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小说是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觉醒、抗争与成长的诗篇。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了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迫害,探讨了她们是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姐妹间的情谊寻取自身解放并反过来推动黑人男性的成长。
  关键词:《紫色》 黑人女性 斗争 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茜丽的经历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处境。整部作品以书信体为叙述形式,“赋予传统的书信文体以深刻的政治内容,刻画了一个受尽屈辱和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金莉等,2010:196)。小说的女主人公——饱受摧残的茜丽拒绝思考,压抑自己的感受,完全失去了自我。后来,在其他几位女性角色的影响和帮助之下,茜丽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她逐步成长为独立勇敢的女性;整部小说主要以茜丽的觉醒、斗争和成长为主线。事实上,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自身也实现了蜕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茜丽的影响。可以说,《紫色》是一部黑人女性斗争与成长的历史,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源自她们的坚强与勇敢,更依赖于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此外,这些黑人女性的独立与成长也反过来促进了黑人男性的觉醒与蜕变。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茜丽在不同层面的觉醒与成长,以及她的成长对其他黑人女性和对黑人男性成长的积极意义。
  二
  在《紫色》中,茜丽首先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她在十四岁的时候被继父阿方索强暴,生下的孩子也被继父抱走,此后更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出嫁后的茜丽成为丈夫艾伯特泄欲的对象和干活的机器,还要忍受丈夫的毒打。其次,茜丽还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无论是她的继父,还是她的丈夫,这些“黑人男子并不只是黑人社会的产物,而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长期遭受歧视的产物”(王家湘,2006:364)。身为种族迫害受害者的黑人男性转向更为弱势的黑人女性,通过种种暴行寻求补偿与安慰。茜丽自然成为了继父和丈夫泄愤的对象。在这双重枷锁的迫害下,茜丽逆来顺受,不过是一个毫无自我意识、任人操控的机器。她的这种生活直到索菲亚和莎格的到来才出现转机。
  茜丽的儿媳索菲亚是一个独立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充满性别歧视的黑人社会里,她同一切压迫她的男性斗争,包括她的丈夫。哈波问茜丽如何能让妻子索菲亚听自己的话时,茜丽让他打索菲亚。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受传统性别歧视的毒害非常之深,也是因为她嫉妒索菲亚的勇敢。但是在此之后,备受良心谴责的茜丽开始失眠了,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个微弱的声音说道,你干了一件错事。你触犯了一个人的灵魂”(艾丽丝·沃克,2008:29)。茜丽意识到她触犯了索菲亚的灵魂。这个灵魂正是黑人女性要求自我独立、敢于同男性抗争的灵魂。从这个意义来讲,茜丽触犯的不仅是索菲亚的灵魂,也是千千万万黑人女性的灵魂,更是她自己的灵魂。而这个微弱的声音正是茜丽长期压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索菲亚的责问下,茜丽坦白了自己的过错,并将长期受压迫的感受告诉了索菲亚。索菲亚不仅原谅了茜丽,还教她要与丈夫斗争。索菲亚还提议要和茜丽一起拼被子,而她们要拼的正是百衲被。事实上,整部小说都“采用了缝合百衲被的技巧并把缝合百衲被作为小说的中心隐喻”(程锡麟、王晓路,2001:170)。缝合百衲被的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体现了黑人女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自身创造力的发挥,更体现了黑人女性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索菲亚和茜丽缝合的不仅是被子,更是她们的姐妹情谊和作为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也正是因为萌发了自我意识并拥有了同索菲亚的姐妹情谊,茜丽才得以走向新生,就像她自己说的:“我现在跟新生娃娃一样,睡得香极了”。(艾丽丝·沃克,2008:31)
  除了索菲亚,莎格对茜丽的成长也功不可没。莎格同普通的黑人女性不同,她在感情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这一切都给茜丽的独立和成长树立了榜样。在莎格的影响和帮助下,茜丽渐渐摆脱了父权制社会的枷锁,走向女性独立的道路。莎格不仅使茜丽免受艾伯特的毒打,更使茜丽看到了男人以外的世界,她告诉茜丽:“你眼睛里没有了男人,你才能看到一切”。(艾丽丝·沃克,2008:133)莎格帮茜丽找到了被艾伯特藏起的耐蒂的来信,而信的内容不仅进一步开阔了茜丽的视野,还鼓励茜丽要勇敢地活下去,等待同妹妹和孩子团聚的决心。莎格以茜丽的名字为歌,鼓励茜丽穿上被认为只有男人才穿的长裤,并带着茜丽离开了艾伯特的家。面对艾伯特的嘲讽,茜丽骄傲地说:“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还不会做饭,有一个声音在对想听的万物说,不过我就在这里。”(艾丽丝·沃克,2008:41)。茜丽的这番话无疑是她从父权制枷锁中解脱出来的独立宣言。离开丈夫的茜丽在莎格的爱和帮助下,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她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并从继父那里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经济上获得独立的茜丽终于实现了她人生的蜕变。
  三
  蜕变后的茜丽拥有了独立坚强的主体意识。这时,读者才在她的信中读到了她对自己外貌的客观描述:“我的皮肤很黑。我的鼻子很普通。我的嘴唇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艾丽丝·沃克,2008:179)。比起之前从他人的视角对茜丽外貌的否定描述,这几句话意义非凡。茜丽终于可以摆脱他人的视角,拒绝被物化,客观公正地认清自己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心灵的认识:“可我的心一定很年轻,充满朝气,我觉得心里的血气旺着呢。”(艾丽丝·沃克,2008:179)。无论是对外貌的描述还是对心灵的评价,这些都是茜丽女性主体意识形成的标志。
