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菊花,不一样的情怀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83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总爱写花,不同的花也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怀。梅花在北宋林和靖的那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下已成了绝唱,梅花亦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也写成了绝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亭亭玉立的莲花俨然已成了君子的同义词;而与俏脸相映红的桃花在唐人崔护的七绝中俨然成了爱情的代表。
  我们常见的菊花则在晋时风流的陶渊明笔下写成了隐逸悠然的象征,在他之前,自他之后,有许多的文人墨客热衷于写菊,可都逃脱不了陶渊明赋予菊花隐逸的性格。
  但在陶渊明之后的五百年左右,一位被史上称为略通文墨的武将却一改菊之隐逸,让其充满了冲天豪气、磅礴之势。在他那善使刀剑的手中却写出了脱离俗套、令人耳目一新的菊花诗,并完全改变了菊花的艺术风格,写出了全新的思想境界。
  这位略通文墨的人,应让多少自诩为诗客词家的人感到羞愧,或是为之折腰。
  然而写诗对于他来说,却还只是业余爱好而已!他的专业是起义,成为一代帝王。
  他就是黄巢!
  他也曾苦读诗书,他也想“学而优则仕”,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浇灭。这一切或许是他生不逢时吧,他没有生在如花怒放的盛唐时期,他没搭上和平粉饰的中唐年代,他赶上的是民不聊生的唐末混乱。
  一个朝代的收尾,往往是一部血泪史和一部英雄史,就是号称盛世的大唐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在黄巢的字典里没有流泪这一词,流血倒是可以,但也要先流尽唐朝的血,他要书写的正是一部英雄史,诗对于他来说,只是客串而已。
  象征大唐的牡丹总有一日要衰败、要枯萎,而黄巢要用菊花取代牡丹,甚至是百花。
  没有几个人愿意选择造反,但现实总是将人逼到了死角,让人没有出路,或许也可以隐于山林像陶渊明的菊花一样,但是黄巢没有,他放下笔墨,拿起刀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反抗。
  黄巢这种豪气在他还是少年时就已曾显山露水。相传他的父亲一日在院中吟了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他就已接过诗句,脱口而出:“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迎风霜而怒放,固然尽显其节,但“蕊寒香冷蝶难来”亦是人生一大憾事!诗人(此时的他还是一个诗人)黄巢不免为菊花盛放在错误的季节而感到惋惜。
  诗以言志,黄巢写的又何尝不是自己!他就如那菊花一样亦是开放在了一个错误的年代。他在为菊花惋惜,其实是在为自己叹惜。
  叹息声中,屡试屡落的忧愁并没让他生隐居之心,反而激起的是那样的豪迈之言,那样的英雄之气。
  他紧接着语气一转,道出那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句一出,令多少诗词当中的豪言壮语为之黯然!那种唯我独尊的霸气令山河为之失色!
  这样的霸气在诗里道出,在心里酝酿,终有一日是要冲天而起的。
  那一日就这样悄然到来了,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王仙芝的星火点燃了黄巢的怒火。
  这一燃,就无法收拾,必定要将这颓败的弱唐烧得灰飞烟灭方能止住!
  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举起了反唐的大旗!
  势不可当的黄巢,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于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占领了东都洛阳,那曾经灿烂的牡丹在他的剑下化为乌有,菊花怒放了!
