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学精神,开拓高校德育新空间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精神的本质上所包括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等,对于变革高校德育的观念、形式,达到拓展德育成效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在高校中重塑大学精神,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都应有相应变化!
  关键词:大学精神;德育;教育
  
  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如何才能落到处?高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又似应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不外乎的思想教育、学生安全文明等核心问题!但在社会形势的冲击下,每每又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如八十年代的政治立场问题,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冲击问题,本世纪始的网络成瘾、学风不良、就业难上难等问题,无一不时时困扰着我们!回过头来,仔细一对比,有些人不禁发现:好像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为何以前校园里追求精神至上的学术讨论不再热烈,为何学生们忙忙碌碌,却变得急功近利?这是多年来德育失败的结果吗?由于马加爵事件的出现,曾几何时,人们的视线焦点又转移到关注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来。大学生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又提上日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吗?
  近几年,在关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也开始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较为一致的观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等等。同时,两者之间还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于是乎,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自然景观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建设园林式大学的评比也开始比比皆是。
  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还在于探索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何谓大学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网络报道: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同时也是在表达一种不满:这两所学校长期占据一流资源而办学水平停滞不前。同时,这两所百年名校曾经拥有的光荣传统正在丧失,如今走在清华园内或未名湖畔,已很难再感受到那种曾经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有一个细节引人思考:一向注重面对面考察学生的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内地招生取消面试,理由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可能承担不起面试成本,面试会造成机会不平等。这种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胸怀和气度,应该引起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所有内地高校的重视。
  尽管“大学精神”一词的定义至今尚没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但让人可喜的是,近年来探讨“大学精神”作为高校立校之本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如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董云川所著《找回大学精神》,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主编的《大学精神》等书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探讨,并且令人深受启发!而对于大学精神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观点。如刘宝存认为应有: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①。李辉、钟明华则认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应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②
  以我之见,大学精神内涵如何定论其实都源于各人对其的不同认识,但可形成共识的一点是: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建设有着毋容置疑的重要性。大的方面不讲,以今日我们德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是否应引入大学精神来加以引导,来促以解决?
  “大学精神”一词,核心还是在于“精神”两字。当今的大学生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还是“精神”。此“精神”主要指的是一种追求理想,追求某种所认同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一种理念,并化之为的行动!有学者提到 “学问”不等于“精神”,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常说的“精神”.还是纽曼强调的“心智”,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长时段的影响,而非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表现,故无法落实在各种硬指标上。③由此谈及学校德育,其主要核心之一也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精神”。
  上文提及,如今的大学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专业没有深入的探究,对个人的未来没有一种明确的追求,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今教育的一种悲哀。曾见到不少人对当代大学的办学体制、不良现象提出种种批判的言论,如大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读书网有文章提出,大学独立,通才教育,人文主义,这些曾经为历代教育者誓死捍卫的大学理想传统,我们已经陌生得太久,现在是时候回归我们日渐肤浅的视野了。④
  德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灌输道德说教吗?我认为至关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但这又不同于常说的“四有”新人标准。以大学精神的要求来衡量,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在现有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方式及至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更新、改革!
  首先,就德育目标而言,诚如有学者所言,大学在传授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同时, 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 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⑤因此,在把握好原则性的政治立场基础上,我们的德育目标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应该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来理解其内涵!另有学者认为,国外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懂得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我国目前强调学生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当从培养“政治人”逐步向“社会人”的目标转轨,即在坚持德育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高校的德育培养目标,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口号上,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知行合一,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⑥
  确实,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有时若定得太高,反而显得有点遥不可及,或成为一套空话。这还倒不如实在点,脚踏实地地真正落到具体问题上!如时不时地,我们还能听到社会上的评价,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准还不如小学生,上公车不让位者有之,人际间关系冷漠等等。这些道德上的小问题,不是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来加以规范吗?而其中有一个现象更值得注意的是: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承认,校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自身的矛盾心理,他们对基本道德行为的认知是健康的;但与此同时,他们自身又具有一些非本质的、带有生活习惯性的不文明行为,并以一种较平和的态度表现出了较大的宽容度。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其自律、自爱、自尊意识的加强是迫切要解决的!台湾以道德教育为本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讲到其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六大纲目令人启发:第一,热爱祖国,信守不渝的忠贞教育;第二,孝敬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教育; 第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的教育;第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第五,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年节的振兴中华文化的观念。第六,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这是道德教育的六大纲目。这些目标定得既切实可行,又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其次,就德育方式而言,我们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方面存在问题,理想信仰出现问题,诚信教育不到位等等这些都是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若就像西医对症下药似的,那里出了问题,就开什么样的药来治疗的话,还是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相对而言,中医的标本兼治,不独在辨证,以辨证、论治、评药、组方这样一个整体治疗观念更值得我们借鉴!由此及彼,德育的方式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大学精神为整体观念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与时俱进,合理变革现有管理模式,
  2006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处分自主权与学生申诉豁免权并举这种充分认可了学生的权利的做法无疑可以看作是高校民主管理方式的进步,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素质的更高要求,要求大学生要增强义务观念,要学会自我约束。而从德育的要求来看,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这就是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的大学精神,从而达到让学生进一步由他律转为自律,由强制教育转为自我管理教育的目的!
