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般“武艺”于一身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英所富有的艺术才华,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文学、诗词、戏剧和书画方面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
  | 诗 |
  唐英生活中的一时一事都会成为他作诗的题目。在《熙朝雅颂集》中记载了他的23首诗,多是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句子意趣高雅,豁达上口。写诗内容广泛,有送别友人的《再送秋亭》,有即景诗《昌江夜泛过玉筍峰》,有给朋友书画题句的《题吴生画黄山莲花峰歌》,还有《庚午除夕口占》、《冬夜雪窗独坐口占》等等。其中一首送朋友的七律诗,别有趣味:“四面山屏景绣围,一鞭晓日趁晴晖。花香鸟语寻消息,流水行云澹械机。春雨人嫌泥路滑,长途我喜洁身归,风尘于役谁言俗,斗酒双柑兴未违。”所谓“洁身归”,绝不仅仅是与“泥路滑”对仗,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含义的。他不僅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思维情操也是高尚的。
  | 书 |
  相比于制瓷成就,唐英书法一项亦毫不逊色。载瀛《绘境轩读画记》、李放《八旗画录》皆云唐英“其画无体不工,兼擅分隶书。”时下所知有其多幅翰墨传世,所具诗文书法,神采奕奕,行笔遒劲洒脱,以行、隶二书为主。现残存的《陶人心语手稿》汇集唐英诸体书法,内容尤其丰富,更为我们展现出唐英书法造诣多姿多彩的一面。唐英临书的《百石卒史碑》体态端庄,清新婉丽,师古而不板,革新而不飘。他写道:“孔子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扑懋劲古,具两汉真醇之气,允为东汉隶书大家。学者从此入手,则不坠唐人媚佻之习”。表明他崇尚汉隶,以为不知此,就会成为唐人媚佻之习。他的行草书写得行云流水,得心应手,笔墨流畅。
  | 画 |
  《历代画史汇传》谓之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这在当时是山水画家所崇拜和大多数画家师法的。由于他的多次调任及督陶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和观赏江南大自然的壮美景象,在绘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江南秋色图》画面上的一山一木,一屋一桥,都安排得疏密得当,用笔苍劲,兼工带写,画出了风景怡人的江南秋色,在右下方两人用手紧握是挚友惜别的情景,人物画得虽小但神态逼真。
  除见到他的山水人物外,还有马匹、松鼠、家禽之类。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幅唐英所绘《杂画卷》中分别画了四段,开头画的是两只小松鼠,呈欲食瓜子而又缩手缩尾状,根据作者题字知道,画的是两只驯养的松鼠,用笔工细,须毛准确细腻,可以看出他用笔的功力;第二段画了两匹马,其以流畅而劲健的线条,寥寥数笔准确勾勒出马的不同姿态,毫无拘谨呆板之态;接下来一段是大小四只鸡,正在啼叫的雄鸡颈部挺直,那红黑色的翎毛竖起,引吭高鸣,简单娴熟、富有表现力的笔法,正是他继承明代花鸟的传统技法而又有所创新的明证;最后一段画是溪幽亭、秋林落晖。平静的湖面上荡漾着轻舟,画面开阔、景色优美,是一幅典型的江南秋色。
  以上每段都有自题的诗句,虽都是题景咏物,但这些题咏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自己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情。卷末落就为“蜗寄唐英隽公化戏墨自赏”,也可看出其是他得志自赏之物。
  | 印 |
  唐英的早年是在如意馆行走的画师,书、画、印水平自然不低。他的履历在清末成书《再续印人小传》能找到,记载上说明唐英的篆刻水平很高。从几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书还是画,除均有“唐英之印”等字样的名款印外,往往还有三四枚字、号或迎首印、押脚印及其他闲章,在他的五幅书画中共用印章32方,这其中几乎没有大小相同,印文一样的。这些印章布局得体,刀法熟练,舒展大方。他既能刻印,在他的作品中又用了这么多方印章,其中应有一部分或全部可能是他自己刻制的,由此可以想见他的篆刻艺术也是非同一般的。
  | 文 |
  唐英一生用功甚勤,著作等身。他在几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成为某个学术领域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所研究的课题。《灯月闲情》在戏剧界;《问奇典注》在语文界;陶瓷生产理论与实践在历史文博界;《陶人心语》在文学界;书画艺术在艺术史界都有研究的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分学科出版的各卷都能找到关于唐英或他的作品的介绍,这在学科分界森严的当代是不可思议的。唐英自认为所读之书“经籍庄雅居其半,而稗野僻诞居其半”。以笔者看来,恰恰是他读书面广泛,成为他作为戏剧学家和《问奇典注》编纂者所应具备的深厚知识储备。
  唐英在戏曲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视,其一生创作剧本《古柏堂传奇》17种,直到今日,唐英改编的京剧及各地方戏种剧本仍在上演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些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传承,无不证明了唐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机遇、以超出常人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不寻常的事业。
  正是这样一位能够集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全才督陶官,才能成为一流的鉴赏家和工艺美术家,唐英的才华横溢,谓其“博物君子”并不为过,在那个文人学士崇尚清高、好逸恶劳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其他文献
