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习表达,指向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领悟写法,指向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风格,指向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言意融合,指向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只有在“语用”的沃土上,核心素养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70-03
  《最后的姿势》一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品格。在写作特色上,作者一是通过环境与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文章质朴感人,人物形象鲜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核心素养的绝佳载体。
  一、学习表达,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段的“语用”训练侧重点为关注文体及写法。《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是根据新闻报道而写的,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叙事类文本。此类文本的教學,应该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并重点体会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一)触摸文字,感受人物形象
  1.播放汶川大地震视频。
  2.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谭老师有何表现呢?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做简单批注。
  3.交流。
  (1)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①]出示句子:“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②]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谭老师短促、简洁、有力的话语中体会到他的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
  [③]指导朗读。声音响亮,语速急促,不容置疑。
  (2)聚焦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①]梳理文本,找出三处描写“姿势”的语句。
  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B.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C.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②]抓住动词,感悟人物形象。
  仔细品读,这三句话中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拉:立即地“拉”,说明谭老师当机立断、反应极快。是爱与责任的驱使,才使这位51岁的老师表现得如此身手敏捷。
  B.撑: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一把保护伞,使他们免受破碎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的伤害。
  C.护: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D.张开:谭老师张开双臂,尽量扩大范围,保护学生。
  在危险来临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身下的四名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无私的大爱,是坚定的责任!
  (二)明确写法,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将谭老师刻画得如此生动、鲜活的?
  指导学生归纳写法:语言 动作的细节描写。
  2.仿写:
  放学时,狂风裹挟着暴雨从天而降,没带雨伞的我顿时成了落汤鸡。正在这时,妈妈开着车迎面赶来接我,看到浑身湿透的我,她心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风那么大,哪容得了我轻易上车。妈妈立即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最具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阅读中,引导学生先抓住细节描写,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接着在弄清“写什么”的基础上,关注“怎么写”,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然后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遵循文本的语境和意义逻辑,迁移运用文本的言语形式,在语用实践中发展语用能力。
  二、领悟写法,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不同的文本类型与体裁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各有特色的篇章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语文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文体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促进其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在领悟“环境与场景描写”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1.文章除了细致地描写了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之外,还有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请大家找一找。
  (1)这四句话分别预示或者说明了什么?
  (2)把环境和场景描写与谭老师的言行作对比,想想这四处描写有什么作用。填写表格。
  2.这四段描写环境和场景的语句,语言都很短促,把它们连起来读读,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语言越短促,越能传递出一种急促紧张的情绪,营造出一种十万火急的气氛。(作用1: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
  3.把环境和场景描写的语句和谭老师的言行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谭老师的言行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大声喊道”变成“拉、撑、护”,直至献出生命。(作用2:环境和场景描写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再作对比,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情况越危急,形势越是揪心,谭老师越以学生为重。他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形象越发感人、高大。(作用3:突出人物的形象,升华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明白了环境和场景描写的作用,在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化了对这一言语形式和这类文体的认识。
  (二)在领悟“侧面描写”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1.当人们在一片废墟中发现他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首先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说——
  被保护的学生说——
  谭老师的同事说———
  2.文章是写谭千秋老师的,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来写这些人的话呢?
  他们的话最具说服力,能增强故事的可信度。用他们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能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感人、高大。
  3.如果我们把直接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叫作正面描写,那么,通过别人的话来写谭老师,就叫作——(侧面描写)
  4.小结:本文作者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的写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侧面描写的手法,既深化了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又使他们明白了,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三、体悟风格,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习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各类文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所学的课文,形成对各类文体的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
  (一)玩味技巧,感受表达美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侧面描写去掉,你们觉得可行吗?
  不可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是亲历者,他们的话最具说服力,可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侧面烘托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感人、高大。
  2.那么,可不可以把环境和场景描写去掉?
  同样不可以。去掉环境和场景描写,故事情节就不会那么紧张、扣人心弦;人物的品质就不会那么可触、可感、可视了。
  【设计意图】本文作者综合运用细节描写、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使谭千秋老师的形象变得丰满、立体。引导学生流连、玩味其间,仔细品悟、辨析文本的言语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综合运用各种写法的表达功效,同时也让学生在汉语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中领略了人物通讯的表达美。
  (二)品味文字,感受语言美
  1.“最后的姿势”是谭老师高大形象的真实写照。文中,作者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概括为八个字,哪八个字?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2.仅仅用这八个字是不是太简单了?加上一些修饰性的形容词,如“勇敢”“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岂不更好?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1)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作品的语言要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2)通俗简练、具体准确的白描更能立体塑造人物,也更具有语言的美感和冲击力。
  【设计意图】通俗简练、具体准确,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是人物通讯作品的语言特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把玩、揣摩文本的语言,体悟表达的精妙,了解此类文体的语言特点,感悟语言之美。
  (三)关注人物,感受形象美
  (1)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诠释了什么?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2)配乐讲述:强震无情人有情。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千秋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首爱与责任之歌!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永远铭记他那令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張开双臂,护住学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这又是怎样的姿势呢?请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的姿势
  (千秋的、英雄的、爱的、责任的、师德的)
  【设计意图】人物通讯最大的魅力在于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在领悟文本的写法,充分感受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文本的语言,通过回顾、感悟、表达,使谭老师的形象变得有形、有情、有义,使学生领悟了人物形象美的内涵,获得了审美享受,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基础。
  四、言意融合,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人文性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最后的姿势》一文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文化主题,就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等言语活动中,包容、借鉴多元人类文化,就是在彰显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
  1.谭千秋老师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全中国。许多人为之落泪,自发地为他写下了颁奖词。其中一条,是这么写的:
  (课件出示)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他那张开的双臂,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2.同样是写谭老师的,这篇颁奖词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颁奖词的写法:高度概括,言简意丰;抒描议叙,有机结合;人事情理,和谐得体;褒扬怀念,洋溢深情)
  3.课后,给谭千秋老师写一篇颁奖词,赞颂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将颁奖词与课文对比阅读,不仅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人物,体悟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提供了资源,而且还让他们明白,这两篇文章虽然是写同一个人物、赞颂人物的同一种品质,但是由于文体不同,所以表达风格迥异。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颁奖词,赞颂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中,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做,不仅能起到深化理解、丰盈感受、提升语用能力的作用,还能在文本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使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
  总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在“语用”的沃土上,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摘 要]以“完整的课堂观”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何让学习在课前真正发生?在课上如何构建“基于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的最佳学力课堂呢?在课后又如何让学习继续延展?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力地影响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先学;导问;分享;延展;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生本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倾听是第一要义,交响是第二要义,反刍是第三要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课堂;倾听;交响;反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