  茜丽主体意识的形成还体现在她性欲的觉醒和她成熟的爱情观上。在小说的开始,茜丽对男性只有恐惧和厌恶。这种恐惧和厌恶是因为她“早期生活中只有压迫式的性生活”(芮渝萍,2004:203)。茜丽不仅多次被继父阿方索强暴,婚后还要充当丈夫艾伯特的泄欲工具。因此,虽然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为人妻子,茜丽对自己的身体以及性爱却毫无了解,用莎格的话来说,她仍然是个处女;是莎格唤起了茜丽的性意识。茜丽在第一次看到莎格照片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在照顾莎格洗澡时,面对莎格的身体,茜丽更是有一种要变成男人的冲动;是莎格教她了解和欣赏自己的身体,在同莎格的拥抱和亲吻中,茜丽的性意识萌发了。茜丽的同性恋倾向是她长期遭受男性虐待从而对男性深怀恐惧和厌恶的必然结果,也是她同莎格之间互相理解,彼此爱怜的结果。性意识觉醒的茜丽,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爱情,并形成了成熟的爱情观。面对莎格的离去,茜丽虽然伤心,但终于能够振作起来,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茜丽对莎格的爱是深刻的,但这种爱是以尊重对方和自己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因此,当得知莎格要回来的时候,茜丽的内心充满了平静:“她如果来的话,我很高兴。她如果不来的话,我也心满意足。”(艾丽丝·沃克,2008:199)。可见茜丽不仅冲破了父权制社会的婚姻牢笼,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还在尊重她所爱的人的决定的同时,拥有了独立的自我。这种成熟的爱情观无疑是茜丽蜕变的又一例证。
  茜丽的蜕变还体现在她宗教观的转变上。在找到妹妹耐蒂的信并了解了自己的身世后,愤怒的茜丽不再给上帝写信了,她转而给耐蒂写信。因为茜丽终于意识到她头脑中的上帝是一个白人老头。而她对上帝的信仰无疑使她困于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枷锁之中。她愤怒地说:“我一直向他祈祷、给他写信的那个上帝是个男人。他干的事和所有我认识的男人一样,他无聊、健忘、卑鄙。”(艾丽丝·沃克,2008:129)。在意识到自己头脑中的上帝是白人男性的化身之后,茜丽坚决要把他赶出自己的头脑。这就再次体现了她作为黑人女性要摆脱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决心。在莎格和耐蒂的影响之下,茜丽“向自己内部找寻上帝的声音,而这个上帝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葛海燕,2004:352)。茜丽的宗教观改变了,她心中的上帝由“他”变成了“它”,由一个白人老头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神灵,而她也从对上帝的默默祈祷变成了对生活、对自身的感悟和热爱。茜丽宗教观的改变标志着她对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更清醒的认识,以及她自身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建构。
  四
  事实上,成长的不仅是茜丽,其他的女性角色特别是莎格也实现了人生的蜕变,而这些都同茜丽有着密切的关系。莎格勇敢独立,但是她特立独行的性格也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在艾伯特结婚后,莎格仍然保持同他的关系,这给艾伯特的第一任妻子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就是后来初到艾伯特家养病的时候,莎格对茜丽也糟透了。此外,莎格同母亲的关系恶劣,自己也尽不到做母亲的责任。当茜丽问及她是否想念自己的孩子时,莎格回答道:“什么都不想”(艾丽丝·沃克,2008:36)。可见,莎格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同时,不仅割裂了同他人特别是同其他女性的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人带来了伤害。正是在茜丽的精心照顾和茜丽善良朴实的性格的影响下,莎格不仅从重病中痊愈,还学会了爱与责任。在茜丽的面前,莎格承认了对艾伯特的第一任妻子所犯下的错误,并表露了在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缺失。而在茜丽帮莎格梳头的时候,莎格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可见,茜丽不仅唤醒了莎格善良的一面,还修复了她同女性群体的关系。之后,莎格更是去探望了自己的孩子并表达了对已故父母的思念。了解了爱与责任的莎格不再是将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一味地去追求独立,而是回归到黑人女性群体的怀抱当中,同姐妹们一起成长、一起蜕变。
  茜丽、莎格等黑人女性的成长与蜕变不仅为她们自己赢得了幸福,也反过来促进了黑人男性的觉醒与转变。之前的艾伯特虽然身为一家之主,整日游手好闲,任意操控妻子和孩子,却并不感到真正的快乐。茜丽的离开逼迫他反思,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起来,并学会了尊重和热爱他人。在茜丽回来之后,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茜丽、倾听茜丽的心声,并愿意帮助茜丽做传统意义上女人才做的针线活。可见,黑人女性对独立的追求,解放的不仅是女性,也使黑人男性能够自立自强,热爱他人与自己,并有机会赢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可惜,茜丽受男性的伤害太深,再加上她对莎格的爱,使她无法和改过自新的艾伯特复合。但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哈波不再想要索菲亚听自己的话,他愿意让索菲亚出去工作,而自己留在家里照顾家人。摆脱了性别歧视的哈波终于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的定义,真正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妻子,从而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五
  《紫色》是一部黑人女性生活苦况的真实写照,更是一部黑人女性觉醒、斗争与成长的诗篇。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深厚的姐妹情谊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尊重与爱情。这些坚强勇敢的黑人女性更反过来推动了黑人男性的觉醒与成长。