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的影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xw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新乡处于中原腹地,历史上一直处于战略要地,为中土之名区。新乡一带虽然不在“丝绸之路”沿线上,但从本地区出土以及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来看,无论从物化形态的造型艺术还是装饰纹样,都深受丝路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显示了开放包容、交融并济的文化面貌。
  关键词:丝绸之路;新乡;文物;文化
  公元前2世纪晚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从此打通。“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1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丝绸之路通常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以洛阳或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并连接地中海各国。这条道路被称为“绿洲丝绸之路”或“陆路丝绸之路”,基本定向于两汉时期,有南道、中道、北道三条线路,直到16世纪仍保留使用。它的别称又有“玉石之路”“佛教之路”“香料之路”。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果申遗的项目。
  从地理位置讲,河南新乡并不处在丝路沿线上,但从新乡地区出土和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来看,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新乡地区深受外来文化、西域文明的影响,体现在文物的造型、装饰等多方面。
  1 汉代丝绸之路前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浸润
  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交流通道应该已经存在,汉代的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通过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的鉴定得知,已有相当一部分玉料来自新疆。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些玉器可能是内地较早的和田玉器,其中“妇好墓中所发现的三件小型玉雕,经鉴定都是新疆籽玉”[1],说明此时和田玉已经进入殷商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内地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在这一点上,从新乡的历史遗存中也有反映:一是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商代玉鸮为和田青白玉(图1)。二是从新乡卫辉战国墓出土的《汲冢书》中,其中有一篇《穆天子传》,记载了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之事。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径甘肃、内蒙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不仅款待周穆王,还赠他八车宝石,留下一段佳话。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获取不少玉石,满载而归。三是1950年10月—1951年1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辉县固围村发掘的战国大墓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2](图2),这件带钩上镶嵌了蜻蜓眼琉璃。古代称玻璃为琉璃、瓘玉等,公元前2500年,琉璃出现于西亚和埃及。公元前10世纪,在有色琉璃珠上镶嵌同心圆的眼纹琉璃珠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出现,因其构造型似蜻蜓的复眼,便俗称“蜻蜓眼”。春秋战国时期,琉璃蜻蜓眼由西亚经新疆流入中原。琉璃蜻蜓眼传到中国后,在战国时期可说是一个高峰,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琉璃珠受到中原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是王侯显示身份的必要装饰物。战国时期,蜻蜓眼不仅仅被用于挂饰,当时人们还将琉璃蜻蜓眼镶嵌在铜镜上、带勾上、剑柄等器物上当装饰用。
  商代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有千年之久,距今3000多年,就开始把玉从新疆运入内地。所以,有学者推测,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经有一条由新疆向内地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而新乡是商之畿土、春秋卫国、战国时魏国所在地,一直处于商周都城的周边,是中原腹地。从目前发现的众多的商周墓葬、遗址看,丝路开通以前的新乡一带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以上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证明了汉代丝绸之路开拓前,新乡一带已受外来文化的浸润。
  2 丝绸之路文化对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深入,加强了民族融合。不仅丰富了物质生活,也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国的艺术、文化、社会风尚等多方面。丝路的繁荣对古人生活习俗的影响广泛深入,日常用具、饮食器皿、造型艺术等都出现新变化。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几件文物,从物化形态的造型艺术到装饰纹样都能看到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
  2.1 汉代茧形壶
  汉代,新乡市北站区出土。形似蚕茧(图3),这类器物在陕西、甘肃一带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更多。有学者认为这种造型最早由戎狄少數民族的皮囊壶演变过来,也有人猜测可能与丝绸业的兴盛、丝路繁荣有关,才使人们对蚕茧形的造型情有独钟,进而影响陶器造型艺术。当然此种观点还有待商榷。
  2.2 青釉环形鸡首壶
  隋代,新乡市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3],是模仿古代西亚造型的器物(图4)。
  隋唐时期中西亚很多优美的器形成为时人的模仿对象。胡瓶一般有流有把,使用方便,这种现实又美观的器物成为当时生活中的器类。鸡首壶正是隋人接受胡瓶的造型特征而产生的新器形,龙柄又具有中国瓷器造型特色。
  莲花纹、葡萄纹、忍冬纹、缠枝纹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外来装饰样式,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国铜器、瓷器纹样的装饰。
  2.3 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新乡市博物馆藏品(图5)。海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典型的铜镜品种,特点是在镜的背部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之间点缀四五个瑞兽。日本学者称它为“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葡萄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入,波斯、拜占庭葡萄纹极为流行,唐代早中期盛极一时,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工匠们把中国传统的瑞兽与葡萄纹结合起来,大量地运用到铸镜纹饰中,可见唐代文化的兼收并蓄。
  2.4 唐代三彩俑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唐代三彩俑,新乡市凤泉区出土,形象为深目、高鼻、高颧骨,典型的胡人形象(图6)。
  胡人在唐代主要是称呼西方人,尤其以粟特人居多,在中国史籍中又称昭武九姓、杂胡,主要分布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从北朝到隋唐时期,粟特人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贸易,把东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粹转运到相互需要的一方。唐代很多舶来品,大到皇家狩猎的猎豹,小到宫廷贵妇玩耍的波斯犬、打扮用的香料等,大多都由粟特人引入。此外,能歌善舞的粟特人也深深影响着唐朝人的生活,引导着时代风尚。   2.5 青花缠枝纹瓶
