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生活”教材好看却不好教,因为对于新时期的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教材;使用;活化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自2002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至今已有14个年头。可以说,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这套教材不可能进行通盘囊括。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慧眼取舍,活化教材,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一、撷取他山之玉,丰厚教材
崔峦教授说:“教材不是餐巾纸,好的教材在好的教师手中是一口井,一道泉。”的确,教材作为一种介质,不仅将教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因其为适应儿童认知规律而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活用”的工具。因此,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我们的好朋友》之前,笔者深入解读教材,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较为理性,而人教版《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教材编写更为感性,有些实例在童真、童趣上更胜一筹,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笔者依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着力构建充满趣味和爱意的生活化课堂,将人教版《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和《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引进课堂,让人教版教材成为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不过,笔者并不原封照搬,而是做了适当的处理。《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只选取第3图,在“生活情景对话”这一环节中使用。当学生听到明明对笼子里的小鸟说“笼子就是你的家,我会爱你的”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错了,错了,蓝天才是小鸟的家。”笔者顺势追问:“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让人欣慰,他们一致认为要把小鸟放了,让小鸟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这样的设计唤起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讲述了动物园里的小长颈鹿吃了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喂的食物而死亡的故事。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丰富,悲惨的结局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印象,因此,笔者做了些许的改编,将故事的结局改为小长颈鹿生了重病,在动物医生的极力救治下慢慢康复了。显然,这样的改编,宣扬了人们爱动物的正能量,间接帮助学生树立了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正由于教师巧妙地处理教学内容,才使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才得以有效进行。
二、改进课文范例,巧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承载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影子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又充满情趣与乐趣的活动。教材提供了“小实验——我让影子变大变小”范例。如果根据教材的范例进行实验,则有三点不足:一是受场地和光线的限制;二是学生无法全员参与;三是这个小实验只能观察到影子的大小变化。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播放《影子的形成》科普录像作为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明白物体、光源与屏幕的关系,然后出示课前拍摄的小组合作照片,引导学生像图中的小朋友那样对影子进行探索,并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学生1将白纸放在胸前,要稳稳地拿好;学生2伸出右手的食指,离卡纸一个小拳头远,不要晃动;学生3负责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颜色、方向的变化;学生4负责按要求调整手电筒远近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教会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步骤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实验操作的指导具体、明确,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感受到影子的神奇,而且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快乐。
三、开发主题活动,充实教材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经提出:教科书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长”。教师应由教科书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
在使用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时,笔者曾有过困惑,第二单元“春天来了”四月底可结束教学任务,第三单元“六一大策划”势必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显然,时间过于充裕,教学内容过于单薄。不过,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鉴于学生对植物的喜爱,笔者在完成“春天来了”单元教学任务后开发了以植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既承接了对植物的继续探索,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充实,弥补了教学时间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探究校内植物(安排2课时)
开展走近校园植物的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记录、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校园常见的植物,了解学校植物的数量、种类、分布、基本形状、颜色、名称以及植物名字背后的故事,不仅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而且增长了校园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也懂得要爱护学校的花花草草。
(二)组织竞答活动(安排3课时)
系列动画片《植物》内容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动画片以其妙趣横生的画面、富有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生活常见的植物的别名、产地、外形、营养价值等,能开拓学生视野,启迪智慧,既使儿童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也使他们在观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是难得的教学资源。除了播放动画片外,教师还根据动画片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开心辞典大闯关”活动。例如:辣椒的原产地在哪?它有几种颜色?可用辣椒制作成什么?吃辣椒有什么好处?长满绿芽的土豆能吃吗?色彩艳丽的蘑菇为什么不能吃?除了动画片中介绍的这些知识外,你还知道哪些知识?通过闯关活动,搭建了课内外知识学习的桥梁,不仅能让学生彼此分享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丰富生活经验,直观地体验到生命的奇妙,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了探索的兴趣。
(三)阅读绘本(安排1课时)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图画、美妙的故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卡高种树》文字浅显易懂,画面生动活泼,直观性较强,叙事与绘图都考虑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阅读与欣赏。文中介绍了卡高和布布种下一棵树,白天黑夜都在保护这棵树。可不幸的是,有一次树被雷电击倒,死了。他们不灰心,又在地上挖洞,把树种放在洞里,填土、浇水,耐心等待,后来小树终于长成大树,他们如愿地在树荫下开心地玩耍。故事充满童真、童趣、童心。教师将学生带进学校图书馆,组织他们阅读这本绘本。学生们都被故事迷住了,在交流读后感时,有的学生说:“做事要有毅力,要像卡高和布布那样,不能半途而废。”还有的说:“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要拿出实际行动。”在阅读中,学生获(下转第33页)(上接第30页)得成长的感悟,增长了智慧,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总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本着一切为儿童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关注儿童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活化教材,引领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 考 文 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科书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绍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7).
[4]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李莉.《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特征分析与问题研究[J].课程·教科书·教法,2011(8).
