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们夫妻的“近体度”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男子汉私下里有这样的感叹:自从有了孩子,她对我再也没有兴趣了,简直把我当成了多余的“第三者”。
  孩子在夫妻之间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总是爱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对女人来说,这种感受却具体而复杂得多。母亲向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肉体和精神的一部分。从妊娠到分娩,女性又经历了一次生命苦乐的洗礼。这往往是男子所体验不到的。有了孩子,女性变得更坚强了,内心的充实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空前的。女性还有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有了孩子,她似乎又多了一个筹码,可以帮助她和丈夫抗衡。对丈夫越是不满,她对子女越是溺爱。


  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同、磨擦也会销蚀掉夫妻间原有的爱。比如,父亲规定在进餐前1小时不准吃零食,但妈妈怕饿坏了刚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认为吃一点儿零食也没关系。她也许干脆把饼干直接塞到孩子手里,于是孩子便会振振有辞地对爸爸讲:妈妈让我吃的。到正式就餐时,孩子便不肯吃饭。这时妈妈又得哄着他吃。丈夫看了十分恼火,会斥骂甚至会打孩子。这时的家庭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母性驱力的作用,母亲更容易对子女迁就和保护,更多地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爸爸越是对子女采取严厉的态度,妈妈和孩子的“统一战线”越牢固。尽管父母从理论上懂得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性的重要,但在活生生的孩子面前,这种理性认识常常变得软弱无力。
  由于诸多的原因,随着孩子降临人世,夫妻间出现一段时间的感情淡化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并非不可弥补,关键是要尽可能从子女那里给自己留出爱情的空间,有意创造爱的氛围。这里有几条建议:
  一、夫妻中有一人当教育的主角。对子女教育要协调一致,这是家长听厌了又难以掌握的一条教育原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想相互改造对方的想法一般来说都是行不通的。倒不如明智些,在管教孩子时,尤其是批评孩子时,只由一位担任主角,另一位不干预或少干预。这比双管齐下又矛盾重重好得多。矛盾教育下的孩子会慢慢地学会找机会,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使双方的教育达不到目的。更危险的是,孩子会形成双重人格,见了爸爸说爸爸的好话,见了妈妈讨好妈妈。这种人格缺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由一个人为主管孩子,可以使孩子在稳定的教育模式中保持相对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不担任教育主角的一方,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当好孩子的榜样。其实,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形成,绝大部分不是从爸爸或妈妈的嘴上讲的道理中听来的,而是从父母的一举一动中学来的。一位心理学家讲的更是坦率:一个恩爱、欢乐、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最为重要。对夫妻来说,摆脱了对子女教育的无谓烦恼,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爱情空间。
  二、营造家庭欢乐氛围。比如,把餐桌当成交流情感的场所。夫妻劳累一天回到家中,做好饭菜,一家人围坐桌前,多么希望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满足一下食物和感情的饥渴啊。可是,有的家庭将餐桌变成了对子女、爱人“算账”的地方,如追问孩子的成绩,埋怨爱人某件事处理不周等,很容易把聊天变成吵架,一句话过了头就会产生怨恨。怨恨是家庭的蛀虫,它吞噬着人的情感,伤害着家庭的肌体,拉开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丈夫在餐桌上动情地说,烧了这么多菜,辛苦啦。妈妈真好,是不是?孩子在这种美好气氛中,也会讲出一天里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人所共有的互酬心理。
  不管婚后有没有孩子,不管生活中有多少不如意之处,夫妻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学习感谢、安慰、鼓励和体贴的功课。将夫妻、亲子间的“甜言蜜语”理解为虚伪做作,是导致夫妻感情淡化的开始。
  三、不要丢了“异性吸引力”。夫妻感情淡化总是与其中一方的风度下降有关。无论老少夫妻,都应注意自己的风度,增加爱情的魅力。粗俗刻板、缺乏新意的形象,会使人感到厌倦。有了子女后,也别忽略了忙里偷闲修饰自己。
  四、多到外界活动。婚后不注意户外夫妻近体活动,也是情感僵化的原因之一。自己的小家庭里,尽管不乏温馨的气氛,但它却与大社会之间有一堵墙。在小屋里呆久了,感情就会凝固。因此夫妻在安排一年的生活时,千万不要忘记郊游的打算,带孩子到外面玩玩,和朋友聚聚。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领略夫妻情感的另一番滋味。
  五、可以在家做一个实验:一边对爱人说:你今天的打扮真漂亮,一边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或者拥抱一下。在以后的几个小时里,你的爱人会一直显得兴奋欢快,动作敏捷。这说明夫妻间虽然有了一个孩子,但仍然需要彼此身体的接近。夫妻应当尽量与孩子分床睡觉,这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可以使夫妻在感情生活上更加和谐美满。
  总之,夫妻只要注意感情的调适,孩子出生后不仅不会使夫妻感情淡化,还会在三口之家里和谐发展。
  填写下面这三张表格,会有助于你们夫妻二人清理一下各自对孩子和对爱人的感觉和想法,加深你们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如果你们能各取一张白纸,各写各的答案,然后再一起誊写到这张表格上,相互比较一下,也许你们会会心一笑,或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这样……
