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可久散曲思想性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可久散曲中的叹世、愤世是基于其生存理想得不到实现,对现实人生困境得无奈和对生命价值缺失得无限感伤上完成的,导致他对传统儒家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最终从自然与本真的追求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在精神的突围过程中,他一度丧失了方向,沉寂在现实的背后,但作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精神坚持社会道德和个体意识的超脱空灵境界的熏染下,他在入世与追求自然的矛盾中走完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张可久;散曲;思想性
  
  从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到元惠宗公元1368年北遁沙漠,张可久在元代生活了七十多年,经历了元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整个过程。他将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散曲,但其仕途颇不得意,又为生计所迫,一直过着时官时隐的生活,透过散曲发出专属于他的灵魂深处的呼喊。
  
  一、儒家主体生命价值的缺失
  
  元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时代,蒙古贵族用铁骑征服乐华夏民族,从而入主中原。生活在这期间的士人在元代“四级十等”种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追求功名的所谓传统知识分子价值实现则变为不可能,相伴随而来的名利之争带来的官场的纷争与倾轧,吏治的腐败,经济的剥削使得士人不得不忍受精神的折磨与物资生活的艰难。张可久思想中对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可是坚定的。但在这个文化解体,传统断裂的年代,他丧失了这种“幸福”的感觉,因为在实现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他找不到方向。时代虽然将士人们的理想残酷的粉碎掉,但他们灵魂深处的追求仍是“入世”,正因为这种精神支柱的实现看不到方向,才让他对儒家的价值体系产生怀疑,发出感叹。【中吕·齐天乐带红衫儿】《道情》[1]p828
  
  二、生存突围中的混乱
  
  据天一阁本《今乐府》中贯云石作的序说:“以儒家读书万卷,四十犹为遇”。张可久“以儒家读书万卷,四十犹未遇”,可见他深受儒家君子道德的基本内涵的影响,具有君子意志的自足感,注重君子自身的修养,不仅本心可以满足,而且可以与历史社会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更对于献身王道有着强烈的生命热情,将个体生命与王道的历史趋同看作人逾越自身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所有的价值,即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最理想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这是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当这种理想被撕碎后,他对于出世的热情与不得志的失落在内心中挣扎交错,在这种价值实现的渴望被现实残酷的阻隔后,他无奈的发出感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深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吕·买花声】《怀古》[1]P826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山何人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越调·凭栏人】《江夜》[1]P985
  这难道不是他对人生的长叹吗?正是空有满腔激情,却无用武之处。在这样的现实下,张可久沉郁下僚,一度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锐气和对于道德人生的追求,处于荒凉的精神流亡与灵魂放逐的生命旅程中,他开始留连山水,纵情酒乐。
  西风小亭黄叶多,鹤领神仙过。云来绿树丰,水迸青山破。天然图画添上我。【双调·清江引】《过刘山》[1]p977
  一两字天边白雁,百千重楼外青山,别君容易寄书难。杨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长安迷望眼。【中吕·红绣鞋】
  《秋望》[1]p896
  这些其实是他对于现实苦难的一种逃离与回避,他由最初的质疑人生,到对生命的真谛与意义不去考虑,无奈的从人生态度上放弃乐对于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受人生的沦落孤独和疲惫,伴随对生命时间性的认识,是对于个体生命短暂的深刻感受与焦虑。如【黄钟·人月圆】《次韵》 “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这样匆匆即逝的人生,他并没有留下太多宝贵的经历,这就是他遗憾的人生。现实的苦难是思想家精神的直接来源,也是任何创造者的精神动力。张可久在理想的自由被迫服从了黑暗的现实后,尤其经历了价值寻求过程中的个体话语形式混乱不堪的局面之后,他开始对现实人生发问,反思这个世界。对黑暗现实与道德沦丧进行抨击。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喉飞帘。比人心未山险。【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1]p798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清?水晶环人面糊盆,才沾沾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贱人睡混沌,葫芦倒提稳。【正宫·最太平】《无题其二》[1]p843
  窘迫的生存境遇,丑恶的政治官场导致张可久对现实社会的价值寻求不知所措,他有开始的怀疑到最后的彻底绝望,
  
