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积极教育看孩子积极情感的培养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美国积极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要关心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幸福的生活”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积极情感;幸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1-0055-03
  
   一、什么是积极教育
  
  国内有学者将积极教育译为: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动。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教育”定义为传统教育和幸福教育。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养这些积极品质。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批评和说教;不要对于学生新奇、有创意的想法、玩法和做法进行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而要培养学生对他们的想法、玩法、做法负责任。
  美国Dallas高中的啦啦队
  美国德州的Dallas高中发出通知,所有学生可自愿报名,通过表演和评选后进入学校啦啦队。
  一位十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一)的中国女孩自觉自己身材瘦小,担心选不进去被人笑话,而且她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中国女孩加入啦啦队的,所以她想报名但却不敢。同班的美国同学积极支持她:Try it,你不用想过去怎样,也不用想其他人怎样,我们都支持你,你一定会行。美国老师也对中国女孩这个有创意的、大胆的想法表示鼓励,微笑着欢迎她:如果你想参加就来试试,也许成功属于你。中国女孩决定一试。
  表演那天,当女孩完成自编动作后讲到“我报名后就在家自编自练”时台下一片掌声,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肯定和赞美“她能为自己的报名行为负责”。
  加入啦啦队后,美国老师最常说的话是“For fun”“You are the best”,老师们很少刺激孩子之间竞争,而是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中国女孩充分感受到了美国学校彼此配合、相互鼓励、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良好氛围。她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和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
  学校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阵地。美国学校要求,组织各种活动时不要搞太多的竞争,因为竞争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社会行为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利他主义和合作品质的培养。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真对待孩子的积极感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都是他们品质的一部分。通常大人们容易更关注孩子的缺点,更注重矫正这些也许对孩子的未来有伤害的弱点。但孩子的优点与这些缺点一样真实,所以优点也要被家长和老师们重视,这是积极心理学所推崇的“双方面论”(Dual-Aspect View)。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这种情绪和情感是组建并且扩大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它就好像孩子们的银行储蓄,是他们一生都要不停借鉴和使用的。
  1.关注孩子安全感的需要
  当孩子们感到安全,他们就会感受到积极情绪,这时他们才可能把注意力转到外部世界去玩、去探索,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生活。如婴儿和妈妈一起在一间摆满玩具的房间里,宝宝在开始玩新玩具之前,会看看妈妈是否在他身边,如果妈妈在,他就会开心地玩玩具;如果这时妈妈走开,他会哭闹,直到妈妈回来。
  当面临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人们内心会极度不安。如熟悉的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地震)、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受他人恐惧情绪传染等,人都容易产生恐惧体验,我们称它为“家源性恐惧情境”。
  “家源性恐惧情境”
  例一:二、三岁的小孩子在花园里学骑小自行车,本应是孩子玩得满脸流汗、高兴快乐的事情,但孩子却哭着回家。原因是:孩子骑不动时,家长说“教你好几遍你还不会”;孩子骑着转圈,家长说“你为什么不走直线老拐弯”;有时家长还冲过来捏着小孩子的脚“帮他骑”,家长越帮,孩子的脚越不敢骑,因为他怕。
  例二:家长自己还不清楚想让孩子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就让孩子去做。即便家长表面上像是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吃饭前把数学作业写完”,等孩子真的达到了家长的要求“把数学作业写完”后,家长会说“你做成这样有什么用”,“你得超出我提的要求才行”,“你多做一点儿都不行吗”。这些丧气话搞得一家人吃饭不欢而散。
  实际上,家长这时的鼓励可能会发挥很大作用,父亲可以拍拍儿子的肩膀,母亲可以用微笑向女儿表示满意。这样可引发孩子的积极感受。
  “怎么做都不行/都不对”“要求总是变来变去/不稳定”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放松和感到安全的,因为他总是会“面临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他内心会极度不安,这种不安几乎与“熟悉的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地震)或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所引发的不安具有相同水平引发恐惧情绪的功能。“家源式恐惧情境”容易诱发孩子的消极情感,如悲伤、愤怒、嫉妒、恐惧、焦虑、抑郁等,而“家”是应该给予孩子温暖、爱和安全的场所。我在这里所指的“安全”已不再是有房住,有饭吃,不被外界袭扰的有形的物质安全,而是无形的精神安全。孩子在“家源式恐惧情境”中常常会担心自己哪一方面又没做“对”,所以会伴有恐惧心理。
  2.关注孩子求知、创新的需要
  求知就是指探求知识;而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过程。创新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孩子天性喜欢新奇的事物,有新奇的想法,他们喜欢求知、喜欢新发明。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一定都与大人所希望的吻合,这时大人就会认为孩子做得不对而批评或指责孩子。而批评会影响积极情感的培养。
  艾米莉的彩字答案
  艾米莉家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六岁的艾米莉进了一所新幼儿园。老师布置小朋友们练习简单的加减运算。艾米莉快乐地拿起彩笔,一道题用红笔答,一道题用绿笔答,一道题用蓝笔答……答完后,小艾米莉跑去送给老师看。不料,老师不但没表示:“哇,好漂亮呀,你很有想法。”反而划了个“X”,说:“重做,就你有主意,搞得乱七八糟。”艾米莉的双眼流露出不解、委屈和恐慌,“我想把作业做得很漂亮呀!”“我是在努力地做呀!”“我哪里错了?”
