝水吗?”,还有家长来反映“孩子懂事了,知道问妈妈累不累?知道替奶奶捶背……”。这些显著的变化,说明幼儿进步了,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
  当然,这仅仅是初见成效,其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去不断摸索完善。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和同行们的支持,我们会把幼儿培养成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让我们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里,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它同生命一起延伸,代代相传!
其他文献
新的时期,全面提升水平,努力满足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既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更是科学发展观下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积极推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治校方针,坚持高起点、高层次,把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将政治思想工作、保教工作、后勤工作、安全工作抓紧抓好,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团队的强大,以
期刊
现在的幼儿在家中地位优越,一则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与呵护,另则有些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且有的家长自己的不当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致使不少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只知道要人关心要人爱,而不知道关心体贴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少有主动去同情别人的困难与不幸并予以帮助的行为表现。作为幼儿教师,我深深感到,培养幼儿的爱心是我们为人之师的重大责任。     一、让幼儿感受爱、理解爱    孩子最先
期刊
摘要  幼儿期是任务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期,要改变孩子任务责任心的缺失,成人就要把握好机会,重视孩子的亲历体验,做到善于捕捉机会,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会发展机会、让孩子独立承担任务,能强化机会、让孩子体验完成任务的快乐。这样孩子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享受着这种美妙的成功感,让其终生受益。  关键词  任务责任心 任务 机会 体验    责任心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责任心由责
期刊
家长工作是指幼儿教师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幼儿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幼
期刊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和爱好都是以情感为动力的心理因素,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力。而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教育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学习活动,而是教师组织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积极性、主动
期刊
看动画片是现在多数孩子最容易、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动画片以优美的画面和儿童化的语言吸引着身边的孩子。好的动画片能丰富幼儿知识,陶冶幼儿审美情操,还能教给幼儿做人的道理,但也有些质量较低的动画片对幼儿产生了负面影响。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才会让动画片真正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一、选择动画片要以具有教育意义和增长知识为主    由于幼儿对动画片具有较强的模仿力,所受到的教育效果也很
期刊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曾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应从小培养,科学小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能让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重视科学实验,玩科学把戏,以此来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好奇心和主动尝试精神,
期刊
在体验式的科学发现活动中,幼儿是主体,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体的已有观念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幼儿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幼儿可以深刻地了解事物。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科学体验活动后,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我们深感教师提问技术的重要,通过提问可以使
期刊
设计来源    这学期我们所选的教科研课题是《体验模式下家园合作,幼儿关爱图书的研究》。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在关爱图书方面的表现和实施此课题之前相比效果非常显著。在未实施此课题之前,我们就让孩子们每人带两本喜欢的图书来园,从带来的图书看出:孩子们大多只带了一些普通的书,很少见那些精美的幼儿喜爱的书籍。经调查了解到:孩子们不愿意带自己喜爱图书的原因就是担心被别人弄坏。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安排了这节活动
期刊
一、设计意图    “用艺术沟通世界,让世界走近我们。”这是我园构建艺术化园本课程的宗旨,也是课程实施的手段。在构建的过程中,如何用艺术这一种特殊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如何将艺术元素更多地融合进课程,这一直是笔者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方向。而美术欣赏《蒙娜丽莎》就是我在创设大班艺术主题《心情变奏曲》时,精心勾勒的一个音符。《蒙娜丽莎》是艺术大师达·芬奇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肖像画作品,画中人物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