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心雕龙》中“文”之意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精深全面的思考,汲取了《周易》对文本体的见解,也加入了个人的体会与创发。刘勰对“文”的思索不仅精深而且完整,从本体到具体,最后复归本体。
  关键词:《文心雕龙》 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批评中,“文”始终是核心概念,是每一位文学批评家都必须进行深入探研的。刘勰在这方面有选择地继承了《周易》对“文”的理解,与此同时进行了精深且全面的思考。
  一
  《文心雕龙·序志》云:“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意思是说全书按照理论排列,确定各篇名称,合于《易经》的大衍之数五十,只不过说明文章功用的,四十九篇而已。《周易·系辞上传》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对“大衍之数五十”,诸家各有所识,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近人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衍就是衍绎。所以卜卦用五十根蓍草。当你拿五十根蓍草一摇,默祷完了,便从五十根中抽出一根放在一边不用,‘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说法虽异,但思路大同小异,从根本衍生出变数,天地孕育出万端变化,但终有恒定的本源,抽出这个“本”,剩下的便是“用”。《周易》中的数字用来反映万物变化,并非特指“文”,但刘勰借鉴其哲理来表现“文”。首先,是将文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次,认可其变幻莫测的特征;第三,为其寻求可信、可靠的运动体系,也落实了“宗经”的意图,增强了理论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原道》开篇即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先贤与时贤对此句提出诸多见解,但都在阐释的过程中将“文之为德”转换成“文德”。前者并不着意文是什么,重在引出文的重要性;而压缩成“文德”后便转换成针对文之本质的讨论。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刘勰在此段中要探讨的是“文”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生”的原因。篇中他由“道之文”逐步推进到“人文”,而“道之文”在《原道》中集中体现在“玄黄色杂”、“日月叠璧”、“山川焕绮”上,也就是说这个“道”就是有形有象的大自然,是天地,比《周易》中所论的“道”更具体一些。而“文”与“天地”并生,竟然不在自然界的范畴之内,更像是一种超越束缚的力量,无象无形,其本身是亟待某种依托才可以显示出来的。这种依托便是作为三才之一的人,所谓“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人有体察天地万物的灵性慧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耳文明,自然直道也”。心灵获取信息,有了感动,便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确立了,“文”也凸显出来,找到了足以显示真身的依托。
  足见,刘勰所云“文之为德也大矣”是将“文”视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起源于浩淼苍穹,需要三才合力方可显现,而“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他完全可以沿着这条思路去讨论“人文”,但在声明“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与”之后,转而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如果说“文”是形而上的,那么人就理所当然是形而下的“有心之器”,人文便是形而下之器对形而上之道的充分体现,这吸收了《周易》中所传达出的“文即是道”的思想,只是无形中放弃了“人”的参赞作用,将“人文之元”引向了人诞生之前那个更为深邃的空间,那时天地且未分,直到《易经》画出卦象,蕴含在混沌元气中的神秘莫测的道理(也可以说是“文”)才有了清晰的表现渠道。“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十翼》可视为孔子的读书报告,《文言》便时针对《乾》、《坤》两卦所写的专题文章,更富有文采。惟其如此,“有心之器”才真正达到了“天地之心”的水准。“文”由神秘逐步走向明朗,掌握“文”的圣贤通过“写天地之辉光”以“晓生民之耳目”,“人文”通过“文教”普及开来,走上了“沿圣以垂文”的合理化道路。那么,论文明道,怎能不“徵圣”呢?
