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校企合作提出了迫切希望和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认识和利益偏差、内涵对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视角,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要深化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构建长效合作运行机制,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度。
  关键词 中小企业;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67-04
  收稿日期:2013-09-06
  作者简介:赵玲珍(1965- ),女,江苏丹阳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办、党办主任,副教授。
  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背景下,中小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正日渐强烈,许多中小企业渴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转型发展。高职教育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创新合作需求日益强烈的大趋势下,必须把握时代特点,担当历史责任,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能力。
  一、基于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组织结构简单,员工人数、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各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企业[1]。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2],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却长期存在发展层次低、结构水平相对落后等状况,自身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中小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要素在于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
  许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相对处于弱势,科技人才匮乏,并且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发展不稳定等因素,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和特色。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采用低成本生存战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许多技术难题依靠技术转让或委托开发的方法解决。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大多数仍属于追赶型的技术创新,缺乏原创性核心技术创新,这束缚着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基于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的需求,当前许多中小企业迫切期望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其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尤为关键。根据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的对象重点应选择高职院校。首先,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高职院校,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与比自身力量强大的对象进行合作,都会处于不利的境地,这种校企合作往往不会长久。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开发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是以应用技术服务为主,而中小企业期望高校能提供更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技术需求大多以固定资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成熟度高、投资回报快的项目为主,重点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从双方的目标和利益诉求来讲,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更容易实现对接和共赢。
  二、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虽然有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当一部分合作存在形式化、短期化倾向,总体效果不理想。
  (一)校企双方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讲资金不足,往往追求短期利益,缺乏主动、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在人才方面,重应用轻培养,对顶岗实习缺乏热情,有时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和投资回报率,并且由于基金、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倾向于从外部直接引进成熟的技术,或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技术问题而寻求短期的校企合作,对中长期的自主创新合作项目培育支持不足。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往往盯住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并且只是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生产实习场地和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搞科研主要是受职称等利益的驱动,科研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呈现,不重视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校企技术合作的层次和稳定性。
  (二)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对接不足
  首先,校企人才培养的对接不足。中小企业期望高职院校培养更多能够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但高职院校毕业生真正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并不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尽管有75%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而真正愿意并能安心在中小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在校企合作中,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做出了许多改革和探索,但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评价等方面还未能形成深层次合作,与企业的需求仍有脱节,中小企业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较慢[3]。其次,科技服务对接不够。一是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技术资源有效整合度不够,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二是高职院校自身服务能力不强,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教师不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中小企业从中受益不大;三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校企合作的文件,但相关配套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没有专门规范中小企业产学合作的法律法规,校企合作的运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合作发展改革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是零散自发、靠人脉关系维系的,加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批量小、实习岗位少、技术合作项目周期短,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笔者调查获悉,不包括临时性的合作单位,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2011年共与673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每所学校每年平均有100多家合作企业,其中大多数是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而学校与这些企业有5年以上紧密合作关系的并不多,有的只是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对合作过程双方责、权、利的规定不规范;有的是基于单元项目的合作,项目结束时合作关系也就自动终结;有的学校是二级学院各自与企业合作,缺乏统筹协调。   三、深化校企合作,服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互惠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小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要立足“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通过合作,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发挥自身人才、设备、技术等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持续优质服务,先让利给合作企业,然后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而中小企业作为资源的来源方和市场的联络方,必须加大高层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国家政策和高职院校的支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规范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二)构建长效的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要促进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着力构建一套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
  第一,加快校企合作法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法律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在国家宏观政策基础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如校企合作协议的规范文件,针对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运行程序、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机制等,推动校企合作健康、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由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在区域内相关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架设零距离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与洽谈会制度、科技专家与企业家面对面对话制度,使科研合作项目的确立更加贴近市场和企业需要,为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目前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之间大多是“自由恋爱”式的合作,一所学校至少要与几十个以上的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很难稳定、持久,且成本高、效益低。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4]。要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服务,保障合作顺利进行。在这方面,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澳大利亚在全国建了300家免费新学徒培训中心,为学生、企业和培训机构服务;而台湾地区有大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如台湾“中卫发展中心”等,这些推广机构和全世界的各类研究机构、推广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各学科的科技人才资源,可以为企业对接各类科研机构、专家,并提供技术人员、工人培训等服务。