  清代,新乡市博物馆藏品。缠枝纹演变自忍冬纹,忍冬纹流行于罗马、希腊、印度一带,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流行于南北朝,既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也是佛国天界和净土的象征。唐代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卷草纹样,寓意连绵不绝、福寿无边。新乡市博物馆藏有青花缠枝纹盘、青花缠枝纹瓷瓶(图7)等。
  另外,瓷器中的青花原料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高铁低锰,色性安定,明代青花瓷大量使用。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3 啟发与思考
  历史上,新乡虽不在丝绸之路沿线上,但丝路文化同样影响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促进了新乡一带的交流互鉴、进步繁荣。这是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然。历史上新乡一带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达京城,交通的便利,在承接、转移物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全国物流运输的命脉。新乡卫河作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不仅直通洛阳,北可达涿郡,南达余杭,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上的重要一站。如此,历史上的新乡一带得交通地利之便,更能得风气之先,开放包容,各种文化交融并济。
  这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如今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或许不应该纠结在某一点、某一事,而加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应该是对丝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而要广采博收,以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成员之一,要充分发挥新乡地理交通等优势,以“一带一路”发展的契机促进新乡的人文交流、商贸合作、旅游发展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图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河南博物院.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M].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其社会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国家宝藏》的口号,也是最打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一句话。而作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现。其功能从早期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驾装饰物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及文人追风逐雅、托物言志、把玩寄兴的佳品。随着团扇、折扇在中国的流行和广泛使用,扇面书画得以繁荣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扇面进行赏析,以向观者展示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扇子;扇面书画;折扇;团扇;馆藏  中国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加强展览领域合作既是最大化地拓展博物馆展览的展示空间及内涵,也是博物馆获得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博物馆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举办了很多的合作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透视广西博物馆这些成功的合作展览,对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帮扶地方博物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联合办展 ;展览类型;文化内涵  广西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
期刊
摘 要:2016年,陕西省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集水利遗产、在用工程、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探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郑国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郑国渠技术成就及歷史演变的基础上,结合郑国渠的保护现状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分层管理等保护策略,以期为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郑国渠;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保护 
期刊
摘要:铜镜作为以青铜为原料制造而成的照面饰容工具,是将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进行结合的产物。我国唐朝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我国铜镜铸造业得以全面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铜镜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并选取了三件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赏析。  关键词:盛唐文化;唐代铜镜;工艺;三门峡市博物馆  唐代铜镜是唐代文化繁荣、经济鼎盛的体现。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后来铜镜的工艺风格具有深
期刊
摘 要: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依托遗址而建的专题博物馆,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地,其在引进临时展览工作中对展览策划及宣教工作开展有益的尝试,合理地利用展厅面积,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展览及配套的社教活动。同时,结合新媒体及文创工作的灵活运用,积极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宣教工作  据《中国博物馆行业转型升级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08年初,全国博物馆免
期刊
摘 要:博兴县北朝时隶属古青州。博兴县博物馆馆藏佛教石刻造像中既有青州本地造像的风格特点,也发现有明显的河北元素,如双身像像座与神王像座。博兴县博物馆馆藏太子像与上海博物馆馆藏太子像具有极高的相似度,纵观山东各地出土的太子像,是青州造像对河北定、邺地区思惟像的吸纳、融会与本土化改造的产物。博兴县博物馆馆藏龙华寺遗址出土北朝菩萨立像,据分析该像的身和座应属于不同的造像,不宜组合在一起展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缩影,也是数千年来文化的积淀。流动博物馆工作是将历史文化带到了寻常百姓家,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基层群众,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深刻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的同时,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流动博物馆;巡展;教育形式  发挥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育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