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近来陆川导演的自然电影票房没有突破5千万这个客观现实挖掘非商业电影的发展之路。先从非商业电影的概念出发讨论什么叫非商业电影,再从近几年非商业电影的现状透露现实状况,再从四个方面对于非商业电影做出建议,给予非商业电影发展提供发展之路。
【关键词】:非商业电影;现状;发展
一、非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我们都非常熟悉,也就是把电影当做一种商品,按照市场营销的原则进行生产、推广和销售的影片。比如说每一年的情人节档和贺岁档影片,根据不同的观众诉求生产的类型电影,这些影片往往在获得很大的商业成功,2016年情人节档的《高更鞋先生》、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33亿票房)都在电影票房上取得良好成绩。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在商业电影的发展态势。
但同时在另一方面,非商业电影境况却是截然相反,2016年8月15日,“光影之侧——中国艺术电影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 来自国内影视界的大咖、专家学者共计120余人齐聚东湖之滨,为中国艺术电影健康有序的发展集思广益,出谋献策。[1]
虽然我们对于艺术电影、文艺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区别分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为了方便研究实际上我们只需要从一个标准来进行划分,也就是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非商业电影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商业上盈利,以个人表达或者公益需求为目标的电影。
二、非商业电影现状
非商业电影近几年的经济成绩各异,除了文艺片《白日焰火》等少数影片获得预期票房之外,其他影片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票房寥寥。
2014年电影《闯入者》在国内上映首日排片仅有1.51%,票房只拿下90万,次日排片量下降到0.95%,随后两天略有上升,但仍旧不超过2%,三天下来累计票房也得260万,而与之同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3天时间已经2.08亿。最终《闯入者》经过导演王小帅的呼吁和电影院线给予的支持以过千万收场。
2015年5月15日改编自《十二怒汉》的影片《十二公民》上映,在豆瓣和时光网上,《十二公民》的评分分别达到7.9和7.4分。这样的评价在国产片中,称得上好口碑。然而影片排片率一直在4.5%上下徘徊,最终也没有因为好口碑获得投资回报,而是通过国际版权的售卖回收成本,最终票房也定格在千万。
2015年影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心迷宫》都被认为是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但它们有口碑。《心迷宫》豆瓣评分8.5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豆瓣评分7.7。可是截至影片下线之后两部影片都未超越千万票房。
2016年,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领路人吴天明执导的影片《百鸟朝凤》在上映的第7天,累计票房365万,影院排片下降至1.2%。如果没有方励的“一跪”,该片很有可能以不足千万票房收官。
近日,作为迪士尼继《疯狂动物城》及《奇幻森林》后“动物三部曲“最终章,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内地上映4天以不足4%的排片拿下超过1841万元票房,在纪录电影中这个数据相当可观。虽然影片也给予了商业上的考量——邀请周迅作为配音,但影片还是未获得理想排片,预估该片最终票房在会驻足在5000万以内。这也印证了导演陆川的话:排片低,正常但不合理。
三、非商业电影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非商业电影的现状,我们不是无力可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为非商业电影发展提供可行之策:
(一)政策扶持
每一项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不政策的扶持,有了政策的支持为非商业电影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护。
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还没有专项对于艺术电影的扶持,直到2015年的10月,有两个事件使得对艺术电影或文艺片的鼓励从模糊变得开始有些分明了。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这部“专资新政”,将艺术电影或文艺片纳入了重点支持的范围——第十六条第五项指出:“资助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
2015年10月25日,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指出了艺术电影或文艺片在行业生态里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寄望,也指出了政府层面会跟进的动作。[2]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商业电影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分类管理,为非商业电影提供有利条件。
(二)兴建艺术院线
中国的艺术院线发展非常滞后,成绩了然。如2007年的上海红庙艺术电影中心和2009年开始营业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但都并未扩展成为院线。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目前实行会员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每逢有较为经典的艺术影片上映时,常有爆满的情景,但即便如此,影院依旧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靠总公司旗下其他商业影院收入保持运转。
2013年6月,由上海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下文简称“放映联盟”)。
但要支持整个中国非商业电影的发展这远远是不够的,电影院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便捷性,如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仅仅只有这么几家电影院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国人的观影的需求的。
(三)发展非商业电影发行渠道
电影的收入渠道在国内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化,比如说现在的电影划分院线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他们的回收渠道就非常局限,院线电影主要以电影院观众观看作为主要回收渠道,也有部分院线电影能够在网络平台实现很好的收益,但仅此之外基本就没有其他渠道,网络大电影回收渠道就更加单一了,唯一的回收渠道为视频网站。
在电影强国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只是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下,其他收益才是真正盈利的部分。因此作为非商业电影我们更应该拓展发行渠道,我们可以一方面建立独特的艺术电影板块,为非商业电影创造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应该借鉴“火车头理论”,拓展非商业電影的回收渠道。
(四)提升观众观影水平
非商业电影需要深厚的相关知识和独立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没有给予非商业的物品更多的关注,或者说我们没有能力去关心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这是个社会现实,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出发。
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总体观影认知和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处于从众的一种观影习惯,如果我们要发展非商业电影就必须提升观众的观影水平,从小抓起,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学校开设了音乐和舞蹈课程,那么我们也应该开设电影课程,让普通老百姓知道怎么来欣赏电影,怎么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
总之,非商业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不会非常平坦还需要众多电影人去共同努力,从国家层面到电影人再到普通观众,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华龙网 120余位专家齐聚武汉 为中国艺术电影寻找出路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816/14751252_0.shtml