  第四,健全校企内部运行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机构,如校企合作办公室、产学合作办公室,将分散的资源加以整合,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标准,开展与校企合作相匹配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顶岗实习、科研管理等改革;在中小企业内部设立产学研合作部,在对具体合作项目进行管理的同时,加强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合作院校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合作前的谈判机制、合作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以及合作后期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率。
  (三)提高合作内涵的对接度
  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作为合作主体之一,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实现专业(群)设置与企业岗位(群)的有效对接,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共同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毕业生质量评价,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与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意识,既有效解决学校工学结合育人问题,也协助中小企业解决人力储备的问题。在技术开发与创新上,采用混编方式,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与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构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团队,从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校企共同分析确立研发方向和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和监督,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四)创新适用适时的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较多,概括起来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联合培养、项目开发、共建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用一体等。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必须在分析合作对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选择适用适时的合作模式。
  所谓适用,是指合作模式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实际。中小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小,因此,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难以针对某一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普遍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办学优势,如场地、生产性试验性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入校园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向企业输入科技成果和高技能人才。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科研课题,或在校内设立职工培养培训基地、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中小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问题,又不会给企业造成过大的资金负担。
  所谓适时,是指合作模式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如技术合作方面,在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主要以生存为主要目标,技术上不求先进,但求适用可靠,这时可采用成熟技术的转让或委托开发的合作模式;在企业发展的成长期,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希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时可采用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的模式,或企业长期聘请学校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可以利用职教集团或行业产学研联盟组织,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园、工业园,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5]。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发展,为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契机,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也必将成为校企长期合作的核心。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要紧抓机遇,加深内涵对接与模式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尽快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47- 149.
  [2]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千万户.[EB/OL].[2010-05-14].http://news.xinhua net.com/fortune.
  [3]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1-94.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5]胡燕,刘炜,朱 莹.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57-58.
  Analysis 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ZHAO Ling-zhen
  (Cha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curr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ac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benefits, insufficient connotation docking, and the lack of long-term mechanism, etc.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hould deepen cooperation, establish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uild a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docking between the specialty,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and occupation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其他文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6215 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 李海萍 上官剑 《教育研究》 2017年第9期 11800字  19826216 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策略:内育与外培 任君庆 《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17期 10800字  19826217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成熟度研究 石丽 陈万明
摘 要 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是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对优质、新型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培养培训滞后之间矛盾的重大举措。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人才培养培训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培训规格要求、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等方面,对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进行了系统构建,为卓越职教师资相关培養培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卓越职教师资;校企协同;一、二、三课堂;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
摘 要 综合人力资本和成本收益决策理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意愿影响因素检验的Logistic模型,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因素较多,个人、工作、生活以及培训特征变量均包含影响培训意愿的因素;具有外出前培训经历或进城后培训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没有相关培训经历的农民工,有更大的意愿继续参与培训;有无培训经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
摘 要 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回顾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相辅相成。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推进技术装备事业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而这又极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
摘要:进行示范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示范专业建设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落脚点,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6个核心环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入选理由 纪念活动与开启的“十三五”布局相融合,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及时强化了两大重要元素:坚持走依法治教之路,让法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不忘初心和來路,担负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历史责任。  事件回放 199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同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专
摘 要 博物馆中场景设计是教学探索和研究学习的理想途径。通过场景设计使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体验,使博物馆不仅仅只发挥展陈功能,更突出其首要的教育功能。从博物馆场景的设计理论和职业教育博物馆典型技艺场景的实践两方面开展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设计要素后,对职业教育博物馆提出具体的典型技艺场景设计方案。  关键词 典型技艺场景;职业教育;博物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实物资本积累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然而投资扩张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也说明了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单位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果大于实物资本。现阶段中国应加大教育经费支出、优化有限资源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配置。将高等(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一并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单位投资的产出效果大于仅考虑高等(含高职)教育的单位投资产出效果。鉴于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
摘 要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种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够真正
摘 要 校内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校内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运行机制建设、硬件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实训运行成本偏高、整体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应遵循教学为本、机制优先、专业差异性和选择性开放的原则。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放性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