  事实上,被责备让人产生痛苦和充满恐惧,就像小艾米莉。所以,作为成人要尽量避免批评和处罚孩子,要时刻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扩展孩子的思维创造力。
  当孩子做不该做的事时对他说“不、不行或不好”通常是大人的第一反应。这是设置限制的表现,告诉孩子什么标志着限度和危险。这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大人们很容易过多地用“不、不可以或不行”来作为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孩子对桌上的茶杯很感兴趣,他去拿,与其对孩子喊“别拿那个,不行”,不如大人只需拿开茶杯告诉孩子“这是茶杯,妈妈把它拿开了。”反复几次后,孩子不但知道这个不该拿,而且还能知道这个东西是“茶杯”,妈妈只是把它“拿走了”。
  电梯指示灯
  一两岁的小孩子最喜欢在电梯内按电梯按钮,因为他很奇怪,为什么每个人进来都要按那些钮。
  CAVEN今年1岁5个月,妈妈抱着他进电梯。刚进电梯,CAVEN就伸出小手去按电梯钮。通常在国内家长的反应是,拉住小孩子的手说“别动”,结果小孩子吵着非要动,家长说“不听话就不带你出去了”,甚至有的家长还会打孩子的小手。
  而我眼前的CAVEN妈妈却不然,CAVEN小手一伸,妈妈就把他的小手停在快要按着钮的位置(但碰不上钮),说出那个钮的数字,如“10”。CAVEN小手一换位置,妈妈就随着CAVEN指向的数字而说出另外一个数字。CAVEN有时会在一个数字上指好几次,妈妈就重复说出那个数字,CAVEN高兴得嘎嘎笑,妈妈也快乐地抚摸CAVEN的小手。
  对待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的方法只会使孩子知道这个“不行、不可以或不好”,而后面那个“应该怎样”的做法不仅能使孩子知道这个“不行、不可以或不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和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就能“行、可以、好或更好”,让孩子在“行、可以、好或更好”中更主动地探索下去。CAVEN不但知道了这个钮不要按,而且还知道了这个钮有更多的意义,所以,他将对钮的意义产生兴趣,而不是按钮本身。
  3.关注孩子期望平等的需要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可代替的特殊性和是被大人信任的。当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被挑战,就可能挑起兄弟姐妹或同伴之间的竞争。积极教育提出通过减少竞争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给大一点的孩子和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多一些责任,给小一点的或经验不足的孩子多一些锻炼的机会,给那些安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积极暗示和身体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家长或老师信任他们,他们在大人眼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些孩子都“处于同等的地位”,即同等的重要,同等的不可替代,同等的应该被信任;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即都可以展示自己。所以,我们应该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而不是争着与他人做比较和竞争,保证让他们的优势“平等”地体现出来。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认为,如果分配的责任和任务与孩子的优点互相吻合并富有象征性,能有效减少兄弟姐妹之间或同伴之间的竞争,而且有效促进合作精神和友谊感的建立。大人们在给孩子间分配事情时一定要细心考虑到孩子的优点和性格,想方设法让分配的事情符合孩子的人格特质。
  总之,这些培养积极情感和情绪的做法是美国积极教育中最基本的理论和一些实践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用。家长、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积极努力去发现孩子的性格优势,培养孩子们的积极品质。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幸福的内容,引导他们获得幸福的技巧,让孩子生活在“积极、幸福的生活”中。如孩子睡觉前,父母对孩子讲:“孩子,你今天教会妈妈使用QQ,我很高兴。”“你最近学习时间安排得很适宜,进步不小。”“今天在世博园你玩得真开心。”孩子会在静心中睡眠,不致于临睡前被数落,带着厌烦而入睡。如当学生到学校面对教师时,教师可以问,“孩子们,昨晚过得怎么样?”学生们会乐于分享他们简短的事情,比如“我昨晚吃了我最喜欢吃的苹果派”,或者“昨晚我做的饭,我的舍友说很好吃”,或者“昨晚我帮同学搬家了”。如果孩子以快乐结束每一天,又以思考昨天有什么好的事情开始新的一天,他就是生活在积极教育里,生活在幸福教育里。生活因为这个“好的开头”而提高质量了,生活得更好了,学生们会更热心去学习,通过学习并使用不求报答的做好事的技巧,而享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在培养孩子积极情感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该关注孩子尊重的需要,这是老师或家长常常忽略的地方,也要引起特别重视。不断提高的积极情感体验能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促进父母、师生的心态及生活发生变化。
  
  (作者单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北京 100089)
  责任编辑 郑海燕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使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以来,南京市栖霞区以华电中学等8所学校为试验校,进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范式化研究。在6年来的实践中,各试验单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强调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强调教与
