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功力,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语言。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确性、逻辑性,更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一、数学语言的特性
1.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定理、推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严谨的突出特点。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着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效果,尤其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例如:把-x2读作“负x的平方”,把(sinx)2读作“sin平方x”,这样会使学生根据你的读法写出多个表达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
2.數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3.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数学语言本身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主要表现在它的符号化、公式化和形式化。比起语言文字叙述,这些符号、公式更简练、更形象,特征更明显。如三角不等式|a+b|≤|a|+|b|、|a-b|≤|a|+|b|等,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然后用这些公式去解决其他问题就显得简单明了。
二、教师语言的“三要素”
根据数学语言的这些特点,教师必须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以达到概念的精确、语言的简练和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目的。如用数学符号、术语、公式来表达复杂的内容,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归纳为一些图形或图表,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教师语言要精确。
精确性是数学语言的第一要素。数学语言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语言,是数学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教师必须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数学教学语言最易犯的毛病是概念不清、推理模糊。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例如“线段与线段长”、“角与角度”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精确,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
第二,教师语言要有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也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思维带来困惑。如在九年级数学“圆”的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而忽视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就会给学习后面的解题思路带来困惑,因为忽略了这个前提条件,语言就显得不严密,缺乏逻辑性。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语言的逻辑性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因此,教师讲解时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恰当地运用数学的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严谨、步骤清晰的模仿范例,是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第三,教师语言要简洁。
教学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练,抓住重点,简洁地进行概括,并且能有的放矢。当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正确理解图示中的各种符号,是非常必要的。如图1,通过看图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在解答这道平面几何的证明题时,使用推导符号,更简练清晰。
例题:如图1,已知,AC、BD均垂直于CD,点E为CD的中点,AE=BE,求证AC=BD。
在证明过程中可以使用数学符号来进行推导。当然,在证明过程中其思维的逻辑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数学语言的特性
1.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定理、推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严谨的突出特点。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着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效果,尤其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例如:把-x2读作“负x的平方”,把(sinx)2读作“sin平方x”,这样会使学生根据你的读法写出多个表达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
2.數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3.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数学语言本身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主要表现在它的符号化、公式化和形式化。比起语言文字叙述,这些符号、公式更简练、更形象,特征更明显。如三角不等式|a+b|≤|a|+|b|、|a-b|≤|a|+|b|等,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然后用这些公式去解决其他问题就显得简单明了。
二、教师语言的“三要素”
根据数学语言的这些特点,教师必须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以达到概念的精确、语言的简练和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目的。如用数学符号、术语、公式来表达复杂的内容,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归纳为一些图形或图表,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教师语言要精确。
精确性是数学语言的第一要素。数学语言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语言,是数学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教师必须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数学教学语言最易犯的毛病是概念不清、推理模糊。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例如“线段与线段长”、“角与角度”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精确,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
第二,教师语言要有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也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思维带来困惑。如在九年级数学“圆”的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而忽视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就会给学习后面的解题思路带来困惑,因为忽略了这个前提条件,语言就显得不严密,缺乏逻辑性。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语言的逻辑性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因此,教师讲解时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恰当地运用数学的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严谨、步骤清晰的模仿范例,是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第三,教师语言要简洁。
教学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练,抓住重点,简洁地进行概括,并且能有的放矢。当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正确理解图示中的各种符号,是非常必要的。如图1,通过看图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在解答这道平面几何的证明题时,使用推导符号,更简练清晰。
例题:如图1,已知,AC、BD均垂直于CD,点E为CD的中点,AE=BE,求证AC=BD。
在证明过程中可以使用数学符号来进行推导。当然,在证明过程中其思维的逻辑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