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中国气派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岱教授的《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全书分成五个部分:中国问题与文化求解、转型阵痛与文化危机、知识生态与文化症候、海洋文化与城市表征、自我与世界。它着重探索转型期中国的文化出路,是一部极具批判性和探索性、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兼备的文化研究著作。全面的评述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胜任的,我选出几个关键词,以勾勒此书的特色。

关键词之一是“中国问题”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兴起以来,文化研究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概在九十年代,中国也兴起了文化研究。二十年来,在西方理论的译介、知识谱系的梳理等方面,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理论旅行”现象还是较为普遍,基于本土语境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如此世界》则是这样一部开创性作品。全书立足于中国语境,研究中国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卷一的七篇文章副标题中的“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就很好地彰显了这一特点。“问题”是全书的归结点,而“问题”前面的“当下”和“中国”两个限定词,表明了此书的现实参与性和实践性,它不是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书斋式论述。
  《如此世界》涉及了各种“中国问题”:文化现代化、启蒙、文学批评、大众文化、城市文化……而最为集中探讨的,莫过于“转型期中国的文化出路”问题。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不平衡状态,是此书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众多问题也很严峻,如精神虚无、道德溃败、环境恶化、贪腐严重、封建宗法观念沉渣泛起等等。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之:“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如何寻求这些问题的文化解答,是金岱教授非常关切的。不仅如此,他更关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种种方案,如文化保守主义、消解性的文化解构主义等等。这些方案本身就成了新的问题。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比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对中国问题的深度关切,体现了金岱文化研究的中国气派,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

关键词之二是“启蒙”


  金岱说:“我自己的心态和写作,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启蒙’这一根本性的主题。”面对当下中国问题,即经济与文化“一边轮子向前、一边轮子向后的畸形病相”,他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主张,而所谓文化现代化,也就是要再次启蒙,这是其文化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所在。《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一文集中阐述了这一观点。而卷五的《我世界:作为一种生存的本体论》是这一观点的另一种表述,说它是“另一种表述”,是由于这部分内容,原本是金岱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最后一部《心界》的结尾,作为小说的一个部分,它是从“精神隧道三部曲”所创造的形象世界中显现出来的。对此作者在《如此世界》的后记中已有交代。纵观金岱的写作,《如此世界》卷一的七篇论略,是精神隧道三部曲的发展。
  在《如此世界》中,金岱首先清算了两种激进(或者是“激退”)的主张:文化保守主义和单纯的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前者主张全面退却到传统文化中去,回到三部曲中东西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聂怀基所象征的那个“无我的世界”中去。后者主张全面消解传统,消解崇高,个人于是变成了三部曲中个人野心家许白波所象征的“无世界的我”。这两种主张都贻害无穷。在此清算的基础上,金岱奋力呼吁文化建构主义的再启蒙,建构一个既有“我”又有“世界”的“我世界”,一种既有中国性又有现代性的现代文明。

关键词之三是“全民皆X”


  “全民皆X”是《如此世界》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其中最为有趣的一篇,是用类似于寓言小说样式呈现的思想随笔。《全民皆X》通过外星人W先生的视角,描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上的J国(自然是指我国)发生的种种荒诞现象:全民皆兵、全民皆农、全民皆学、全民皆商、全民皆X……一波接一波,换汤不换药。显然,隐藏在“全民皆X”背后的,是我们民族的价值病根。因为这一窝蜂的盲从后面,就是理性的缺席。
  很多人对于“全民皆X”早已司空见惯,由司空见惯进而习以为常,不以为病。而文化研究就是要从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之中由表及里地揭示出病相、病根——用鲁迅的话来说,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文化研究的特点,也是其批判性和活力所在。

关键词之四是“跨文体写作”


