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江山社稷 绘出人情冷暖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儿对溥心畬来说,早期仅为闲情逸致聊以自娱,中晚期也不过就是换钱的手段,并未上升为道的层面。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在诗、书、画的文人道统里,画,是被他排在末位的。溥心畬在诗词书法上均下过功夫用过力气,惟独画画,是无心插柳的偶然所得。这个超脱的“旧王孙”,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心打滚,却能做到片叶不沾身。
  1912年夏,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7岁的溥心畬入清河大学读书习字,于西山戒台寺隐居,历经家国之变的他,此后十余年间,避世研学,潜心作画。而恰恰在这段时期,张大千也居住在西山附近,于是两人有过一段往来,其间因为一段“隔案传画”的逸事,在美术界留下“南张北溥”的佳话。
  张大千曾赞誉溥心畬:“溥氏制画,可与吴湖帆并美齐肩,为吾所生平最佩服者。吴、溥二人之外,半个是谢稚柳矣。”对于张大千的推崇备至,陈巨来一开始却不以为然:“余只对其楷书佩服之至,于其画则未敢恭维也。”直到陈巨来亲见溥心畬私藏的得意之作,“余至此际方才读到了真正溥画了……静美莫与之伦,视大千、湖帆有过之无不及也……方信大千之言不谬也。”
  的确,观溥心畬的画作,美,且平稳,有一种看不到作者喜怒哀乐的四平八稳。按说他的皇室身份和政治处境,不应该如此平淡,但我们看到的溥心畬确实毕生在性情上都是隐而不表的。溥心畬以“北宗”山水画驰誉画坛,他大多数山水构图可明显看出是从南宋的“边角”之景变化而出,画中大块的侧锋斧劈皴较为少见,画面所体现出的是一股和谐宁静之气。如其《泊舟清话图》,设色淡雅清新,构图简约通透,山势不高却意境悠远,耐人回味;林木不深却有寂寂葱茏之感,一叶扁舟缓缓驶向画外,令人浮想联翩。他完全沿袭了北宋山水的高古,但改变了宋画的繁密,无论构图设色,均没有刻意为之的造作。每每欣赏他的山水,都如他的诗句“告凶今日浑闲事,已是曾经十死余”这般让人拍案叫绝,耐得住细看、经得住久品。这正是历代文人画家所致力追求的境界。因而他的离去,有人称是“中国文人画最后的一笔”。
  即便如此,他依然对自己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将来成为一个名画家,对我来讲,是一件很耻辱的事。”名利放两旁,只为作好画!这份高风亮节的文人品质伴随他一生。无论他所处何等乱世,也无论个人境遇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他用绘画守住了一代王族的心气和风骨。就凭这一身刚正,即使输掉了江山,又如何?!
  其实,溥心畬绘画并无师承,而是与他出身皇族,家藏名帖古画甚多有关,自幼的耳濡目染,让他的书画风格有了天生的物质基础。启功先生曾指出,溥心畬画风的形成与其家藏有关,“先生亲画山石树木,从来没有像《芥子园画谱》里所讲的那么些样子的皴法、点法和一些相传的各派成法。有时勾出轮廓,随笔横着竖着任笔抹去,又都恰到好处,独具风格。”与其他画家相比,溥心畬真是赢在起跑线上。
  但溥心畬在绘画上的成就,却绝非因家藏颇丰而致。他曾在《自述》一文中说:“当时家藏唐宋名画尚有数卷,日夕临摹,兼习六法、十二忌及论画之书,又喜游山水,观山川晦明变化之状,以书法用笔写之,逐渐学步。时山居若與世隔,故无师承,亦无画友,进境极迟。渐通其道,悟其理蕴,遂觉信笔所及,无往不可。”他从未像许多同时代的画家那样,在西学浪潮里追求摆脱传统束缚。大家避之不及的传统,从来就是滋养了他而不是绊住他的脚。
  我们看溥心畬画花鸟,从未拘泥于工笔或写意,而是根据绘画题材选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比起宋画精严工整的花鸟,他借用了宋画的精致的形、细致的笔,却在画中别有一番文人逸气,一改宫廷院画标准照似的木讷。他的《丹华通晔图》以工细之笔描绘灯笼花,细腻柔美,不同方向翻转的花瓣组成的立体构造真实自然,花蕊柱头的弯转前伸且拉近放大,表现得自信满满。
  中国画家自古看重山水,花鸟画家总像是矮人一头。对此,陈师曾说了句公道话:“花卉较山水易而实难。山水画可借山水之景致,得其援助,以成境界;而花卉之体制狭隘,全仗笔墨意态,生出境界,此其所以难也。”工笔花鸟为求形似,画作往往失却生趣,即便画得惟妙惟肖,那也是植物标本,满纸匠气。大写意花鸟,听着好像洒脱不羁,而实际画出来多似浆糊一团,连画者自己也说不清画了什么东西。花鸟画要么妙而不真,要么真而不妙,鱼和熊掌难以兼得。而对于溥心畬来说,花鸟画却是最能代表其个人气质的,无论工笔没骨还是写意,都是难得的精美之作。
  溥心畬画作中没有八大山人那样翻白眼的鱼、单脚闭目遗世独立的鸟、泼墨挥毫即兴而作的墨黑莲叶,他也没有石涛激昂的情绪、飞奔的线条。他只是静静地铺开一张纸,用手中的笔,去追忆那些他曾经亲见过的辉煌、富丽与美好。面对国家危亡的动荡、柴米油盐的局促、吃穿用度的捉襟见肘、身居陋室的逼仄……他都浑然忘却,回到画中的桃源仙境,去耕作那遍布烟云雾霭霞光的一亩田。对他来说,提笔濡墨之间,即如老僧禅定,亦如隐身于桃花源吧。
  今年6月20日启槌的中国嘉德春拍“明月几时有”专场中,92件溥心畬翰墨丹青将登场,从中您可以领略到这位“旧王孙”的灵气与文气。德提供
其他文献
中国红有很多种,每种都很美。比如娇嫩的石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清丽的胭脂红、内秀的绯红……话又说回来,红色虽美,选择虽多,却并不像黑、白那样百搭。今天的你是否会因为怕显得“怯”而对红色敬而远之?如果你有这样的苦恼,不妨尋回到古代的“秀场”上去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搭配红色的。在那里你会发现,红配黄可以沉稳,红配蓝可以和谐,红配白可以优雅,红配黑可以灵动,红配绿也可以养眼。  中国红,还是得咱中
期刊