其他文献
小通通表达否定的语言非常有趣。当他想说“不好”时,开始,他说成“好,不要”;过了几天,他又会说“不要好”;今天他突然会说“不好”了。有时他还能主动地表示否定。如妈妈说:“让我看看。”他会说:“不要看看。”可以看出,他的讲话已不再限于简单的模仿了。  现在小通通说三四个字的短句已经没有障碍。如“奶奶再见”、“爸爸起来”、“没有鞋子”等,其中包含着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意思清楚、准确。  另外前两天在爸
期刊
根据1~6个月婴儿的发育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培养。  1生活要有规律。  婴儿经过了新生儿期对外界生活环境的适应,根据他的生理活动规律,形成了自身的饥、饱、醒、睡、活动、休息、哺喂、排泄的节律和秩序,这时就要在他的生活内容和顺序上给予科学的安排,形成一种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婴儿每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1)保证婴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婴儿一昼夜睡眠时间:第1
期刊
传统的断奶期喂养与问题      宝宝已4个月大了,听保健医生的建议,该为宝宝添加辅助食品了。妈妈们开始让宝宝尝试自制的面糊、烂面或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就让宝宝吃和成人一样的食物,可是去看保健医生时发现,宝宝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不增加。医生说,与宝宝吃的食物营养不够有关。家长们觉得很困惑,几百年沿袭的喂养宝宝的经验和方法,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单独为宝宝精心制作食物的必要性   婴幼儿时期宝宝的
期刊
喜欢“回头比”的现象在学龄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家长谈到这个问题都觉得很挠头,总觉得这是一种没有上进心的表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探究一下孩子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当他考试不理想时,他会本能地害怕失去大人对自己的认可。他说:“还有比我差的呢!”其实是在说:“我还是好的呢。”这是孩子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有时在成人身上也能见到这种心理。  另外,孩子是比较容易
期刊
刘女士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整50岁。巧的是,她25岁时生儿子,今年她25岁的儿子马上就要做爸爸。而她82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她们家马上就要成为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了。  刘女士说:我妈一辈子一共生了11个孩子。那时候哪有什么计划生育,有了孩子想不要也没有办法。到后来她从菜窖上往下跳都不流产。那时候人们既重男轻女还特迷信。我大哥是属虎的,他下面的3个弟弟妹妹都死了,人家就说是他命中不招弟妹。所以等我大
期刊
说起来,假日的概念是这几年随着双休日的出现,随着几个大的节日假期的不断增加而强化起来的。父辈们总是感叹:我们年轻的时候,哪儿有什么假日的概念呀。平时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得一大早起来,赶紧料理一个星期一家老小攒下来的家务活:洗衣服、做顿像点儿样的饭菜、缝缝补补,还要买柴米油盐。稍微奢侈一点,上趟公园,还得带上个鞋底,走累了歇着时纳上两针……一个星期天下来,比平时上班还累。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
期刊
到今年4月,《父母必读》就整整20岁了。作为创刊时期的编辑之一,回忆创业的艰难和读者反应热烈所带给我们的欢欣,真是百感交集。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家家企盼子女健康成长,社会急需帮助中青年父母科学育儿的书刊,这就是我们办刊的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好在有领导的支持。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创刊号著文,呼吁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父母本人的教育,并把《父母必读》的出
期刊
我们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每到冬春季,爸爸妈妈就要带我们到居委会去打预防针或者是吃糖丸,糖丸色彩艳丽,放到嘴里不一会儿就化了,甜甜的……这就是“小儿麻痹糖丸”。大人们还告诉我们,吃了这种糖丸,就不会得一种可怕的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了。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再也听不到有人得“小儿麻痹症”,有哪个孩子“出麻疹”,哪个孩子得了“白喉”?为什么3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再有
期刊
从外地回来的那个周末,女儿的家长联系本上有一段老师长长的留言,还有大大的问号和惊叹号以及描过两遍的黑黑的字体,表达着他的愤怒。母亲着急地拿给我看,问我怎么办?女儿怯怯地看着我,不说话,没有了以往看见妈妈的惊喜和叽叽喳喳。看来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的女儿已经有过一番“说教”了。  家长联系本上写着这样一件事:一天上外语课时,坐在女儿前面的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挡住了她的视线,于是女儿伸手推了那个小朋友一把
期刊
妈妈,你来帮我嘛!    5岁半的小朵朵聪明、伶俐,就是有点儿懒。这不,明明自己会穿衣服、鞋袜,却总是让妈妈来帮忙。其余的生活小事,如收拾玩具、洗手、洗脚等就更不用说了。全家人都知道小朵朵的口头禅,那就是:“妈妈,你来帮我嘛!”唉,这个小家伙可让人如何是好?    做个快乐的小精灵    我刚6岁的儿子谢心田也曾经有过小朵朵那样的“口头禅”,起初我真有点无可奈何。后来我想起儿子特别爱看湖南电视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