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意境美的形态鉴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回味,常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觉,从而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本文通过对意境形态的划分,让人更深层次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境 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杰出的艺术手法、丰富多彩的想象,在世界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勾勒出的深邃、优美的意境,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其追求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的美学特征,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意境意味着“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指的是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和认识,重在“得意”,即“得其真”。自此以后,无论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言外之意和象外旨趣的索求,还是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诗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悟说,都致力于发展意境淡泊高远以求神韵的美学特征。王国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这是把意境说运用于包括小说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的文学创作,以真情真事、师法自然为其宗旨。若加上王夫之的“意犹帅也”,用立意来加以统治,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中较为完整的意境之说。由此看来,“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是读者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中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是指个人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人们在阅读和品味古典诗词时,常常会超脱于言语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之进入一种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像行吟泽畔,饮恨吞声。这些非常丰富的形象常给人以美感。那么,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形态究竟有哪些呢?笔者以为,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八种形态。
  一 阳刚雄浑类
  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或是激扬振奋,或是奔放热情,或是深沉坚实,或是苍劲雄浑。它大体划分为四种形态:第一种意境叫“雄奇壮阔”;第二种叫“豁达开朗”;第三种叫“悲壮苍劲”;第四种叫“沉郁顿挫”。
  “雄奇壮阔”。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起笔,紧连三句,指点江山,寻视古今,把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笔力雄健,塑造了一种气势奔放、雄浑宏大的意境:大江巨流,惊心动魄,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简直使读者看到长江波涛滚动、浩荡奔涌的画面。整首词,词人借对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的勾勒表达了自己不畏政治困厄和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成为豪放词的典范。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独自凭栏,北望中原大好河山,已被金国统治者践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心中的激愤之情,不可压抑的亡国恨,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与信心,都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岳飞持枪跃马、率领岳家军奋勇杀敌的勃勃英姿。通篇气势磅礴,音调激越,意气豪迈,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抒发着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情怀。
  “豁达开朗”。这种意境写景往往是脱尘超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达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借奇特的想象,展开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心态乐观而旷达。作品以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传达着一种超尘脱俗、奔放豁达的意境。
  “悲壮苍劲”。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壮词”,作者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写得气势恢弘,酣畅淋漓。词的上阕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盛大、壮观的沙场秋点兵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期许。下阕描写战争的激烈程度,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军弯弓跃马、叱咤沙场的画面。词的前面写得慷慨激昂,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词境急剧变化,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愤色彩,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悲壮激愤。全词基调雄壮高昂,结句悲凉低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沉郁顿挫”。这种意境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语言上往往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七律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的情景,那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孤老愁痛的悲哀。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写景,后四句抒情。诗中苍凉悲壮的气氛,作者困苦的遭遇和抑郁的感情,烘托出一种沉着凝重、含蓄雄浑的意境。因此,这首诗成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二 阴柔素雅类
  这种美感或委婉清幽,或绵软如烟,或似牵丝抽线,或如清风拂面。它大体划分为四种形态:第一种叫作“瑰丽浓艳”;第二种叫作“宁静淡泊”;第三种叫作“清淡素雅”;第四种叫作“凄清愁苦”。
  “瑰丽浓艳”。其意境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为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读罢全词,我们眼前自然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朝阳的光辉映在锦屏上忽明忽暗,刚刚起床的佳人,面腮粉白,鬓丝缭乱。她独自懒洋洋地画描着娥眉,慢悠悠地梳妆打扮。梳洗停当,又拈起一只花枝插在头上,显得格外风流浪漫,然后又拿起两面镜子前后照映,那粉红脸儿与鲜花争芳斗艳。穿衣时看到绣罗袄上金色的鹧鸪成双对,唤起了美好的憧憬,惆怅无限。词作以浓艳的笔墨、细腻的刻画创造了精妙绝伦的意境。