【2】华谊兄弟研究院 详解国产艺术电影现状
http://news.mtime.com/2015/12/04/1549948.html
【关键词】:非商业电影;现状;发展
一、非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我们都非常熟悉,也就是把电影当做一种商品,按照市场营销的原则进行生产、推广和销售的影片。比如说每一年的情人节档和贺岁档影片,根据不同的观众诉求生产的类型电影,这些影片往往在获得很大的商业成功,2016年情人节档的《高更鞋先生》、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33亿票房)都在电影票房上取得良好成绩。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在商业电影的发展态势。
但同时在另一方面,非商业电影境况却是截然相反,2016年8月15日,“光影之侧——中国艺术电影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 来自国内影视界的大咖、专家学者共计120余人齐聚东湖之滨,为中国艺术电影健康有序的发展集思广益,出谋献策。[1]
虽然我们对于艺术电影、文艺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区别分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为了方便研究实际上我们只需要从一个标准来进行划分,也就是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非商业电影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商业上盈利,以个人表达或者公益需求为目标的电影。
二、非商业电影现状
非商业电影近几年的经济成绩各异,除了文艺片《白日焰火》等少数影片获得预期票房之外,其他影片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票房寥寥。
2014年电影《闯入者》在国内上映首日排片仅有1.51%,票房只拿下90万,次日排片量下降到0.95%,随后两天略有上升,但仍旧不超过2%,三天下来累计票房也得260万,而与之同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3天时间已经2.08亿。最终《闯入者》经过导演王小帅的呼吁和电影院线给予的支持以过千万收场。
2015年5月15日改编自《十二怒汉》的影片《十二公民》上映,在豆瓣和时光网上,《十二公民》的评分分别达到7.9和7.4分。这样的评价在国产片中,称得上好口碑。然而影片排片率一直在4.5%上下徘徊,最终也没有因为好口碑获得投资回报,而是通过国际版权的售卖回收成本,最终票房也定格在千万。
2015年影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心迷宫》都被认为是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但它们有口碑。《心迷宫》豆瓣评分8.5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豆瓣评分7.7。可是截至影片下线之后两部影片都未超越千万票房。
2016年,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领路人吴天明执导的影片《百鸟朝凤》在上映的第7天,累计票房365万,影院排片下降至1.2%。如果没有方励的“一跪”,该片很有可能以不足千万票房收官。
近日,作为迪士尼继《疯狂动物城》及《奇幻森林》后“动物三部曲“最终章,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内地上映4天以不足4%的排片拿下超过1841万元票房,在纪录电影中这个数据相当可观。虽然影片也给予了商业上的考量——邀请周迅作为配音,但影片还是未获得理想排片,预估该片最终票房在会驻足在5000万以内。这也印证了导演陆川的话:排片低,正常但不合理。
三、非商业电影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非商业电影的现状,我们不是无力可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为非商业电影发展提供可行之策:
(一)政策扶持
每一项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不政策的扶持,有了政策的支持为非商业电影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护。
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还没有专项对于艺术电影的扶持,直到2015年的10月,有两个事件使得对艺术电影或文艺片的鼓励从模糊变得开始有些分明了。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这部“专资新政”,将艺术电影或文艺片纳入了重点支持的范围——第十六条第五项指出:“资助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
2015年10月25日,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指出了艺术电影或文艺片在行业生态里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寄望,也指出了政府层面会跟进的动作。[2]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商业电影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分类管理,为非商业电影提供有利条件。
(二)兴建艺术院线
中国的艺术院线发展非常滞后,成绩了然。如2007年的上海红庙艺术电影中心和2009年开始营业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但都并未扩展成为院线。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目前实行会员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每逢有较为经典的艺术影片上映时,常有爆满的情景,但即便如此,影院依旧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靠总公司旗下其他商业影院收入保持运转。
2013年6月,由上海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下文简称“放映联盟”)。
但要支持整个中国非商业电影的发展这远远是不够的,电影院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便捷性,如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仅仅只有这么几家电影院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国人的观影的需求的。
(三)发展非商业电影发行渠道
电影的收入渠道在国内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化,比如说现在的电影划分院线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他们的回收渠道就非常局限,院线电影主要以电影院观众观看作为主要回收渠道,也有部分院线电影能够在网络平台实现很好的收益,但仅此之外基本就没有其他渠道,网络大电影回收渠道就更加单一了,唯一的回收渠道为视频网站。
在电影强国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只是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下,其他收益才是真正盈利的部分。因此作为非商业电影我们更应该拓展发行渠道,我们可以一方面建立独特的艺术电影板块,为非商业电影创造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应该借鉴“火车头理论”,拓展非商业電影的回收渠道。
(四)提升观众观影水平
非商业电影需要深厚的相关知识和独立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没有给予非商业的物品更多的关注,或者说我们没有能力去关心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这是个社会现实,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出发。
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总体观影认知和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处于从众的一种观影习惯,如果我们要发展非商业电影就必须提升观众的观影水平,从小抓起,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学校开设了音乐和舞蹈课程,那么我们也应该开设电影课程,让普通老百姓知道怎么来欣赏电影,怎么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
总之,非商业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不会非常平坦还需要众多电影人去共同努力,从国家层面到电影人再到普通观众,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华龙网 120余位专家齐聚武汉 为中国艺术电影寻找出路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816/14751252_0.shtml
【2】华谊兄弟研究院 详解国产艺术电影现状
http://news.mtime.com/2015/12/04/154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