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揭露了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并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结合起来审视,这就不仅指出了黑人女性解放的道路,更为黑人社会两性寻求融合以及黑人群体寻求解放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3] 葛海燕:《根植于黑人传统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简析〈紫颜色〉中茜丽女性意识的觉醒》,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金莉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曲美茹,女,1982—,河北青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的《要造就一片草原》等诗歌为例,分析其在意象使用方面的大胆创新,指出狄金森虽然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却领先时代成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虽然迷恋死亡主题,但绝不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意象 浪漫主义 现代派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末开始,受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年轻的美国作家开始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之旅。在诗
期刊
摘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赛珍珠是提倡女性解放的先驱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赛珍珠《大地》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从而体现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和对当时男性主义至上的社会观念的有力抨击。小说不但推动了当时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试图为当今的跨国、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中
期刊
摘要托尔斯泰晚期创作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一生顺利而平庸的官吏——伊凡·伊里奇因意外摔伤而被更多人“体面的关心”而自我怀疑致死。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揭露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对人性的压制。  关键词:短篇小说 虚伪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期刊
摘要18世纪下半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文学界掀起一股反抗当时的贵族社会,启蒙时代政治规范及自然经济科学理性化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其中浪漫主义文学派代表人物青年作家约翰·济慈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以其一首享誉百年的赞美诗——《希腊古瓮颂》博得众彩,广为流传,永恒醇美。本文通过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写作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浅析,力图将作者后期杰出赞美诗之唯美而又浪漫、隽永却亦纠缠于现实
期刊
摘要杜十娘和苔丝是中外文学艺术长廊中的经典形象。尽管国籍不同、地位不同、爱情方式不同,但她们用生命谱写了纯美的爱情赞歌。同时,通过她们的悲剧,我们看到了转型期的男权社会如何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对女性进行身心奴役的。作为时代的超越者,杜十娘和苔丝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她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关键词:杜十娘 苔丝 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描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物的自私、贪婪和非理性,本文通过对原文的解读,揭示出爱需要理性,只有理性的爱才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关键词:爱 理性 公正 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写于1928年,该剧通过精神分析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尼娜跟四个不同年岁、不同个性的男人(“父亲”,丈
期刊
摘要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精深全面的思考,汲取了《周易》对文本体的见解,也加入了个人的体会与创发。刘勰对“文”的思索不仅精深而且完整,从本体到具体,最后复归本体。  关键词:《文心雕龙》 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是每一位文学批评家都必须进行深入探研的。刘勰在这方面有选择地继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塑造了女主人公茜丽的形象,展示了黑人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并表现出通过女性的努力,实现了两性和谐的新生活的过程。本文将以“和谐”为关键词,以此来分析茜丽的形象,从而颠覆了茜丽的弱者形象,确立这位黑人女性的“和谐之母”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茜丽 和谐 《紫色》 黑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是一位积极的、坚定的黑人文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回味,常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觉,从而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本文通过对意境形态的划分,让人更深层次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境 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杰出的艺术手法、丰富多彩的想象,在世界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显示出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那种热爱自然的本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质朴淡远的诗品皆为古今称颂。作为中国田园诗人之祖,陶渊明选择诗文创作的道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以出仕始,以归隐终,其原因是复杂的。这篇论文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试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等角度来分析其隐逸情结。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