有时,最普遍的也是最深邃的,我想“中国红”便是这样的存在。  当依赖成为信仰,信仰成为文化,文化成为情结,情结成为精神,红色对于中国而言,其串联起的也就不只是历史了,更是思想。  对于勤劳的耕种者,“红”是对丰收的渴望;对于迎来新生命的家庭,“红”是喜悦与自豪;对于陷入爱情里的人,“红”是情人的面庞;对于旧时的宫中人,“红”又是地位的象征。  看西方,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有一种足以令自己
期刊
中国红有很多种,每种都很美。比如娇嫩的石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清丽的胭脂红、内秀的绯红……话又说回来,红色虽美,选择虽多,却并不像黑、白那样百搭。今天的你是否会因为怕显得“怯”而对红色敬而远之?如果你有这样的苦恼,不妨尋回到古代的“秀场”上去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搭配红色的。在那里你会发现,红配黄可以沉稳,红配蓝可以和谐,红配白可以优雅,红配黑可以灵动,红配绿也可以养眼。  中国红,还是得咱中
期刊
在清代宫廷里,红色分层次来说,最隆重的首先是皇帝。在祭祀的时候,有一个场合就是日坛,有一种衣服就是红色的朝服,也叫红色祭服。从女性——皇后的角度讲,最高规格的红色就是大婚时穿的龙凤同和袍。皇帝的红色朝服是礼服,皇后的龙凤同和袍是吉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袍。再看其余,红色在后妃便服中出现的居多,从典章制度来看,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可以随意一些,因为大红色在清代是没有禁忌的,不像明黄、杏黄那样有非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几份有关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调查报告的陆续出台,不仅让业界“嗅”到了一些风向变动的气息,通过数据的对比,也能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的某些区域性特征。  例如前不久,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发布了首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对当下的国际艺术市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据悉,该报告由著名文化经济学家、Arts Economics创办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撰写,内容横跨了艺术
期刊
《诗经》中说“颜如渥丹”,即形容人的貌美如同抹了丹砂一样;古代的人们还喜欢在孩童两眉中间点颗朱砂痣,寓意开启智慧……朱砂色,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缘起  “朱砂”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红色颜料。它取自天然硫化汞的红色半透明矿石,又名“丹砂”、“辰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中提道:“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可见它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  除此之外,朱砂也用
期刊
信息时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且得到广泛运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该计划引发业界各方的强烈关注。其中明确提到的传统工艺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等内容,更是被业界视为亮点与利好。  而从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
期刊
齐白石的绘画以写意花鸟为大宗,兼及水族、人物、山水、蔬果、草虫等各个门类。其中齐白石笔下的草虫尤具特色,涉及种类多达百种。  这些草虫既来自于他儿时的记忆,更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态的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写意草虫虽寥寥数笔,仍生动传神。最为可贵的是,他将大写意的花卉和工细的草虫完美结合,不仅将中国画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而且符合他对于中国画“妙
期刊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压倒一切的颜色。虽然红色有些霸气却并不突兀,能以其特有的凌厉气势照亮诗意的狂欢,同时,也照亮一段摇曳多姿的风花雪月。对于传统女子来说,在婚礼上艳冠群芳的标志正是这满堂春色中的一袭大红。  在农耕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红色可以抵御人间的妖邪和煞气,在人们心目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太平安宁。将红色定义为“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情结”,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中国女子的
期刊
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期刊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長河中,有一样东西令全世界难忘,它就是瓷器。人们在欣赏美轮美奂的清代官窑瓷器时,不能不提到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他在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与其相伯仲,其主持烧造的近百万件、共57个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陶瓷的精品、珍品,在当时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制瓷业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些瓷器对后世而言也成为千古绝唱。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挽起袖口和工匠一起冶陶的北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