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赛珍珠是提倡女性解放的先驱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赛珍珠《大地》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从而体现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和对当时男性主义至上的社会观念的有力抨击。小说不但推动了当时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试图为当今的跨国、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中西文化 冲突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从小生长在中国,熟悉、热爱中国,尤其热爱中国农民,并以满腔热情在她的众多小说里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的重重灾难和中国农民的纯朴淳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但她出生在美国,接受西方文化,加之她本人世界观和阶级的局限,对中国的介绍难免有些偏颇。赛珍珠的文化思想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东方文化(主要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为西方文化。那么,究竟哪种文化思想占主导地位呢?在对赛珍珠的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大地》进行了仔细研读与认真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她是具有双重文化思想的,互有融合、互相渗透,颇具调和性。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她的文化思想中是表层,而西方文化则是实质。
  《大地》以王龙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以女主人公阿兰为主体,塑造了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赛珍珠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向西方阐释中国;以土地为纽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既看到了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了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 赛珍珠的双重文化思想
  “对异域文化中普通大众而非对衣食无忧、养尊处优者的关注、交流与融合”是赛珍珠的一贯特点。在中国,她长期与广大百姓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固步自封在洋人奢华的小环境里。“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她认为,只有对于一个国家底层群众给予关注,才可能抓住该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核;也只有对普通劳动人民进行关怀和爱护,才能为跨文化传播提供现实基础。
  赛珍珠是中西文化的沟通者。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双重文化思想,并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呢?这基于她双重时代、双重世界的特珠身份。赛珍珠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介绍给西方。汤姆森教授说:“尽管政治气候不停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与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不意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赛珍珠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中只有她才发现了中国人的“土地情结”,而这一点正是她的代表作《大地》成功的关键。身处两种文化之中的赛珍珠,吸取了中西文化中的优点,她深深地关注着全人类的命运,毫无偏见地向西方介绍我们这个备受欺凌的民族。她义正词严地谴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沟通东西方文化这项不朽的事业中。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她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这个称号她是当之无愧的。
  二 赛珍珠《大地》中的“恋土情节”引发的中西文化冲突
  1 赛珍珠的“恋土情节”及其文化弊端
  赛珍珠认为:“农民自身的品质、对土地的态度决定了自己或贫穷或富有的不同命运。”在她看来,农民背弃土地不仅是道德的沦丧,最终也会带来个人和整个家族的毁灭。在《大地》中,她对那些疏离土地的农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黄家挥霍无度,最后出卖土地而日渐衰败;王龙的叔叔好吃懒做,不肯在土地上辛勤劳作而沦为土匪;王龙的子孙们抛弃土地在城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赛珍珠尖锐地批判了他们对土地的背弃,表达了“农民只有依靠土地才能得到生息繁衍和身心愉悦”的思想观点。
  总的看来,赛珍珠的文化思想同泰戈尔、罗素等人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都是在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依旧鼓吹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必然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构成尖锐的矛盾并产生激烈的思想交锋。但是,对于一些中国本土作家而言,渐渐地察觉到赛珍珠盲目固守土地思想的种种弊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中,广大中国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艰辛劳动,不但不能改变贫穷挨饿的悲惨命运,反而会摧毁农民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愚昧和麻木。因此,他们支持和鼓励农民起来通过武装暴动来推翻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实现农民的解放,而这在赛珍珠那里是绝对不允许的,甚至是严厉批判的。面对同一个问题,中西方作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2 产生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不难发现,产生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首先是源于中西方作家截然不同的身份。赛珍珠不管如何热爱中国,欣赏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但她依然无法改变自身是一个美国人的现实。作为外国人,她不可能有中国人那种强烈的民族危亡意识和深刻的历史责任感;不可能像鲁迅和其他众多进步作家一样,在动荡的时代里经历心灵的焦虑和痛苦,站在时代的前沿,“深入到民族灵魂的深处,探讨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在《大地》中,她可以通过描写王龙一家的生活经历,将她理解的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介绍给西方,展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家族制度和普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她认为造成农民苦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匪患,而不是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她不愿、也不能深入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动荡的社会状况。赛珍珠从文化的视角而非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中国社会,将中国农民封闭在一个“以土地为中心”的世界里,从而也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的隐患。
  三 解决中西文化冲突,追求人类共同文明
  1 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财富——大地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神话都认为人来自土地。虽然神话不是历史,但它也非随意创造,它反映了古代人认识世界和自然的特殊思维方式。在众多创世神话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土地永远斩不断的联系——人来源于土地。因此,不仅仅是赛珍珠拥有“恋土情节”,可以说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都与土地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土地上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最后再回归于土地。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灵魂的归宿与情感的依托。正是这种强烈的故土观念,才使很多的人(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在年老的时候都坚决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种“叶落归根”的归属感。因此,《大地》中特别重视的土地,在实现人类文明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阿兰——冲破中西文化冲突、走向融合的缩影
  《大地》这部小说塑造的阿兰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下受压迫的妇女形象。一方面,受西方进步女性主义思想影响,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阿兰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在父权制的夹缝中生存和抗争着。作品没有把阿兰仅仅描述成受害者和一个完全顺从于父权制社会结构下的女性,而是赋予了她主体地位,主动对父权制进行了抗争。阿兰是一位勇敢、坚韧、顽强、勤奋、能干并且富有主动进取精神的农村妇女。在艰难的环境里,她比王龙更聪明、更勇敢,经验更丰富、谋生方法更多,成了全家的精神支柱。阿兰不仅向父权制进行了抗争,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女人不仅可以照顾家庭,而且还可以参与家庭以外的事情,甚至可以比男性做得更加出色,展现了女性的强大力量。但是,另一方面,在《大地》中,赛珍珠虽然承认阿兰进行了抗争,而不是一味忍让、任人奴役,但也应该正确认识到阿兰的抗争是消极的,这就是由于她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从某些方面想要得到自己的权益,从没有想过从根本上彻底地去推翻社会中的男权统治地位。
  但是,如果从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角度来看,作为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阿兰有这样的抗争已经难能可贵了。她凭借着自身的勇气和才智,向男权制发动了默默但有效的反击,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女权主义的先行者”。
  3 参与跨文化交流,实现共同文明
