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探索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ks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马勒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中的第一首《此刻太阳终将升起》,观察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解决笔者初听这首作品时产生的诸多不解和困惑。这首标志着马勒成熟时期风格的声乐作品,集中体现了马勒独特的音乐语言、声乐体裁和交响曲的相互融合,并以此来达到咏唱人生和死亡深刻内涵的境界。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20世纪重要的音乐家,有学者将其音乐成就即推动音乐史发展进程的贡献与贝多芬相比肩;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东、西方都掀起了一股马勒复兴热潮,有学者认为其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勒及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内涵被当代人们所广泛接受和需要,由此形成了类似于19世纪巴赫复兴运动的马勒音乐研究和演出热潮。本文所分析的是马勒在他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和指挥的十年间,即他指挥生涯的高峰时期(1897—1907),所创作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Kindertotenlieder,1901—1904)中的第一首《此刻太阳终将升起》,这首作品体现了马勒的思想、矛盾、独特的音乐语言等,尤其能体现出国内外一直以来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即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

一、理解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


  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涵盖了他的生活遭遇、人生思考、音乐美学思想等等,听者在欣赏马勒的音乐时,或许会对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和矛盾有所不解,至少笔者自身在最初欣赏《亡儿之歌》时,产生了种种疑问,例如,《亡儿之歌》完成于1904年,而马勒在1902年时才与妻子阿尔玛结婚,并且在遭到妻子的反对和不解后,继续坚持创作,那么他在创作时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提到:“马勒的交响曲是歌曲化的交响曲,而他的歌曲则是交响化的歌曲……纯器乐的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与声乐套曲《亡儿之歌》有联系,着意表现人同社会、人同现实的关系,悲切地倾诉了人世间的苦难遭遇。”所以在分析和理解《亡儿之歌》时,这几首交響曲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在生前就已经以指挥闻名的音乐家马勒,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遭遇,怎样的内心世界,来引导他创作这些带有独特气质的作品。在研读相关文献之后,对于上述问题笔者找到了一些答案,将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展开叙述。在此,依旧继续探讨马勒的死亡内涵。
  许多关于马勒生平的描述中,关于马勒的犹太人身份和旁听维也纳大学的音乐史和哲学课程的内容,几乎所有学者都会提及并加以强调,这同样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些看似没什么特别的描述,实则与音乐作品、与音乐中传达出的死亡内涵相关联;马勒生前对于自己犹太人身份和因为这个身份而受到种种不公,在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的悲伤:“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的人。在奥地利作为一个波西米亚人,在日耳曼作为一个奥地利人,而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到处我都是一个陌生人,永远不受欢迎。”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时代和世界上对犹太人不友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着马勒的性格和思想。此外,在校期间学习历史和哲学,也使得马勒的作品常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他把所有体验和感受都一一写入他的音乐中,用音乐汇成一幅人生百态图。甚至,在音乐世界中,马勒也不得不在指挥与作曲的双重身份中挣扎和纠结,他曾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作曲。”
  纵使遭遇坎坷的生活磨难,马勒却依旧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引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当大地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遭难时,我又怎能感到幸福?”在本文分析的这首《此刻太阳终将升起》的标题和音乐中,也能感受到讴歌人类之爱,给予痛苦的人以希望和力量的精神安慰。这不由得让笔者联想到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和作家余华的著作《活着》,同样是用艺术作品来思考和探求人生的答案,这是马勒音乐内涵的精华之处。

二、《亡儿之歌》的创作背景


  马勒创作《亡儿之歌》的初衷是什么?笔者最初和阿尔玛一样对马勒创作《亡儿之歌》有着同样的不解,但也认为马勒在创作时,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因(但后人已无从得知),随后笔者似乎在文献中找到了一个较为合适的解答。马勒共有14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二,因家境贫寒,许多兄妹先后夭折,其中,就包括了他最亲密的弟弟恩斯特·马勒(Ernst Mahler,1861—1875)。马勒是根据诗人费力德里希·吕克特(Friedrich Rückert,1788—1866)的《亡儿之歌》创作的同名声乐套曲,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吕克特小儿子的名字和马勒曾经最为亲密的弟弟的名字是一样的——都叫恩斯特”。而创作这首作品之时,马勒的生活处在他人生中较为平静美好的时期,虽然诗歌《亡儿之歌》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死亡主题,但是在音乐中似乎能看到马勒的一个转变,即马勒将自己对死亡的精神诉求过渡到一种更为妥协、缓和的接纳方式。笔者认为这样的转变,是持续向好的生活使得马勒的心境和对于死亡和人生的思考有了转变,并且马勒一直以来对挣扎在苦难深渊中的人们有着深表同情的人道主义思想,也促使他在沉重的死亡、悲伤主题下,给予人光明和希望。



