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的制度调整

来源 :跨世纪·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弘善抑恶,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一些古代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义举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然而时至今日,面对危难见死不救者大有人在,他们的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见危不救”的行为,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还是应列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呢?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伦理道德;刑法学;见危不救
  【中图分类号】D90-0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36-01
  
  1 见危不救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见危不救,泛指一切在他人处于危难时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之时而漠然处之,不予救助的行为。根据国内外的立法与实践,见危不救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
  1.1 不报告他人危难 这种情形是指:见他人处于危难状态时,能报告治安、医疗或其他有关部门唤起救助而故意不报告的行为。
  1.2 不救助他人危难 见他人处于危难之时,能救助而不救助的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危不救的最普遍的情形。
  1.3 不应公务员请求协助救难 这种情形主要是指当有危险灾难发生时,若负责救助的公务员发出要求,请求协助
  救难时,公民不予协助救难的行为。
  
  2 对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的考证
  
  1975年在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处罚措施:“贼人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该篇还记载:“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从这两段秦简的内容来看,秦代对见危不救的处规定十分严格,凡邻里遇盗请求救助而未救者,要依法论罪;凡有盗贼在大道上杀伤人,在路旁百步以内的行人未出手援助者,罚交战甲二件。从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的情况来看,把见危不救行为人刑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道德刑法化的过程,众所周知,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行为规范,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但是由于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是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来维持,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因此,道德在发挥作用时就具有局限性,它对那些严重危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只能进行舆论的遣责而不进行实质的制裁。对于那些不知廉耻的人来说,道德的遣责在他们身上几乎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然而法律则不同,虽然其规定的范围有限,但是它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它可以规定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是以国家强制力——法庭、警察、监狱为后盾,它既有引导、推动、教育的作用,更有惩戒、防范的作用。较之道德,法律对人们有着更强的制约作用。
  
  3 对我国设立见危不救的可行性论证
  
  在今天道德日渐滑坡的情况下,把见危不救排除在刑法的高速范畴之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笔者建议把见危不救行为入刑,设立见危不救罪,这是因为:
  3.1 从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在“见危不救”问题基本上采取相同的立场来看,这种立法选择有着超越阶级和制度的文明属性 资本主义道德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权利至上为旨,二者有根本的矛盾但都不约而同的“强人所难”,逼人见义勇为,严惩见危不救的行为。这说明,法律上的这一选择与特定的阶级、制度没有多大关系,而与各国面对的共同庆社会问题(道德滑坡相关)。我们国家既然存在着同样的社会问题,就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社会主义本来就是比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更强调社会公德的社会,我们没有理由对国民的道德要求更低,没有理由不立法“逼”人们见义勇为。
  3.2 设立见危不救罪,其前提是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刑法上的作为义务,也就是必须将原本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 换句话说,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标尺上,用指针将见危不救划在法律义务的一侧。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必需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法律对道德领域的干预程度应依时而定。当道德的力量本身足以保证道德规范得以实施时,法律自不必“多管闲事”。但当道德的力量已经不足以使道德规范得到实施,而该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又至关重要时,就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以强化和巩固该规范,否则,听任道德规范的滑坡,直至最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时再想通过立法来扭转局面,也只怕是“法不责众”、为时已晚了。另一方面,刑法本来就渗透一定的道德,同时又是巩固道德的武器,而道德是刑法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果对见危不救这种严惩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的处罚还只是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上,是难以遏制这种现象蔓延的。将见危不救规定为犯罪是社会的需要,这一点是不容忽视与否认的。所以,“将本来属于道德层面的要求部分变成法律规范,变成人们的强制义务,这是提高国民精神文明的一种途径。”
  3.3 “见危不救”行为的实质属性决定了它应当定为刑事犯罪 “见危不救”之行为,实质属性有两方面:一方面,能救助或能唤起救助而故意不为,实为坐视、纵容他人生命、健康等重大损害的发生,说明这种损害结果并不违背其内心意图,这与加害人或造成危害之人的心理状态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见危不救”行为常常成为实际危害结果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无此一条件,若“见危而救”,损害结果大多不会发生。这就是说,这种行为与他人损害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基于此种实质属性,我们能将其仅视为不道德行为吗?刑法既然追究造成严惩后果的过失犯罪的责任,也应该追究赞成严惩后果的过失犯罪的责任。因为见危不救者的主观过错或恶意(坐视、纵容)远比过失犯罪更严重、更可恶。见危不救行为直接赞成得人身、精神伤害,以及间接造成的社会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将其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并不违反犯罪概念的构成理论,而且这样做也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的原则。
  