  二
  从《原道》至《徵圣》,“文章”、“文辞”、“文采”的概念从“文”中裂变而出,圣人将自己对道的理解通过语言记载下来,所谓“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被称作“文辞”的语言,是经过加工修饰的,浸润了真实的情感,融入了美好的情操,散发出“文采”,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儿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好的文章能够充分地表情达意,需要美好的文辞,展现出文采,这既是好文章的标准,亦是创作的根本规律。创作的规律是什么?这是刘勰从《徵圣》开始便要讨论的,尽管其与《宗经》、《正纬》、《辨骚》处于《总论》的范畴,从“文”概念的不断裂变来看,这四篇已经进入到考察文章创作规律的领域,在为“文体论”与“文学评论”部分蓄积势能,并非纯粹的本体论。
  《宗经》云:“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因为经书是讲永远不变的根本道理的,是不刊之论。取象天地,检验鬼神,深究物理,确定人伦,发掘深隐的性灵玄机,最大限度体现文章精髓。故而后人在学写文章时,当下苦功夫研习《易》、《书》、《诗》、《礼》、《春秋》。刘勰首先分论当从五经中学习那些重要内容,再将五经与诸多文体巧妙联结在一体,如下所示:
  《易》——论、说、辞、序——《论说第十八》;
  《书》——诏、策、章、奏——《诏策第十九》;
  《诗》——赋、颂、歌、赞——《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
  《礼》——铭、诔、箴、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
  《春秋》——纪、传、盟、檄——《史传第十六》、《檄移第二十》。
  刘勰称“《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将《易经》排在五经之首,认为它是圣人探索学问,求得真理的宝库。但以《易经》作为开头的论、说,却并未排在首位。以《宗经》篇中这种对应方式作为排列的依据,则文体论部分是按照《诗》、《礼》、《春秋》、《易》、《书》的顺序。由文学性强的文体逐步论述到实用性强的文体。
  在这种排序中,刘勰对“宗经”做了调整,将“文学性”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他在《序志》中详细论述了文体论:“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标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名矣。”这里的“论文”、“叙笔”,是作者对文体进行分类的标准。“文笔”是南北朝时期普遍流行的文学批评术语,在东汉时即以出现,王充《论衡·超奇》:“(周长生)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徵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岂无忧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文笔对立分用作为两个概念始于《南史·颜延之传》,云:“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当时普遍的倾向是以有韵与否分文笔,除《序志》外,《体性》云:“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归入有韵文,《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归入无韵笔。以“文”、“笔”来分,有效囊括了文学的诸多体裁,将经、子、史均列入文学之内,扩大了文学的涵盖范围。较之萧统将文学与其他三类区分的认识,这种“扩大”自有其弊端,但在重视辞藻富丽而忽视内容充实的文学氛围下,这有挽救时弊,拓宽文学内容覆盖面的作用。
  三
  实际上,文体论每篇都在探讨“文”与“质”的平衡问题。在《周易》中“文”是浑融完整的“一”,文即是道,其本身就具有“质”的深层涵意。《论语》在《周易》中“文”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文与质也有了区别。文质的剥离,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处于混沌状态的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之不彰。“文”在海涵外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更高的表现能力去揭示隐藏在愈发复杂关系下的“道”,而它自己“秀外”的一方面凸显出来,超越了一定的度,竟开始妨碍“道”之明晰。刘勰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两汉文学词汇激增的局面,恰好处于“过犹不及”的阶段。《明诗》云:“晋世群才,稍入轻绮。”之所以“稍入轻绮”,首先是作家写文章的目的发生了转变。“析文以为妙”将注意力集中在辞藻上,“流靡以自妍”则是追求音节的流美。辞藻与音节是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以文章内容作为参照物来看,这些似乎都是细枝末节;以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来看,这些却是在内容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升文章质量的变化因素。东晋清谈风气旺盛之时,“忘却世情”成了主要的抒发内容,文人们唯有雕饰文采,才能显露才华,较量文学水平的高低。刘宋初年的诗,风格发生变化,“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纵向挖掘内容的深度,而是横向拓宽了描写对象的领域,是主题的转移。文人们在辞藻上所用的功夫愈发深入,“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举动几乎忘记了创作的初衷,文质彬彬的审美天枰向“文”大幅度倾斜。
  四
  “文”与“质”如何达到平衡?这是刘勰在创作论中要解决的。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的概念逐步细化,具有特指的功用。《神思》:“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又云:“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这里均指具体的作品。《体性》:“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其中“文”指写作,具备了动态的意义。《风骨》:“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文明以建”语出《周易·同人·彖辞》,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本是形容君子光明正大,刘勰借用此词来说明文章要写得鲜明强劲,像美玉那样被人所珍视。文的涵义缩小,用来归纳风骨特质却很合适。《通变》:“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骚文与赋颂、策制、辞章都是文体名称,“文”的个体含义退居二线,脱离“骚”是没有准确意义的。《定势》:“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文变是指由于情趣各不相同,创作手法也随之不断变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文”的概念变得富有弹性,像水一般有了“随物赋形”的能力,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派生出相应的意义。
