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本科段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互联网金融认知、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和趋势研判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正逐步理解和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捷、高效金融服务及公正、透明的金融信息,并预示着互联网金融即将对中国金融现代化、信息化、普惠化和国际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最后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认知;分析;建议
随着“支付宝”、“余额宝”和“P2P”影响力的持续渗透,中国互联网金融正以中国特色的“个性”成为目前经济社会的关注点,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国股票市场的路演及上市“神话”,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概念推向了风口浪尖;与之同时,美国苹果公司最新产品iphone 6 搭载的Apple Pay是否会对全球移动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产生颠覆性的革命、进而逐步蚕食银行信用卡的领地,传统金融巨头都在屏息关注[1]。对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何去何从,多数金融和经济领域专家以美国界定的互联网金融内涵和外延为既定思维,以欧美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企业兴衰为参照,从理论角度研判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趋势,总体上并不看好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将来,或是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充其量只是传统金融的补充[2]。然而,正如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几十年快速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一样,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支付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加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在人口基数和创业风投的推波助澜下,必将加速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导向、资本账户对外开放、资产债权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中国城乡居民、广大投资者、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具有时代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及财富增长机会,有效化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3〕;无论今后中国金融综合改革如何深化,还是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出现颠覆性创新和革命性变革,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们(90后)肯定是长期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本次调查集中在2014年8月份进行,以“问卷星”专业在线(www.sojump.com)为问卷调查平台;通过协助互答和推荐服务等方式对10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0题有关互联网金融认知、行为和主观判断的问卷调查题。通过采取网络形式的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认知现状和金融行为,从中窥探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远景未来。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层面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现状的认识和趋势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尝试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定义,提出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合理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调研方法和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设计了《当代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认知分析调查问卷表》,调查者通过问卷链接、微信邀请、互填问卷、样本服务和申请推荐5种方式在网络上随机确定1066名大学生进行答卷调查,回收的1066份调查表均有效。在受调查者的性别分布上,女生占58%,男生占42%。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23%;大二占32%;大三占23%;大四占22%。在院校分布上(有效填写人数991人),就读“211”和“985”重点高校的占35%;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占60%;专科院校占5%。专业分布上,受调查大学生所学专业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互联网金融定义的认知
51%的受调查大学生(后相同表述省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虚拟空间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金融形式”;2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传统金融业态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金融模式;1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是传统金融的一个补充,不可能取代传统金融”;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是智慧金融,是‘傻子’都能受惠的金融”;4%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和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
(二)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性的认知
36%的认为:“现有技术可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其中信息技术、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都可以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级别”;33%的认为:“基本安全,但安全性要低于传统的金融和柜台操作”;27%的认为:“目前不安全,漏洞很多,未来安不安全不清楚”;3%的认为:“根本不安全,还是传统金融安全”;1%的认为:“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互联网金融不可能安全”。
(三)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
44%的认为“支付宝”是互联网金融产品;29%的认为“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产品;12%的认为“中信银行网贷和平安网贷”是互联网金融产品;11%的认为“P2P(peer to peer)贷款”是互联网金融产品;4%的认为“阿里小贷”是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对互联网金融功能的认知
8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改善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支付体系,更便捷地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使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效率大幅提升”;4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对改善金融之'提供价格信息'功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使价格信息更丰富、更及时、更准确”;45%的认为:“互联网金融让金融生态更加民主化,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一般老百姓都能方便地参与到金融中去”;42%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之'财富管理'功能拓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38%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五)对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实体商业银行存在劣势的认知
71%的认为:“产品鱼龙混杂,不知道哪些是靠得住的金融产品”;61%的认为:“信息披露不充分,经营风险高”;41%的认为:“融资渠道少,经营风险高”;24%的认为:“资产负债规模较小”;5%的认为:“没有劣势,互联网金融必将取代实体商业银行”。 (六)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可以为传统实体银行发展提供借鉴价值的认知
80%的认为:“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电商交易数据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小微金融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定价”;48%的认为:“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46%的认为:“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企业的经验,发展节省成本的的撮合业务”;46%的认为:“面向消费者,为惠普金融创造条件,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4%的认为:“不需借鉴,互联网金融和实体银行服务不同的人群,互不兼容”。
(七)对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行为的情况
74%的认为:“购物基本在淘宝等网络商店上,全部用支付宝支付”;55%的认为:“学费及各种生活费用通过网上银行进行”;46%的认为:“闲置和备用的金额放在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上,享受每天的利息”;30%的认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压岁钱和奖学金等计划使用,尽量不浪费”;7%的认为:“基本不使用互联网金融,全部在银行及自动柜员机上存取款”。
(八)对中国人民银行限定“支付宝”转账额度规定的认知
35%的认为:“选择性执法,利用协议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等概念针对“宝宝”们,忽视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凸显监管者的功利目的”;21%的认为:“适度监管,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利益”;19%的认为:“霸王条款,在未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强行利用监管职能来抑制金融创新”;13%的认为:“程序不公正,事前监管能力差,利用时间差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格局”;12%的认为:“监管者越位,是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限制”。