(责任编辑:符 洁)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生活”教材好看却不好教,因为对于新时期的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教材;使用;活化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自2002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至今已有14个年头。可以说,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这套教材不可能进行通盘囊括。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慧眼取舍,活化教材,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一、撷取他山之玉,丰厚教材
崔峦教授说:“教材不是餐巾纸,好的教材在好的教师手中是一口井,一道泉。”的确,教材作为一种介质,不仅将教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因其为适应儿童认知规律而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活用”的工具。因此,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我们的好朋友》之前,笔者深入解读教材,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较为理性,而人教版《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教材编写更为感性,有些实例在童真、童趣上更胜一筹,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笔者依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着力构建充满趣味和爱意的生活化课堂,将人教版《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和《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引进课堂,让人教版教材成为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不过,笔者并不原封照搬,而是做了适当的处理。《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只选取第3图,在“生活情景对话”这一环节中使用。当学生听到明明对笼子里的小鸟说“笼子就是你的家,我会爱你的”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错了,错了,蓝天才是小鸟的家。”笔者顺势追问:“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让人欣慰,他们一致认为要把小鸟放了,让小鸟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这样的设计唤起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讲述了动物园里的小长颈鹿吃了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喂的食物而死亡的故事。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丰富,悲惨的结局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印象,因此,笔者做了些许的改编,将故事的结局改为小长颈鹿生了重病,在动物医生的极力救治下慢慢康复了。显然,这样的改编,宣扬了人们爱动物的正能量,间接帮助学生树立了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正由于教师巧妙地处理教学内容,才使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才得以有效进行。
二、改进课文范例,巧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承载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影子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又充满情趣与乐趣的活动。教材提供了“小实验——我让影子变大变小”范例。如果根据教材的范例进行实验,则有三点不足:一是受场地和光线的限制;二是学生无法全员参与;三是这个小实验只能观察到影子的大小变化。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播放《影子的形成》科普录像作为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明白物体、光源与屏幕的关系,然后出示课前拍摄的小组合作照片,引导学生像图中的小朋友那样对影子进行探索,并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学生1将白纸放在胸前,要稳稳地拿好;学生2伸出右手的食指,离卡纸一个小拳头远,不要晃动;学生3负责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颜色、方向的变化;学生4负责按要求调整手电筒远近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教会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步骤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实验操作的指导具体、明确,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感受到影子的神奇,而且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快乐。
三、开发主题活动,充实教材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经提出:教科书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长”。教师应由教科书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
在使用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时,笔者曾有过困惑,第二单元“春天来了”四月底可结束教学任务,第三单元“六一大策划”势必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显然,时间过于充裕,教学内容过于单薄。不过,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鉴于学生对植物的喜爱,笔者在完成“春天来了”单元教学任务后开发了以植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既承接了对植物的继续探索,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充实,弥补了教学时间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探究校内植物(安排2课时)
开展走近校园植物的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记录、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校园常见的植物,了解学校植物的数量、种类、分布、基本形状、颜色、名称以及植物名字背后的故事,不仅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而且增长了校园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也懂得要爱护学校的花花草草。
(二)组织竞答活动(安排3课时)
系列动画片《植物》内容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动画片以其妙趣横生的画面、富有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生活常见的植物的别名、产地、外形、营养价值等,能开拓学生视野,启迪智慧,既使儿童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也使他们在观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是难得的教学资源。除了播放动画片外,教师还根据动画片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开心辞典大闯关”活动。例如:辣椒的原产地在哪?它有几种颜色?可用辣椒制作成什么?吃辣椒有什么好处?长满绿芽的土豆能吃吗?色彩艳丽的蘑菇为什么不能吃?除了动画片中介绍的这些知识外,你还知道哪些知识?通过闯关活动,搭建了课内外知识学习的桥梁,不仅能让学生彼此分享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丰富生活经验,直观地体验到生命的奇妙,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了探索的兴趣。
(三)阅读绘本(安排1课时)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图画、美妙的故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卡高种树》文字浅显易懂,画面生动活泼,直观性较强,叙事与绘图都考虑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阅读与欣赏。文中介绍了卡高和布布种下一棵树,白天黑夜都在保护这棵树。可不幸的是,有一次树被雷电击倒,死了。他们不灰心,又在地上挖洞,把树种放在洞里,填土、浇水,耐心等待,后来小树终于长成大树,他们如愿地在树荫下开心地玩耍。故事充满童真、童趣、童心。教师将学生带进学校图书馆,组织他们阅读这本绘本。学生们都被故事迷住了,在交流读后感时,有的学生说:“做事要有毅力,要像卡高和布布那样,不能半途而废。”还有的说:“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要拿出实际行动。”在阅读中,学生获(下转第33页)(上接第30页)得成长的感悟,增长了智慧,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总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本着一切为儿童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关注儿童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活化教材,引领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 考 文 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科书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绍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7).
[4]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李莉.《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特征分析与问题研究[J].课程·教科书·教法,2011(8).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