  《如此世界》中有学术论文,有思想随笔,甚至有类似于寓言小说样式的思想文字,不拘一格,然而都共同指向“中国问题”,体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点。作者在“后记”中说:“我写作的时候,头脑中没有‘分科而学’的界线,也没有‘分类而体’的边际,我头脑里唯有面对当下社会人生的问题和关于问题的思想,流淌的思想和思想的流淌,无分学科和无分文体的思想之流。”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他所关注的首先是思想和问题,根据思想和问题的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文体形式。实际上,跨文体写作也是金岱文化研究的特色之一。学术论文、思想随笔固然是文化研究,而他的长篇小说其实也是在进行文化研究,也是“流淌的思想和思想的流淌”,所以这些小说也引起了读者的不解以至争议。
  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是知识分子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而现实问题异常复杂,并不按学科而生,所以文化研究往往表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的时候常常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而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更为多样化。跨文体写作,固然反映了文化研究的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金岱教授的个人风格。
其他文献
西南欧的仲春刚过就有了初夏的感觉,罗卡角的阵阵海风缓释不了午日阳光的灼热。导游说,每个到葡萄牙游览的旅客,罗卡角是必选景点之一,因为这里是欧洲的“天涯海角”,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是远航水手对陆地的最后一瞥。但我要说,千百年来,荒凉、孤寂的罗卡角与葡萄牙的两个历史巨人相连后才一跃成名、名扬寰宇。这就是恩里克王子与诗人卡蒙斯。  公元十二世纪中叶,葡萄牙建立了当时欧洲第一个统一、独立的君主制国家,且得到
湖州陆氏,皕宋楼主人陆树藩、陆树声昆仲,在1907年,曾将皕宋楼藏书卖给日本静嘉堂文库,此举遭到国人一致谴责。当此之时,尚在清朝统治时期,树藩为朝廷命官,拿着朝廷俸禄,竟将儒家文化经典出售于外邦,无论其生意受挫资金周转不灵等何种原因,终究为士人所不能接受。而其父陆心源,光绪十一年(1885)曾向朝廷国子监捐书一百五十部、二千四百三十三卷,授奉直大夫。光绪帝召见于勤政厅,称其“著作甚多,学问甚好”。
神秘  关于经验的神秘主义和关于存在的神秘主义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是非理性的。关于经验的神秘主义总是将不可解释的现象与肉身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可解释的现象是一个变量,那么经验的神秘主义就是关于这个变量与肉身的关系。经验神秘主义关注肉身的自我体验,力图经由自我的体验去穿透永恒的迷宫。但这个迷宫是不可穿透的,于是神秘就停留在肉身的范围。例如,关于气功、房中术、服食、辟谷等神秘操作,它们无一不是最终落实到
“寂寞!”我心里想:“好像这个世界上还有地方不寂寞呢!”  著名学者、散文家陈之藩曾在代表作《寂寞的画廊》这样说。作为文理兼通的大家,他看得通透,世上本就无处不寂寞,无人不孤单,所有消遣的法子都是倏忽,就像转瞬的烟花即逝。然而陈之藩没有耽于此,他叩寂寞以求音,直面人性中最深的寒冷,在异乡写出《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等著作,享誉文坛。  早在出国前,陈之藩就以胡适为精神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尔岑  书,写出来,印妥,命就随它了。落在谁手,境遇自有不同。爱之者,视若珍宝;遇上个虐书的,撕巴撕巴,要么糊了墙,要么扔入茅厕,直接就坠入了“悲惨世界”。  当然,这也许只是伧夫鄙妇之所为,书香门第、持礼之家对书总是“待若上宾”的,也正因如此,古来才辟有
在中国学术的演进历程中,历来存在以地域之名来命名学术的现象,如“齐学”、“鲁学”、“湘学”、“蜀学”、“岭学”等,这些地域性的学术各有特色,发展状况多姿多彩,历史进程波澜起伏,是学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由于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学术史研究的愈益深入,这些地域性的学术颇为学界关注,特别是本地学者出于对地方性知识的热爱与弘扬,已出版和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不仅极大丰富了地域学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而且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是在《单读》杂志的主编吴琦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之间展开的一场两代学人的对话。通过北京访谈、牛津访谈、温州访谈三次访谈,吴琦向项飙述说了一些当前青年的迷思与对一些具有社会性普遍意义的问题的见解,而项飙教授则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向读者陈述出他对于人文社科工作者、学者的一些思考。吴琦和项飙的谈话,就像许知远在序言中用以描述《为了以色列的未来》的感觉一样,
病毒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也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二者不可分割。应该说,国内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从数据上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得益于举全国之力、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治理效能。国家对于武汉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的治理策略;对于中风险区域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基本每年都会请作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到满、蒙,也就是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地区参观。以短歌创作闻名的日本文化人与谢野铁干(宽)和晶子夫妇在昭和三年(1928)的5月至6月的四十多天里受邀在满、蒙部分地区旅行,所思所感缀成《满蒙游记》于昭和五年出版(书中对中国的称呼是“支那”,“支那”一词在1930年遭到中国国民政府抵制。考虑到历史史料,予以保留)。
1925年10月8日出版的《国大周刊》第一期刊有王力先生《本校成立缘起及今后之希望》,是他对当时新创办的上海国民大学成立缘起之介绍,以及对学校当局八点希望的阐述。就目前所见,这篇文章系王力先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对恢复王力先生早期行实,认识其早期教育思想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都颇有意义。该文未见于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文集》与中华书局《王力全集》,兹将全文照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