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刚柔流”源于鹤巢寺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福州史志专家林伟功先生考证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刚柔流”的创立者东恩纳宽量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到福州拜鸣鹤拳宗师谢如如为师,学艺三年,返日后将鸣鹤拳的拳法加以创新发展,创立了空手道最大流派“刚柔流”。日本武术界近年来曾多次组团来榕寻根认祖,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据有关资料和民间调查表明,这种渊源关系还可追溯到更早。福州鸣鹤拳的创立者谢如如曾师从罗汉拳名师“盘屿八”——林达崇,后来他又观察鹤的活动姿势,从中得到启发而创立鸣鹤拳。鹤拳是南拳百花中的一枝。它经过历代武术前辈的实践和总结,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四大鹤拳。据调查,“盘屿八”原名林达崇,福州市郊仑山区盘屿乡人(今红星农场),因在同辈叔伯兄弟里排行第八,声名远播后被外乡人称为“盘屿八”。他年轻时拜仑山区高盖山鹤巢寺住持清定和尚为师,学少林罗汉拳。清定和尚据说是泉州人氏,拳术高超,兼擅骨伤医术,在山寺住持之余,常在福州至湾边要道上的白鹭岭挂单行医。师徒住处相距步行不到30分钟的路程,相互交往十分亲密。林达崇深得乃师真传,武艺高强,膂力惊人。相传其兄建房时,一块要多人才抬得动的六七百斤重的长廊石,他夹在腋下奔走如飞。迄今仍留存着当年因他太高放下而断为两半的一块长廊石。他嗜酒海量,能喝一坛米酒而不醉。冬日里下着雪,他只穿一件薄衣,也不畏冷。
  关于林达崇与别人较量的事例尚不多见,民间只盛传他的一件轶事:某日他到凤岗里山东岭作客,因亲戚与透浦村民的小纠纷而直言,遭透浦大批人马的持械围殴。他赤手空拳打倒多人,最后见寡不敌众就从对方阵中抓过两人却挡在身前,结果他只背部受棍伤,而那两人却被己方的棍棒打得奄奄一息。透浦人把伤员送赴白鹭岭清定和尚诊所,清定和尚一看便知是他的高徒所为。返寺时先到林达崇家通知其家人,要达崇连夜上山找他疗伤。达崇天黑到家闻讯,知道瞒不过师父,只好遵命连夜上山听从师父安排,由此可见其师徒关系密切和相知的程度。
  林达崇逝世后,子裔尚绵延五六代人,到抗日战争时绝嗣,今仅余侄辈继嗣。其拳谱惜在文革中散佚。其墓原在高盖山南麓的龙阜,因建机场,后迁至鹤巢寺附近的山头,墓地和墓碑尚存。高盖山鹤巢寺位于高盖山西段南坡的山谷里,文革中被毁。1985年,乡人多方集资重建,现初见规模,由76岁林妙修老尼主持该寺。 高盖山鹤巢寺先前寺周围白鹤甚多,故以“鹤巢”为名,寺里亦以鹤形石为主要象征。谢如如在创立鸣鹤拳之前,是否到过师祖的鹤巢寺,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清定和尚是否确为泉州人氏?与相传毁于清初的泉州南少林寺是否有什么渊源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倘能探寻清楚,将对弘扬福州乡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并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


  空手道“刚柔流”曾组团来福州鹤巢寺认祖归宗。据查,泉州南少林寺在清初毁于官府围剿,寺内僧侣流离失所,少林四武僧铁杖、铁鞋、铁柄、铁珠亦在其中。四僧之一的铁珠身怀龙桩(龙拳)和罗汉拳逃到福建福州,故龙拳和罗汉拳也随之传到福州。铁珠和尚避难至福州市仑山区高盖山的鹤巢寺里,后将罗汉拳传给寺里的僧人,也传给了清定和尚,清定又传授给爱徒林达崇。我的姐夫林根土(盘屿乡人)是林达崇的后裔,他将该拳法传给了我。而谢如如曾向林达崇学罗汉拳,后受到白鹤衔理羽毛形态的启发而创鸣鹤拳。因白鹤善用翅抖弹,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
  东恩纳宽量受了鸣鹤拳刚柔相济的启发,创立了日本空手道的最大流派“刚柔流”。鸣鹤拳拳论中云“刚柔相济定心神”。一种拳法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不行,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鸣鹤拳拳诀云:“鹤法全靠摇宗手”。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为摇,摇为柔;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弹劲谓之宗,宗为刚。刚柔相济是为正宗。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法称为硬手或坏手,过柔的手法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透达。
  柔应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技击时就能“触即变、发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时,就应善于观察其攻势,即时变化自己的手法击败对方,“吞吐浮沉君须记,刚柔相济定心神”,日本空手道的最大流派“刚柔流”即取鸣鹤拳的“刚柔相济”之拳诀而享誉日本武术界。而“刚柔流”的不少招式、手法,还明显带有鸣鹤拳的痕迹,所以说日本空手道的“刚柔流”源出于福建省福州市南郊仑山区高盖山的鹤巢寺。〖JY〗□
其他文献
不知大家有无同感,那就是在徒手赤脚动作练习时,有时会感觉到手脚发飘、劲道不够,缺乏重量感。但当你戴上手套、穿上鞋子后,这种感觉会有所改变,冲拳、踢腿显得有力了,意念感觉也好一些了。上述情况更多的是发生在初学者身上,原因是初学者没有经过肌肉素质、动作技术的全面锻炼。或由于自身肢体结构、素质等原因,习者还不能很好地激发格斗搏击之本能,所以练起来效果欠佳,这也是正常现象。有人训练时在无意中找到搏击感觉,