“旷代陶夫子,高风世所钦。弦歌村舍起,桃李满园荫。  不带半根草,捧来一颗心。于兹四十载,犹绕哲人音。”  这是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序言中的一首诗。陶先生是集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哲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卑微,居无定所,不如老妈子,多次被通缉,但他被誉为“教育之光”“民主之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晶莹丰碑。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周
为解决当前班主任带头人重选拔、轻使用的现状,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班主任带头人的发展,遵循班主任带头人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提升班主任带头人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为重点,积极探索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强有力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    一、注重目标引领,实现区域统筹管理     班主任带头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引领能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这不仅是一种荣誉,
诸葛亮在《将苑》中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有时,面对“强悍”的学生,班主任示“弱”,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一跤跌得值”    豪是我曾经教过的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又高又胖,脾气暴躁,心胸狭窄,总觉得别人在嘲笑他;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就会疯狂地又踢又踹,孩子们都很怕他。这样的孩子,表面上非常强悍,实际上内心非常敏感,也很脆弱,禁不起任何人有意或
【摘要】短篇小说《秋千》以一位母亲的梦为中心,从女性写作的角度,通过对母亲心理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女性对失去身份的隐虑。作者以梦境和幻灭为主题,表达了她对人们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失去纯真的思考。  【关键词】幻灭;身份丧失危机;美国梦悖论  【作者简介】王晓华(1978-),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1/3少年犯不知在犯罪,约1/4家长根本不知《未成年人保护法》    据一项对全国十个省市未成年人犯罪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很多未成年人犯是处在无知的状态以身试法。有的孩子说,我就想试一试刀子快不快就把人捅了。”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者中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占43.4%,普通中小学生约占73%。“这两个群体非常显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之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成为了学生推崇的模范?”《论语》也曾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至理名言都给我们以启发。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我在艺术学院里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类的东西,而是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治学
编者按: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到教师的暗示和影响,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带给小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但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很多心理困扰,也会碰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消除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策划了这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从不良情绪的调节、挫折心理的调适、心
不久前,我有幸观摩了由台湾地区卓越教师苏兰执教的录像课《谈电影》。这一节课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甚至忘了做笔记,可苏兰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苏兰老师的课堂与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很大不同,其间的细节以及其中自然流露的教育理念让人称道。    [细节一]    上课过程中,苏兰老师叫得出每位学生的名字,而且都叫的是两个字,声音柔柔的,听来格外亲切。她每提问一位同学,总
摘 要: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知识的规范性;学科教学;道德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13—05  教育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