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教师咀嚼的多味果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51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虑到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课堂教学的时限性,我们选择了数学基础、认知风格相近的三(1)、三(2)两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课堂上均组织学生开展以下两个层次的体验活动。
  活动一 : 跑一跑,体验跑1千米有多累
  三(1)班:
  【活动】 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学生绕学校操场5圈(每圈200米)。
  【场景】 第一、二圈学生跑得较轻松,第三圈部分学生有点喘气,第四圈普遍感到很吃力,两个胖子退了下来,跑完第五圈许多学生简直筋疲力尽,趴在草地上了。
  【感受】 师:刚才大家用五分多钟跑完了1千米,感觉如何?生1:我跑500米还行,跑1000米真吃不消。生2:跑1千米真累啊! 生3:“千米”比“米”只多一个字,可跑完它还真不容易!
  三(2)班:
  【活动】 教师带领(考虑到交通安全)学生于校门前公路边500米往返跑。
  【场景】 公路两边风景优美,路上车水马龙。同学们边跑边聊,不亦乐乎。
  【感受】 师:大家刚才用五分多钟跑完了1千米,感觉如何?生1:还行,这样上课真好玩!。生2:跑1千米不怎么累,再跑1千米也可以啊。生3:1千米不算怎么长,我们跑得动。
  【思考】 尽管学校操场内外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很美,但这不会对置身于跑道上的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因为校园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最为熟悉的地方),形成愉悦兴奋中心,他们的主要精力则锁定在跑完1千米的目标上。将跑步地点移至公路上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一方面,把课堂搬到公路边是平常难得的事,学生倍感新鲜,异常兴奋;另一方面路旁的花草虫鸟、路上的车辆行人,也不时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冲击波,分散他们长跑的注意力,从而抵消他们长跑的疲劳感受。所以,同样1千米的长跑行程,两班学生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三(1)班学生感到1千米很长,跑完1千米很累;三(2)班学生则觉得1千米不算长,跑完1千米不累。可见,场景的生熟度是影响长跑疲劳度,感受1千米有多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活动二 :望一望,感知1千米有多远
  三 (1)班:
  【活动】 将学生领到校门前公路(南北走向,往南是直道,往北是弯道)边,量一量路边两盏路灯间的距离(50米)。算一算距学校1千米的地方应在第几根灯柱旁?(20根) 往南数一数、望一望第20根灯柱旁的建筑物(虽是晴天,可由于透视原因,学生无法看清第20根灯柱。)
  【定模】 师:课前,老师骑车时数过,往南第20根灯柱也就是距离学校1千米的地方是东大市场。众生:哇,1千米怎么长啊!师:如果两人站在相距1千米的两地喊话,听得见吗?生:肯定听不见。
  三(2)班:
  【活动】 学生乘坐校车看计程器和计时器,往南行驶1千米(东大市场),在返回途中500米处(南山寺)停车观望1千米路程。
  【定模】 师:我们学校与东大之间的距离为1千米,现在大家正处于1千米的中间,如果两人站在相距1千米的两地喊话,听得见吗?生1:可能听不见。生2:可能听得见,看看1千米不太远,汽车只不过行了1分多钟嘛。
  【思考】 日常生活中,明眼个体一般是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的。由视觉透视原理和空气阻隔原因可知,不同距离,大小相等的物体知觉起来总是不同的——近大远小,愈近愈清晰,愈远愈模糊。尽管观察时,天气晴朗,可无论三(1)班同学如何睁、眯眼睛,调整焦距,还是没有一个能凭眼力捕捉到学校前方的第20根灯柱(最多只能看到第15根)。极目远眺时视觉神经疲劳必将引发一定的心理反应,从而对千米模型产生了长距离感。当教师告知第20根灯柱旁是东大市场,它与学校正好相距1千米时,学生们当然会发出“1千米有这么长”的惊叹。同样的千米模型在三(2)班学生眼里怎么又变得不太长呢?其一,汽车的速度之快,行驶1千米时间之短,触动了学生以时计程的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错误心理暗示——花时少行程必短;其二,在位于千米中点处的汽车上俯视千米模型,其观察视角较大,南北500米内景物尽收学生眼底,所以他们感知到的千米之像也就短了些。由此可见,距离质感的效度与观察点、观察位置的选定以及观察视角的大小密不可分。
  实验结果表明,《1千米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并非随手拈来之事,如跑步场地的生熟、表象储备的多寡、观察视角的大小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千米长度的感受、感知和感悟以及空间观念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使用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足见感悟学习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体验活动中的诸要素,求得课堂体验教学的最大时效,的确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反复咀嚼的多味果。(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由于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笔者被安排在毕业班教学已经八个年头。管理毕业班就像是打一场场攻坚战,既要有“胆略”还得有耐心,特别是班主任这项工作,更是需要班级日常管理的整体规划和因人而异的学生管理微方案。2012年,笔者又接手一个毕业班,学生总体成绩还算比较理想,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也有那么几个“网虫”使人担心。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这是孩子们日思夜想的节日。可作为六年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加快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师学习交流的重要形式。一般地,集体教研活动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在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如何探讨课程改革的实施
期刊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创建和谐班集体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有着与中高年级不同之处,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气质、作风,而小学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物质文化是班级建设的基础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期刊
构思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文章有一个好的布局,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习作者动笔之前必须集中精力,面对作文题目反复思考,对文章进行缜密的计划安排,做到胸有成竹。  文章构思的总体要求是:文章的结构应严谨、自然、完整,有层次感;行文的思路要清晰、流畅,紧扣主线;表现形式要恰当、合理,与内容统一、和谐相称;在此基础上内容要力求新颖,整篇文章以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为佳。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常见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思维情境  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爱玩、
期刊
一、课前激发学生自主预习  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查阅与阅读相关的资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现在许多家庭已拥有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时代背景等与作品相关的内容。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障碍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拓宽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  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有关威尼斯的资料。上课开
期刊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数学本身所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一、巧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这两方面联系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由此可见,知识是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获得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遵循这一原则。笔者以《一张珍贵的照片》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新课程所选
期刊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句中国老话指出了“算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算计”一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理财”,可见,理财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财,绝不仅仅是存钱办卡那么简单,财富管理的内容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其他有价证券、存款、生命保险等。在住房方面,居民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体;在医疗方面,个人承担比例在提高;在养老金方面,个人必须提前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在教育方面,子女教
期刊
案例描述  一日,笔者走进二(四)班教室,准备听一节常态课,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长城》。课前,已安排学生进行了预习,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她走上讲台:“同学们,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和新词,请各小组组长上讲台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加字词大比拼,看哪个小组能上光荣榜。”说完,老师在讲台上摆出三面小红旗。然而,就在各小组长陆续走上讲台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班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