  4 设立见危不救罪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法律所规定的道德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 它是对一个公民最起码的要求,而道德的层面却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道德是能为一般公众所践行的道德,可称其为基本道德或普通道德(底线道德),而高层次的道德则代表一种道德的理想,只有少数人物能实现它。显然,理想的道德是不宜法律化的,否则就是强人所难,因为一般人难以做到。
  4.2 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所有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不能随意将所有伦理道德刑法化 如果将全部的道德义务提高为法律义务,那无疑提高了法律的标准,而这种被拔高了的标准是难以被普遍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因此,法律义务的设定也要保持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普遍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能够确立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要求仍需停留在道德领域。如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无疑使一个社会的法律变成了道德法典,法庭变成了道德法庭,这就等于用道德取代了法律,它是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目的的。”
  
  5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3
  2 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J].中国法学,1997,(4)
  3 刘海年等.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286.
  4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众多原因许多学校都施行了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入校成绩被分在实验班,提高班或平行班。在各类型的公开课上,实验班和提高班的学生就成了香饽饽,纷纷入选授课班级,而平行班的学生却被我们老师拒之门外。本文就在我校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出现的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分析科学的课堂评价,以实现教育及教学评价的公平。  【关键词】实验班;平行班  【中图号】G63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我就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谈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即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必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希望能给未来的网络教育做一个探路者,最大限度推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中图号】G623.1 【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分值比例高,难度大,因此,它成了众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最终形成能力。  【关键词】激发热情;打开思维;培养习惯;落实教学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
期刊
【摘要】给材料高考出现频率高,近几年又有复出趋势,应该引起高三师生的重视。给材料作文写作时,要弄清材料题旨,确定写作中心;要明确要求,确定最佳文体;引述材料,亮明观点;补充材料,多方论证;联系实际,重申总结。通过两篇学生习作,印证此类作文的写作过程。  【关键词】作文;题旨;文体;论证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19-02    
期刊
【摘要】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一直在承受苦难,却无法得到救赎。对此,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并表现出隐隐的焦虑、绝望。《规训与惩罚》是福柯运用谱系学来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作者告诉我们,权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进行规训,使人只剩下的空空的躯壳。福柯的权利观是分析《在流放地》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人类相
期刊
【摘要】中西方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政治、哲学等)的影响,中国画与西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观察方法、表现语言、构图处理、色彩运用等各个方面。但随着文化交流的相互渗入,二者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了先辈遗留下来的风格,同时也加入了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画;西画;艺术;差异  【中图号】J20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并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促使中原城市群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中原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14-02    在旅游地理学中,空间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
期刊
【摘要】托马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先是从人性本恶的假定出发,推导出一个“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然后又从人的理性和自我保存的本性出发推导出一个取代自然状态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伦理动力。同样,霍布斯的人性论对于个体的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霍布斯;人性论;个体;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音乐体裁的不同导致了音响观念的改变:如“基本色调”范围的扩大、“色彩层次带”划分的细腻化、各色彩层次独立性的增强。本文陈述了19世纪音乐体裁对管弦乐队音响观念的改变,不同体裁由内容决定,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根源。  【关键词】音乐体裁;音响观念;管弦乐队  【中图号】J609.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47-01    119世纪音乐体裁的分类  
期刊
【摘要】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交往中,文化外交以其高度的“和平性”,起着对外文化渗透的作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为了打破谈判的僵局,单方面解除了美国记者访华的禁令,却遭到了美国的抵制,最终美国记者访华流产。  【关键词】文化外交;日内瓦会议;美国记者  【中图分类号】K25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04-02    Analysis of the F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