在清代宫廷里,红色分层次来说,最隆重的首先是皇帝。在祭祀的时候,有一个场合就是日坛,有一种衣服就是红色的朝服,也叫红色祭服。从女性——皇后的角度讲,最高规格的红色就是大婚时穿的龙凤同和袍。皇帝的红色朝服是礼服,皇后的龙凤同和袍是吉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袍。再看其余,红色在后妃便服中出现的居多,从典章制度来看,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可以随意一些,因为大红色在清代是没有禁忌的,不像明黄、杏黄那样有非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几份有关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调查报告的陆续出台,不仅让业界“嗅”到了一些风向变动的气息,通过数据的对比,也能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的某些区域性特征。  例如前不久,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发布了首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对当下的国际艺术市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据悉,该报告由著名文化经济学家、Arts Economics创办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撰写,内容横跨了艺术
期刊
《诗经》中说“颜如渥丹”,即形容人的貌美如同抹了丹砂一样;古代的人们还喜欢在孩童两眉中间点颗朱砂痣,寓意开启智慧……朱砂色,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缘起  “朱砂”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红色颜料。它取自天然硫化汞的红色半透明矿石,又名“丹砂”、“辰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中提道:“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可见它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  除此之外,朱砂也用
期刊
信息时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且得到广泛运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该计划引发业界各方的强烈关注。其中明确提到的传统工艺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等内容,更是被业界视为亮点与利好。  而从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
期刊
齐白石的绘画以写意花鸟为大宗,兼及水族、人物、山水、蔬果、草虫等各个门类。其中齐白石笔下的草虫尤具特色,涉及种类多达百种。  这些草虫既来自于他儿时的记忆,更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态的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写意草虫虽寥寥数笔,仍生动传神。最为可贵的是,他将大写意的花卉和工细的草虫完美结合,不仅将中国画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而且符合他对于中国画“妙
期刊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压倒一切的颜色。虽然红色有些霸气却并不突兀,能以其特有的凌厉气势照亮诗意的狂欢,同时,也照亮一段摇曳多姿的风花雪月。对于传统女子来说,在婚礼上艳冠群芳的标志正是这满堂春色中的一袭大红。  在农耕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红色可以抵御人间的妖邪和煞气,在人们心目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太平安宁。将红色定义为“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情结”,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中国女子的
期刊
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期刊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長河中,有一样东西令全世界难忘,它就是瓷器。人们在欣赏美轮美奂的清代官窑瓷器时,不能不提到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他在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与其相伯仲,其主持烧造的近百万件、共57个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陶瓷的精品、珍品,在当时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制瓷业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些瓷器对后世而言也成为千古绝唱。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挽起袖口和工匠一起冶陶的北方
期刊
唐英所富有的艺术才华,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文学、诗词、戏剧和书画方面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  | 诗 |  唐英生活中的一时一事都会成为他作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