  赛珍珠写作的目的是想真实地再现中国当时的客观现实,是想向西方如实地介绍中国。她说:“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地出现。”她要借助笔墨文字把中国普通百姓的勤劳善良、喜怒哀乐真实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大地》中“恋土情节”的文化弊端、女主人公阿兰不彻底的斗争和反抗清晰地体现出由于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许多对全人类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文化的全球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走向世界,真正呈现多元共生的状态。全球物质的生产逐渐走向一体化,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在相互往来与相互依赖的过程中,要实现一种互补所长、兼容并包的态势,途径之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流。
  赛珍珠独特的成长背景也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视角,使其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场,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形成自己“文化融合”的中西文化观。她预示到人类发展的前景应是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而实现共同文明。“融合”并不意味着将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求同存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化。当今中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开放就意味着交流,有交流就会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赛珍珠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不断通过小说和评论等方式,向西方、特别是美国阐释当时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各有其优缺点,当文明交流碰撞时,我们需要的是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结论
  不管是《大地》中的阿兰、还是赛珍珠作品中其他的女主人公,虽然为自己的权益进行了抗争,但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和父权制的影响,她的人生目标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实现,并未接受广阔社会生活的考验,女性的解放事业还只是一个开端。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了使全世界女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在深层次的思想上得到融合。事实上,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解放的理想也未能完全实现。这样看来,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直到今天还有现实意义。而如何从更宽广、更深入的角度考察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
  尽管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赛珍珠一生的结局始终是个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美国与中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反差使她承受了由于两种不同文化给她带来的伤痛。她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混血儿,也是两种文化隔阂的牺牲品,这种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在她的思想和所有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她一生都抱有希望,一直期待着中美两国的沟通与融合。因此,赛珍珠研究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支助项目,排名第一。课题名称为“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2010WLH42。
  
   参考文献:
   [1] 王逢振等:《大地》,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2] 云德:《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3] 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郑际根:《赛珍珠:一位与中国大地息息相关的美国作家》,《安徽文学》,2006年第9期。
   [5] 王玉括:《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 芮渝萍:《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 张子清:《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与跨文化比较》,赛珍珠:《群芳亭》,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郭燕,女,1981—,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王家新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价值被抽空、人文品格缺失的90年代及当下诗歌现实,更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精神形态具体呈现为“漂泊者”对严酷命运的承受和对生命荒诞存在的抵抗。面对语言的召唤,一个孤独的游历者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漂泊”与“返乡”之间永远的紧张与相反相成的纠缠之中。自此,灵魂便永不退场。  关键词:王家新诗歌 漂泊 承受 返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  关键词:《金锁记》 民间传统 都市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傅雷认为《金锁记》具备了悲剧所应体现的全部审美特征,是一部有着尖锐的人性压抑与人性冲突的作品,而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金锁记》不仅是一部家
期刊
摘要《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功之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两类性格反差极大的女性:一类是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一类是以安娜和其好友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这两类女性虽然都有对生活的追求,但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因而经历了不同的坎坷。本文将分析这两类性格异的女性,并指出这两类女性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性
期刊
摘要戏剧大师曹禺采用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广泛借鉴外国戏剧艺术的技巧、方法并吸取其艺术精神。其中,《雷雨》等带有命运色彩的悲剧杰作受到西方命运悲剧尤其是希腊悲剧的影响。但是,这只是曹禺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曹禺自己独特的创造。他在现实主义美学、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处理上都有突破与创新。而他最根本的创新之处是把外来的艺术养料进行了民族化的创造。  关键词:曹禺 命运观念 民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塑造了拥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她在摆脱了家庭束缚获取自身独立平等的存在之后,却陷入了更多的困境之中。莱辛借此对女性解放进行了探索,认为女性最终的解放不仅仅是走出家庭获取独立平等,而是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解放密切联系。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 女性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以巨大的力量和勇气摔门
期刊
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传统技巧 现代技巧 植入 复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从小熟谙古典章回小说,同时对以毛姆、威尔斯等为代表的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分析,对作品叙事中的文本空白和不定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显示出“冰山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叙事手法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构筑作品意义的典型特色,同时揭示出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客体世界确定性与主体世界模糊性之间叙述张力的多角度呈现。  关键词:“冰山理论” 叙事手法 不定点 文本空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某贵族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悲苦的生活。本文旨在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把艾米丽当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去分析玫瑰的意义。  关键词:玫瑰 尊严 爱情 渴望 普通
期刊
摘要无基感和孤独感是贯穿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老人与海》两部著作的感情基调,而以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为鉴,可以透视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哈克贝利·费恩,对比了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无基 孤独 幸福 伙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1884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老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的《要造就一片草原》等诗歌为例,分析其在意象使用方面的大胆创新,指出狄金森虽然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却领先时代成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虽然迷恋死亡主题,但绝不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意象 浪漫主义 现代派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末开始,受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年轻的美国作家开始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之旅。在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