  上文中提及马勒集中创作的两种体裁,即交响曲和歌曲,联系紧密。《亡儿之歌》与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第五交响曲》以葬礼进行曲为开头、《第六交响曲》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用两个配器风格奇特的“夜曲”乐章,述说了与《亡儿之歌》类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难以描述的人类内心和情感世界。有学者认为《亡儿之歌》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亡儿之歌》与这几首交响曲联系紧密的原因,还有马勒将《亡儿之歌》的主题材料和旋律运用到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中。
其他文献
文化语境严格意义上说是存在于审美语境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通常指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元素。但随着不断扩大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文化语境成为一种研究观念和手段被诸多学科的研究者应用。音乐创作与教学的研究也是文化语境应用的范畴。钢琴编曲在我国的钢琴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广东民间音乐,被改编成各种乐曲的数量最多,而且在音乐教学中改编曲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介绍音乐钢琴改编
期刊
晚唐至五代時期,成都地区音乐文化是怎样的景象?偏于政治中心的音乐种类如何?成都永陵博物馆出土的王建墓乐伎石刻给出了实证资料。唐后的前蜀时期,王建墓石刻的历史遗迹,能让人感受到宫廷音乐的蓬勃发展盛况:有乐器、乐舞,乐器种类增多,舞姿婀娜曼妙,且有龟兹乐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1]。前蜀皇帝王建所葬之永陵,雕于永陵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
期刊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曲折且形式多样,从其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研究所与系科开始,到1925年在哈尔滨建立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1927年在上海建立的国立音乐院,这其中,既有官办亦有民办的体制,也有专业院校亦有大学校中的系科的形式,而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作为基础性的办学形式,一直是缺乏音乐师资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支柱型形式,即使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已经过了六十余年的探索后,它仍然不可或缺。但这一时期的
期刊
唐代的琵琶艺术繁兴,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上自宫廷,下至民众,它都是颇受喜爱的时兴乐器之一。在唐代的早、盛、中、晚等不同历史时期,琵琶在乐舞、唐诗吟唱中都有其艺术表现的身影,它是活跃于当时艺术实践的流行乐器之一,这与当时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关于唐代诗词与琵琶音乐的研究,已有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庄永平《唐乐琵琶古谱考辨与校译》、左汉林的《唐代乐府制度与诗歌研究》、刘
期刊
近年来,视唱练耳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音乐教育领域内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增强,在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中,在各层次的音乐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普及。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中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正确的读谱能力、音高音准感、节奏节拍感、一定的表达与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视唱练习得以接触不同风格的乐曲。一、总体概况  (一)作者介绍  《視唱练
期刊
受交感美学观影响,德彪西的作品感官交互性强,常伴以超越听觉的画面感。德彪西的音乐中所呈现出情景性以及其生成过程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其钢琴作品《泛舟》作为个例分析,试图探寻德彪西如何在魏尔伦的美学观念影响下,借由音乐语言作为媒介完成音乐中的情景建构,从而达到“超感官”的审美效果。一、《泛舟》之创作缘起  《泛舟》創作于1889年,基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1869年出版的诗歌集《佳节集》中
期刊
在正式入南音馆阁以前,苏统谋就很喜欢南音,不惜被奶奶打骂,利用家中可用的器物自己模仿制作南音乐器,模仿南音人吹奏、弹奏。在家里,父亲虽然也时不时教他哼唱几句,但都不是正规学习。  由于经常出入弦管间,聪明伶俐又勤快,御宾南音社的弦友都很喜欢小苏统谋,常使唤他去帮大人买烟买酒。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社里先生们跟他的父亲苏宗嘉提议,让苏统谋正式拜师进馆学南音。  以前正式拜师需要举行拜师仪式,由馆里挑一个
期刊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各种体裁类型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本文将主要围绕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一首展开分析,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中的音乐风格及和声当中的写作手法。一、音乐分析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重要而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他的艺术歌曲一直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也是
期刊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绪受到带动,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当前,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不断地加强美育和德育的渗透。这样可以将音乐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落实到位。一、音乐教
期刊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体系当中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与当今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以及社会演出群体正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影像来记录音乐、仪式、传统节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这种生动的记录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个民族、一段音乐、一种仪式和一种生活。  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音乐研究设想来源于对影视作品制作的热爱和仪式音乐研究的基础。由于博士论文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