  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这一刻“他年我若为青帝”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这一月的十三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说过“他年我若为青帝”的黄巢,此时却已不屑于“报与桃花一处开”,他的豪情壮志已经上升到了最高层次,那即是他曾经举试不第后的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古今多少人空有理想,却终究不过是黄粱美梦一场,而黄巢却真正做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个曾经被诗词阻挡在仕途之外和长安之外的山东汉子,最终以极富豪情的方式打开了长安的大门,高昂着头颅行走在仕途之上,准确地说,应该是王道之上。
  想用笔来取得荣耀,可得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结果用剑,却使天下唾手已得!这无疑对以诗词闻名的唐朝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此时的黄巢已不屑于写诗,但他曾经的诗却最好地讽刺了这个没落的朝代。
  虽然只有四年的时间,在中和四年(884年),这朵菊花匆匆凋谢了,但曾经绽放的灿烂,曾经释放的清香,却依旧透过历史,透过白纸黑字幽幽地传承至今。
  他虽如菊花一般凋谢了,却给了弱唐最致命的一击,这个曾经最盛的时代在他之后苟延残喘地延续了二十几年,终于也谢幕了。
  悠然自得的菊花在他如电闪雷鸣、石破天惊的诗句里,挟着一股凌厉之气,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终将唐朝烧尽。
  一样的菊花,不一样的情怀。也只有黄巢这样的英雄,才能用笔、用剑、用人生书写出这样充满豪情的菊花诗来。
其他文献
吴国的边城卑梁和楚国的边城钟离接壤,有一天,两边的小孩为了争夺桑树上的桑葚打起架来。两家的大人赶来帮忙,打起了群架。小孩停止打架坐在旁边边吃桑葚边观看。一阵尘土飞扬之后,卑梁大夫很生气,派出城里的守军攻打钟离。楚王知道后更生气,派兵占领卑梁。吴王听说后更更生气,也派出军队攻打楚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  点评:  “大人们真不好玩儿!”这是事后那两个小孩聊天时说的话。  汉武帝很喜欢鬼神之
期刊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     2009年12月27日,人类历史就要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的一次新闻发布让曹操这位生活在18个世纪前叱咤风云的枭雄再次成为中华大地的热门人物。这就是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与此同时,河南省文物局还公布了证明是曹操高陵的六大证据,一时海内外一片沸腾。  然而,曹操墓被
期刊
壹    有些中药也是像人一样有姓有名的,如姓徐名长卿、姓何号首乌等,但作为药名原型的徐某人、何某人却都是传说中的角色,当不得真。可也有那么一味药,它的名号竟入了正史,而且赫然还是本纪——帝王的身份;更不简单的是,还是本纪开卷第一篇:开国皇帝!  这味药,名为刘寄奴。作为草药,它是菊科植物,叶似菊,茎似艾蒿,野生于山坡林下,各地都有,江南为多,为活血祛瘀药;作为人名,它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期刊
“分香卖履独伤神,歌吹声中繐帐陈。到底不知埋骨地,却教台上望何人?”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诗中这样写道。由于没有地面标识而在宋代后逐渐湮灭无踪的曹操墓,成全了众多关于“七十二疑冢”,甚至“竟在七十二冢之外”的传说,也引发了安徽、河北、河南三地的各自寻找陵墓之旅。    一块疑似曹操高陵的“风水宝地”    从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乡往西,一直到河北磁县一带,封土状的小丘连绵。这里就是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所在
期刊
伊犁谷地,是一个美丽和浪漫得超乎人类想象的地方。中国人说它是“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说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  这里拥有最神奇的地形,大片的荒漠地带中,藏着一块巨大的温润神奇的绿洲。这里不仅是中亚人种博览馆,更是剽悍民族聚集地。汉武帝热爱的天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平常吃的苹果和杏的祖先也在这里,而如梦如幻的薰衣草田,也在这里浪漫地开放。  世界上只有五种天鹅,其中有两种都可以在伊犁谷地看
期刊
国家存在是流,国家精神是源。  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脊梁的支撑,才创造了世界唯一的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一直深深地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
期刊
哭向长沙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讲“无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时代!汉文帝曾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代名将李广感喟:“惜乎!子不遇时!如
期刊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应该算是一个好学生。他不仅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谦恭随和,于人际交往、经商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在孔子生前,他却经常挨批,总也不讨老师的喜欢。   从历史记载来看,子贡挨批的几桩事,给人的感觉并非过错,听起来好像还是“好事”,但孔子就是不给好脸,不给好气,也没给过好评。真正是冤哉枉也,倒楣透顶。  一件事是子贡自掏腰包赎奴被训。按照鲁国当年律例,若有人从邻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公
期刊
东汉末年,管宁、华歆同为学子。  某天,两人在园中锄菜,不经意间地里现出一小块金子。管宁见了,挥锄依旧,视之与瓦石无异,华歆则将金子捡起来扔到远处。  后来,两人在一个屋子里读书。窗外传来车马喧嚣声,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没沉住气,跑到门外看热闹。转身回来,管宁以刀割席,同时还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恪守学子独善其身的传统,不与世俗同流,乃至视之若无物;华歆则不然。从此,两人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期刊
末代君主和亡国令    一千多年前的春天,大唐帝国,这个人们心目中伟大的长安帝国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公元907年3月27日,长安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李柷下达诏令:“那大统的尊严,神器的沉重,如果不是德行充盈于宇宙,功劳拯救了黎民,有虞舜夏禹的功业成绩,有和恰帝王事业的才能,可替代皇天的功劳,又怎么去统治天下,照耀八方呢!”   这时,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一百余年异族的洗劫,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帝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