  2、构建民主、自由、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因素,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⑦
  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精神,一是充分挖掘学校本有的文化底蕴,浓缩出具有本校大学精神的校训。中山大学以1924年孙中山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校训。陈寅恪等众多学者则延续其要义,在中大播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大学精神。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调查显示,中山大学的校训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位居排行榜的前三位。诚如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陈昌贵所言,不管是学者,还是学生,既要保留象牙塔,更要超越象牙塔,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不能囿于象牙塔而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所不知。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所要倡导的。
  其二,培育大学精神应该继承传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校园文化内容包涵广泛,难以面面俱到!但祖国源远流长的几千年传统文化精神中,值得大学生学习和提倡的还很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精神等等。而及至现代的“五四精神”、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精神”无一不是大学精神的精髓,体现出青年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应该体现在越来越多的行动上。而我们的校园文化应该以此为导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我们的大学精神更应该融入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面对高校的“学术腐败”现象,大学精神里不可或缺的是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3、在课程体系中贯穿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人生意义的关照和精神价值的弘扬。我们可以要求一个人遵守公共生活的规范,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去奉献。⑧因此,我们提倡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更多的不应只是一些课程的排列,也不仅是简单的教学与学习。而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作为大学生,不懂得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执著求知的精神,那将会是很可悲的。一方面,纵观高校里的公共必修课,充斥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德育课程,除了让学生疲于应付外,收效甚少。而开设《大学语文》之类的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人文素养的课程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中功利主义的色彩太过于明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或照本宣科,或避重就轻;学生也得过且过,仅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在课程中注入“精神”。教师的授课要注入科学研究的精神,严谨、求实,要能给学生带来从事专业学科的某种追求和理想。学生要能学而不厌,为求真求知而学。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感受到某种责任感、使命感,而不仅仅是把大学当作找工作的跳板!
  大学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并不是书读得愈多其文化素质就愈高,课程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大学理念,让学生深深感受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大学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艺性的训练,训练只是传授某种技艺,而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应为青年建立一种精神的家园,使我们的学生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资源。从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是忘不掉的。
  4、关键是培养一支具有大学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说到底,教育的效果还是体现在“以人影响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个人魅力、人格魅力的作用,更甚于知识的传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处在课程最深处,发挥着支配作用。教师形象与品位对学生道德长远和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网络信息也利于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浸染。这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使高校德育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重塑教师魅力。
  高校德育尽管目前还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总体而言,随着相关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出台,高校德育也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大学还是需要一种精神来构建,而有培养众多具有“精神”的大学生将是德育工作的不懈追求!
  
  [注释]
  ①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高教探索,2001,(3)。
  ②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中山大学学报,1999,(2)
  ③陈平原,大学何为
  ④刑蛰贤,正在消逝的象牙塔——中国当代大学的内在精神缺失
  ⑤缪文慧、杨乃虹,大学德育—在大学精神中寻找转机,徐州师院学报,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⑥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⑦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研究与评论,2007,(3)
  ⑧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高教探索,2001,(3)。
  [2]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中山大学学报,1999,(2)
  [3]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4]缪文慧、杨乃虹,大学德育—在大学精神中寻找转机,徐州师院学报,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研究与评论,2007,(3)
  [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2002.6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70年代,话语标记词对话语研究的孕育和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不同语用功能,旨在帮助我们重新认识you know在会话交际中的实际作用,以提高语用意识。  关键词:标记语;关联理论;语用功能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常见一些“小词”或短语,如英语中well,oh,you know, that is to say, in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论文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谈起,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规律和发展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分析。最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向着先进国家不断学习、模仿的历史。如果说最初伴随“洋务运动”兴起的实业学堂还多少带有些应急的性质,那么“癸卯学制”的颁布即标志着政府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信息浪潮的冲击,高校师生关系间的矛盾凸现、问题频发,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更为明显,近年来
期刊
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开展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对后勤开展宣传工作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分析加强后勤宣传的必要性、后勤宣传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四川农大后勤宣传体现的问题,拟从队伍建设、网络建设方面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后勤;宣传工作;思考    宣传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后勤也不能只是埋头苦干,不要以为“酒香就不怕巷子深”,有了成绩,还得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通过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监控体系的全方位阐述;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不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对如何健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教学质量: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研讨时机、选题、信息、引导、手段和小结六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任职培训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题研讨;任职培训;组织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以研究讨论某一专门的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教与学的互动原理,通过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让学员积极参与研究讨论,激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将单向平面型的知识传递变为多向立体型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新疆草原阿肯弹唱会发展现状的进行了调查,重点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政府支持等方面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体育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关键词:新疆草原阿肯弹唱会;体育产业化;前景    阿肯是哈萨克语“民间歌手”的意思,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表演艺术,哈萨克族民间诗人用诗歌进行传播知识、启迪思想、
期刊
摘 要:和谐文化理念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本文在介绍“三和”内涵的基础上,试探从促心和、促人和、促天和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和谐理念;和谐文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1.“三和”与高校图书馆服务  1.1“三和”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传统文化通常把普遍和谐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类角度分为心和、人和、天和(以下简称“三和”)三部分。心和,即人自身的和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应该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工作领域,高等教育是提高党和国家后备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是全社会反腐倡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挥预防腐败作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关键词:高等教育;预防腐败; 存在问题;充分发挥    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央在反腐
期刊
摘 要:政治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清它的主导地位,切实明晰其构成要素,努力实现政治素质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15)认真研究和探索政治素质的培养对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