  “宁静淡泊”。其意境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静,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清淡素雅”。其意境所反映的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作者用“山”、“白鹭”、“流水”、“鳜鱼”、“青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八个物象构成了一幅轻柔、淡雅、优美的生活图景,表达出诗人自得其中的闲适,自在其中的怡然,自乐其中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种如水墨画似的清新、清淡、清明的意境。王维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通过如画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水天一色的空明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在这些诗中,日色本为暖色调,可在泉水声中,诗人却认为它“冷”在青松之上,山中秋色在白石红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欲湿人衣;白云雾霭的时有时无,如水墨点染出山峦的浓淡静穆。诗人深入到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意境氛围的物态天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加雕饰的醇美境界。
  “凄清愁苦”。其意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悲如戚,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恻楚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叠用了九个名词,将既富有个性特征又有联系的景物,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勾画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的意境。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能产生一种“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审美效应,它虽然形态多样,但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能引人遐思,让人寻索不已,玩味不止,让读者沉醉其中而不觉,从而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 蔡明等:《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2] 毕泗建:《意与境浑》,《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3期。
   [3] 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葛金平,女,1972—,湖南湘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论,工作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某贵族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悲苦的生活。本文旨在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把艾米丽当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去分析玫瑰的意义。  关键词:玫瑰 尊严 爱情 渴望 普通
期刊
摘要无基感和孤独感是贯穿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老人与海》两部著作的感情基调,而以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为鉴,可以透视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哈克贝利·费恩,对比了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无基 孤独 幸福 伙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1884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老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的《要造就一片草原》等诗歌为例,分析其在意象使用方面的大胆创新,指出狄金森虽然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却领先时代成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虽然迷恋死亡主题,但绝不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意象 浪漫主义 现代派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末开始,受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年轻的美国作家开始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之旅。在诗
期刊
摘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赛珍珠是提倡女性解放的先驱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赛珍珠《大地》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从而体现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和对当时男性主义至上的社会观念的有力抨击。小说不但推动了当时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试图为当今的跨国、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中
期刊
摘要托尔斯泰晚期创作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一生顺利而平庸的官吏——伊凡·伊里奇因意外摔伤而被更多人“体面的关心”而自我怀疑致死。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揭露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对人性的压制。  关键词:短篇小说 虚伪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期刊
摘要18世纪下半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文学界掀起一股反抗当时的贵族社会,启蒙时代政治规范及自然经济科学理性化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其中浪漫主义文学派代表人物青年作家约翰·济慈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以其一首享誉百年的赞美诗——《希腊古瓮颂》博得众彩,广为流传,永恒醇美。本文通过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写作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浅析,力图将作者后期杰出赞美诗之唯美而又浪漫、隽永却亦纠缠于现实
期刊
摘要杜十娘和苔丝是中外文学艺术长廊中的经典形象。尽管国籍不同、地位不同、爱情方式不同,但她们用生命谱写了纯美的爱情赞歌。同时,通过她们的悲剧,我们看到了转型期的男权社会如何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对女性进行身心奴役的。作为时代的超越者,杜十娘和苔丝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她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关键词:杜十娘 苔丝 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描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物的自私、贪婪和非理性,本文通过对原文的解读,揭示出爱需要理性,只有理性的爱才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关键词:爱 理性 公正 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写于1928年,该剧通过精神分析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尼娜跟四个不同年岁、不同个性的男人(“父亲”,丈
期刊
摘要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精深全面的思考,汲取了《周易》对文本体的见解,也加入了个人的体会与创发。刘勰对“文”的思索不仅精深而且完整,从本体到具体,最后复归本体。  关键词:《文心雕龙》 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是每一位文学批评家都必须进行深入探研的。刘勰在这方面有选择地继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塑造了女主人公茜丽的形象,展示了黑人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并表现出通过女性的努力,实现了两性和谐的新生活的过程。本文将以“和谐”为关键词,以此来分析茜丽的形象,从而颠覆了茜丽的弱者形象,确立这位黑人女性的“和谐之母”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茜丽 和谐 《紫色》 黑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是一位积极的、坚定的黑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