期刊
道、法、术是武学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习武者倘若能够对这些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会使得其所学和将要学的武学知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训练中。  一、释名  1.道。道者,事物之一般规律也。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和基本线索。本文中所谈的“道”,并非“由武入道”中了脱生死之“道”,而是相对来讲更狭义、更低层次的
期刊
朱国福(1891-1968),字果夫,号炳公,河北定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  朱国福自八岁时学少林拳,练弹腿,筑下坚实的基础。15岁时拜形意名家马玉堂为师,并承形意拳师李存义指点,习练形意拳。又蒙张占魁、孙禄堂教诲,探求八卦、太极真谛。后随王友横学摔跤。24岁时研习拳击技法,溶中西拳法于一炉,其功深技高,堪称一代宗师。  1923年8月,俄国拳手裴益哈伯尔来上海挑战,众多武林斗士与之累战不胜。
期刊
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取各家之长而创立于40年代的一种拳术,后经弟子姚宗勋先生不断阐述,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成为今天独树一帜的近代拳学。意拳没有套路和固定招式,被国家体委确认为特殊拳种,今天,仍然显示着蓬勃的生机。正如姚宗勋所说:“意拳仍在不断地吸收、总结中外拳种的科学训练方法,籍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意拳是一门尚在不断发展中的近代拳学。”(《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王芗斋、姚宗勋以
期刊
激昂少年    郑成功,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河内浦。  郑成功七岁时由母亲田川氏带领回到福建泉州安平镇。其父郑芝龙原为福建一带的富商,后来又成为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郑芝龙对郑成功喜爱备至,专门请来私塾先生教授郑成功。  郑成功天资聪慧,诗文礼法过目不忘。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虎文武双全,十分看中郑成功,便开始传授郑成功武艺。  于是,郑成功一面读书,一面刻苦
期刊
撑捶,八极拳入门功——“金刚八式”第一式,是八极拳的基础拳法。长期正确的练习此式可以将八极拳三种劲(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现根据师传和个人体悟谈谈这个动作的练法。  含步:一般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前脚脚跟提起、脚尖轻点地,两脚距离约一脚远,重心落于后腿,五趾抓地,收臀。右拳前撑,左肘后拉,肘头“外迎”。头要“虚领顶劲”;臂要“沉肩坠肘”;胸应“含胸拔背”。左拉右撑,上顶下沉,
期刊
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为什么呢?很简单,中华武功的修为明显分成两大境界:初期须凭毅力、韧性、汗水与时间;后期则离不开根基、缘分、悟性与德行。项羽力扛千鼎,终属气血;仲尼朝闻夕死,是何意志!  要修成上乘武技,成为人中之凤、人中之龙、铁之铮铮的出类拔萃者,则必须重视并切实的进行心性修养。本文只就有关上乘武技心性修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聊抒己见
期刊
怎样练好太极拳,算是老话常谈,可能令人耳中生茧。练好太极拳,是习太极拳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每一位习拳者都能如愿以偿,很多人带着无限的迷惑与遗憾,在攀登太极拳巅峰的路途上停滞不前。  京城已故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公,一生修炼太极拳,可说是达到了“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意境。他原地不动,不见有什么动作,就能将人拿起一米多高,放出几米远,见者叹为奇观。先生拳艺虽高,但仍每天盘拳不辍,直到九十五岁寿终
期刊
如果你问那些习截拳道者,李小龙在实战中都运用过哪些技击术?我敢打赌,他们会说戳击、踢术、击打,也许还有些辅助击打的擒拿动作等。他会用密集的攻击降伏对手,他在许多影片中精彩的武打动作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尽管这些功夫并非都是真实的,也并不完全是他所创立的截拳道,但无可否认他的速度、力量以及对时机的准确把握使他在第三、第二乃至一招就可以征服对手。    永不满足    李小龙不是那种对功夫
期刊
每种拳法都有其基本功的训练方法,都有内和外、形和意、力和技的有机练习,不同的只是方法而已。而这种方法必须符合事物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算是科学的训练方法。武术十分讲求意、气、神、手、身、步合一。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其它原因,一些习武者只侧重于招式上的练习,这种外形训练完全脱离了武术宗旨,从而使武术的技击真谛和养身健体的价值面临失传的境地。  咏春拳对拆训练同太极拳推手及形意拳、大成拳、八卦掌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