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解决应用题“思”与“行”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oth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画图法作为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辅助方法,通过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架构起了学生分析与解答抽象数学问题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画图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习惯来渗透,一种能力来培养,从培养画图意识、提高识图能力和运用画图策略三方面来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画图法;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17-02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分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解答环节通常离不开画图方法的提示与引导,从一、二年级的实物图、示意图到中高年级的线段图,层层深入,逐步渗透。可以说,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辅助方法,它能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架构起了学生分析与解答抽象的数学问题的桥梁。因此,无论是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还是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都应该将画图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来培养。
  一、遇题想画——培養画图意识是关键
  学生画图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从一年级开始逐步渗透。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是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鼓励学生试画。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涂涂画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将这样的兴趣爱好迁移到数学学习上。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数学信息和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通过自主尝试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经历从细致的情景实物图到具有数学味的简化示意图的一次次提升,学生的画图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了培养。这样日积月累地训练,画图就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是注重教师示范画。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专题练习、习题评讲的机会,坚持示范画图,让学生在烦琐的文字转化为数学图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要对每册教材中能用画图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有思考、有想法、有对策,同时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的脉络有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0页“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时,在学生发现题目(如图1)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题目的意思画下来。
  有的学生用1个“ ”表示1个人,有的学生用1个“[○]”表示1个人,有的学生用1条“/”表示1个人。在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画图的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先是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得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条信息是多余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画图方法,感受到用圆圈、竖线画示意图比画实物图更简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画图基础上充分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还能感受到用示意图表示的简洁性,更能在画示意图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看图说“画”——提高识图能力是前提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具备画图的意识,还应具备识图的能力。作为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种“有形”的文字——图示,学生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将它转化为数学语言。将图形表征转换为语言表征,一方面有利于“输入”——能将形象的图形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输出”——对学生将文字表征转换为规范的图形表征有着引领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画图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供机会让学生识图:或是通过教材上规范的图示,或是通过教师示范画的图示,或是借助学生所画的图示。因此,如果说“会画”是目的,“识图”就是前提。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54页“倍的认识”习题第5小题:
  该题绝对不能当成看图填空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中,蜗牛的数量是具体明了的,甲壳虫的数量需要计算,而甲壳虫与蜗牛的数量关系是这题的关键。通过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条线段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明确“甲壳虫的数量是蜗牛的3倍”这条信息是怎样得到的。这样,学生的识图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简洁美。
  三、心中有“画”——运用画图策略是目的
  利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除了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示意图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蕴含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能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方法来解决问题。
  1.借用示意图,“画”在不明题意之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是存在差异的。大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困难或模糊不清时,对问题的解决就会考虑不全面,尤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画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厘清解题的思路。
  要求“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关键是要理解“至少”的意思。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两种情况。
  (1)长边靠墙: [6米][3米]
其他文献
[摘 要]切割填补法、容斥原理法、等积转化法、旋转移动法、重新构图法等是将一般图形转化为特殊图形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值得教师重视。  [关键词]几何图形;转化;一般;特殊;构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65-02  求稍复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小学“图形与几何”
[摘 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拿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12-02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
[摘 要]“等式与方程”一课中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开始认识方程。首先联系旧知和天平图,引导学生认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其次通过列方程,厘清等量关系;最后要知道不同的等量关系对应不同的方程,因而方程具有多样性,需要合理选择。  [关键词]等式与方程;等量关系;方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对自然数、分数、小数采用整体性认识和结构化教学策略,可避免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在整体的数学样貌下,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知识的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化,让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体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不仅增长了生活经验,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提升。  [关键词]数感;体验;时间观念;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7-03  【教学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开始的,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太快,学生学得就会很困难。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易学易懂,而这个过渡和衔接的过程主要靠淡化直观图形的存在感来实现。  [关键词]马赛克;苹果;抽象;模型;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
[摘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本质;探究过程;角的度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反映高校的教学状况和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长期积累的教育数据对于评判高校的办学实力、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等先进数据的挖掘手段,提出一种新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面对大量的教育数据,有效地提取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并从中整理出教学数据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实践证明:该机制可以用于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业进
[摘 要]数学课堂是讲究思维、追求高效的课堂,当前不少课堂追求表面的鲜亮,内容却不深刻。真正好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在“引”“点”“练”“变”上下功夫的,从而摆脱花架子,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点拨;练习;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76-02  一堂数学课的效果如何
[摘 要]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以“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为例,借助动态的直观图,可化复杂、抽象为简明、形象,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假设法,对学生认知的建构、方法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假设法;动态;直观图;鸡兔同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