  三、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彰显
  
  “以儒家读书万卷”的张可久,对儒家思想执着追求而不可得,一生都以一种边缘状态存在于仕与隐,官与民之间,他不似张养浩贯云石等都有过较为煊赫得职位,也不似关汉卿等市井文人彻底与仕途决裂,走不进去,又没有彻底离开。始终被依附感与遗弃感交织在一起,在被设置了重重障碍得理想人生中沉重得慨叹着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痛苦的思考着追求无着落的失落,这里儒家入世用世学说似乎对文人是一种嘲弄。隐时的自然景色和安静生活与仕时的宴饮唱和,应酬行乐在他的散曲中都有所反映。兴亡之思,现实之感,山水之美,男女之恋,这是他的散曲的主要内容,在他的雅化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激愤,而这种激愤正来自于他生命悲剧意识的体现。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考季鹰,笑我飘零。【中吕·普天乐】《秋怀》[1]p871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清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双调·殿前欢】《客中其一》[1]p788
  他的绝望来自于他的希望,对于前程的希望。在儒家的入世学说不能实现的前提下,张可久开始转向到家离世学说,他赞美自然,而这个自然与庄子哲学中的自然是一样的,它不是指那个可以感知的经验世界-自然界,而是指一种归隐田园,顺应自然,委之大化的生活方式。即庄子哲学中所推崇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理想。张可久曾说“罢手,去休。已落在渊明后。百年心事付沙鸥,更谁是忘机友。洞口渔舟,桥边村酒。这清闲何处有。树头锦鸠,花外啼春书。”【中吕·朝天子】《山中杂书》[1]p784他说他想离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回归本我。他的回归自然就是:“红尘在,明日青春过,枉张罗,枉张罗,世事都参破。饮金波,饮金波,一任傍人笑我。【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隐居》[1]p984。打破世俗的羁绊,体验一种自由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在隐逸中感受自然山水之美,在诗酒中感受生命之真,追求一种适性任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1]p756。元代文人对于历史的咏叹,不是集中于兴国与否的感叹,而是把目光瞄准历史事实本身意义的探讨。不再赞扬那些建功立业,扬名封候的豪杰,而是赞扬那些逍遥自在,适性任情,脱离宦海的人物。张可久【正宫·塞鸿秋】《道情》一文中说“扁舟范蠡高,五柳陶潜傲”,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是比较钟爱的。再看这首【中吕·满庭芳】《金华道中》
  其二[1]p778
  张可久陷入政治失意的困惑,灵魂经过艰难的摸索怀疑拒绝辨认,找到了一条充满逸情的出路——逍遥。张可久对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抵触,个体意识也开始倒向道家的本真,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彻底的放弃对于士人价值的追求,只是在理想实现受挫后开始反思,这样的精神矛盾持续了他的一生,这是我在张可久散曲中引发出来的思考,其内涵应该更加丰富,当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 陈鼓应.老庄新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4] 英弗格森.幸福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研讨时机、选题、信息、引导、手段和小结六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任职培训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题研讨;任职培训;组织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以研究讨论某一专门的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教与学的互动原理,通过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让学员积极参与研究讨论,激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将单向平面型的知识传递变为多向立体型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新疆草原阿肯弹唱会发展现状的进行了调查,重点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政府支持等方面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体育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关键词:新疆草原阿肯弹唱会;体育产业化;前景    阿肯是哈萨克语“民间歌手”的意思,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表演艺术,哈萨克族民间诗人用诗歌进行传播知识、启迪思想、
期刊
摘 要:和谐文化理念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本文在介绍“三和”内涵的基础上,试探从促心和、促人和、促天和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和谐理念;和谐文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1.“三和”与高校图书馆服务  1.1“三和”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传统文化通常把普遍和谐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类角度分为心和、人和、天和(以下简称“三和”)三部分。心和,即人自身的和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应该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工作领域,高等教育是提高党和国家后备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是全社会反腐倡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挥预防腐败作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关键词:高等教育;预防腐败; 存在问题;充分发挥    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央在反腐
期刊
摘 要:政治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清它的主导地位,切实明晰其构成要素,努力实现政治素质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15)认真研究和探索政治素质的培养对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摘 要:大学精神的本质上所包括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等,对于变革高校德育的观念、形式,达到拓展德育成效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在高校中重塑大学精神,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都应有相应变化!  关键词:大学精神;德育;教育    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如何才能落到处?高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又似应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不外乎的思想教育、学生
期刊
摘 要:在晚明的社会舞台上,东林书院了扮演颇为引人注目的角色,其领袖人物功不可没,而对东林领袖的品评长期以来似有绝对化的的倾向。顾宪成、高攀龙、吴桂森系书院不同时期的领袖,他们为时局所迫,以各异的方式游移在“政”与“学”之间。若以时间为轴,纵向观之,则三人的行止总体呈现愈渐倚重于“学”的趋势,显示了书院中人回应现状时的行为取向。  关键词: 顾宪成;高攀龙;吴桂森     有关明末“东林”的研究成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范院校同样面临着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正值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如何结合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构建系统的、科学的、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是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需要。实施表现性评价,有助于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育公正公平原则。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真实性阅读;评价等级量规;实施;启示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对学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评
期刊
摘 要: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也深深改变着中国。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意识形态的概念和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泛政治化、片面化的倾向导致民众对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困惑,这导致现阶段的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实践性、深刻性和认同感,提出在全球意识、规则意识、爱民意识、危机意识教育等方面有所调整,进行教育机制、内容、方法等的创新,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