  这种派生不仅朝着微观方向,也朝着宏观方向发展。“文”通过圣人的心灵与智慧凝结成经典,凡人在学习经典中继承文化,学着写文章来揭示道理,道理潜藏愈深,愈需要锤炼文辞,表现出文采,想要在文采与内容之间取得兼美的效果,就要深入研究写作技巧,对他人作品进行观摩与品鉴……“文”在传播过程中构建出了“文学”领域,这个领域的版图不断扩大与蔓延。刘勰在文学评论这部分设置了《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前五篇分别对文学史、作家、鉴赏、作家品德作出论述。文学评论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羽翼,具有总结、开拓与指导性作用。较之前代学者,刘勰对“文”的思索不仅精深而且完整,从本体到具体,最后复归本体,着重探讨“时空”与“人”在“文”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作者简介:张佩,女,1983—,西安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传统技巧 现代技巧 植入 复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从小熟谙古典章回小说,同时对以毛姆、威尔斯等为代表的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分析,对作品叙事中的文本空白和不定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显示出“冰山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叙事手法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构筑作品意义的典型特色,同时揭示出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客体世界确定性与主体世界模糊性之间叙述张力的多角度呈现。  关键词:“冰山理论” 叙事手法 不定点 文本空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某贵族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悲苦的生活。本文旨在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把艾米丽当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去分析玫瑰的意义。  关键词:玫瑰 尊严 爱情 渴望 普通
期刊
摘要无基感和孤独感是贯穿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老人与海》两部著作的感情基调,而以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为鉴,可以透视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哈克贝利·费恩,对比了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无基 孤独 幸福 伙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1884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老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的《要造就一片草原》等诗歌为例,分析其在意象使用方面的大胆创新,指出狄金森虽然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却领先时代成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虽然迷恋死亡主题,但绝不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意象 浪漫主义 现代派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末开始,受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年轻的美国作家开始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之旅。在诗
期刊
摘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赛珍珠是提倡女性解放的先驱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赛珍珠《大地》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从而体现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和对当时男性主义至上的社会观念的有力抨击。小说不但推动了当时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试图为当今的跨国、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中
期刊
摘要托尔斯泰晚期创作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一生顺利而平庸的官吏——伊凡·伊里奇因意外摔伤而被更多人“体面的关心”而自我怀疑致死。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揭露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对人性的压制。  关键词:短篇小说 虚伪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期刊
摘要18世纪下半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文学界掀起一股反抗当时的贵族社会,启蒙时代政治规范及自然经济科学理性化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其中浪漫主义文学派代表人物青年作家约翰·济慈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以其一首享誉百年的赞美诗——《希腊古瓮颂》博得众彩,广为流传,永恒醇美。本文通过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写作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浅析,力图将作者后期杰出赞美诗之唯美而又浪漫、隽永却亦纠缠于现实
期刊
摘要杜十娘和苔丝是中外文学艺术长廊中的经典形象。尽管国籍不同、地位不同、爱情方式不同,但她们用生命谱写了纯美的爱情赞歌。同时,通过她们的悲剧,我们看到了转型期的男权社会如何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对女性进行身心奴役的。作为时代的超越者,杜十娘和苔丝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她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关键词:杜十娘 苔丝 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描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物的自私、贪婪和非理性,本文通过对原文的解读,揭示出爱需要理性,只有理性的爱才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关键词:爱 理性 公正 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写于1928年,该剧通过精神分析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尼娜跟四个不同年岁、不同个性的男人(“父亲”,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