(九)对“余额宝”最终走向的认知
35%的认为:“余额宝在中国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现行的利率管制,但不会步Paypal的后尘,作为全球第四大货币资金,余额宝等产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进步和国际接轨”;27%的认为:“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终将回到利率市场化的规律上来”;22%的认为:“余额宝是根植于中国网络经济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以方便和普惠消费者为宗旨,在产品功能提升和产品应用上有长远的发展空间”;9%的认为:“中国实施零利率或负利率的基础不存在,宝宝们仍有活力”;7%的认为:“余额宝起源与Paypal相似,实现阶段性功效后,最终将被清盘”。
(十)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原则的认知
64%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应实施公平竞争、有序竞争、服从监管、强化自律”;59%的认为:“互联网金融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稳定”;58%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应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权益”;52%的认为:“互联网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降低融资成本”;19%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发展成各种类型的影子银行,放大杠杆作用,实现快速扩张”。
三、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逐步深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真正热潮是从2013年6月份随着“余额宝”出现而兴起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各种媒体逐步接受和丰富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在10个问卷调查的题目中,大学生正面认知的比例均在50%以上,部分达到80%,说明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日常消费行为加深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正确认识。至于更深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安全、劣势、积极意义和发展原则等专业方面来看,大学生的认知还是初步的、表象的;同时也表明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和认识还待强化,其中也包括对互联网实质和现代金融等知识的普及。
(二)当代大学生已在普遍使用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支付宝和余额宝在大学生中的客户黏性日益强化,甚至出现“垄断”的苗头。从调查题第3题和第7题的认知分析来看,7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支付宝”和“余额宝”,对最具互联网金融属性的P2P贷款,认知的大学生仅为11%。在日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上,仅有7%的大学生基本不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全部在银行柜台和自动柜员机上完成金融行为;其他93%的大学生不同程度黏附在“支付宝”、“余额宝”和其他网上银行三个方面,有46%~74%的学生的刚性支出(学费、生活费除外)及备用金均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进行。作为深耕互联网金融的阿里巴巴,通过电商购物、第三方支付、理财和小额信贷等创新,初步形成了阿里系的金融生态链,从产业布局和产品创新速度方面明显领先其它传统金融巨头及互联网企业等,其旗下“支付宝”和“余额宝”两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说“家喻户晓”,甚至或多或少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方式。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充满信心。从第4题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理解和第9题关于“余额宝”前途认知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充满信心。由于宏观经济稳定性制约、金融抗风性能力建设滞后、渐进式改革倒逼、体制利益阻碍和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的共同影响,我国的金融改革已显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经济大国向金融强国奋斗的进程中,互联网金融以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和驾驭大数据的核心竞争力,将有力推动我国金融现代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阿里巴巴用了15年时间成就了美国股市IPO的王者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其中巨大潜在的“金融”价值将激发当代大学生创业梦想。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前途命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目前每年大学招生近700万人,按照90后大学生4年本科段教育时间和3倍影响力(独生子女家庭,每名在校大学生的金融行为至少可影响家庭父母2人)核算;假以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及创新产品通过在校大学生可以影响至少2亿中高端人群的金融行为及消费行为,这一人群的数量接近全美人口总数(3.14亿)的64%;若有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持续深度左右在校大学生的金融行为和消费习惯,其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将难以想象,也不排除可能出现万亿级别市值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巨头、甚至出现颠覆传统金融数百年来形成的版图格局和金融服务的本质的现象。 (五)安全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从第2题的认知分析来看,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性表示担忧和认为不安全的共占64%,这也与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新生事物、其产品良莠不齐,P2P贷款(P2P网贷公司经营者)频频倒闭跑路等现状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该看到,全社会建立基于身份识别的信用系统建设、理财产品的规范、互联网金融合理制度安排都是紧迫和必须的任务。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本质是一致的,可一并从芯片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利用和云计算拓展等多个层面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级别,实现在互联网金融安全博弈上的绝对优势;在美国退出“QE”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有有望部分担负中国消除美国加息、美元回流和经济紧缩衰退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合理有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定义的核心聚焦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金融行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谢平于2012年6月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首次提出的。两年来,多数业内专家是以互联网金融发源地(美国)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忽略了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造性及多样性。按主流的判定,作为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宝”和作为理财产品的“余额宝”均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最符合互联网金融血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P2P网贷”,但在国内确实影响有限、前景难料。为切身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明确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十分重要,一方面对于全社会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保障群众利益。
以笔者理解,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特指)作如下定义:“中国互联网金融是指以现代互联网和信息等技术为支撑,以创新、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根本,以资金融通的行为总和为原则,持续推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而创造出的新金融生态系统,包括金融新理念、新产品、新流程、新模式和新领域等。在这个定义的包容下和扩展下,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效率的行为和各类创新,也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同时,在互联互通互享的层面,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突破传统金融在时间、空间和信息上的距离,使以资本为主要载体的资源配置更加便捷、高效、透明和公正”。因此,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软硬件信息企业和其它所有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个人均可以跨越互联网金融的“零门槛”,为现代资本的低成本自由流动、透明使用和合理监管奠定基础。
(二)应从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和人民币国际化两个基本面来保障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实现中国金融的“雁行”队列。中国目前的经济大国同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必须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态势和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构造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要求既是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性的、便捷的,又是开放的、国际性的、高技术化的。去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已让从垄断和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成长的、效率低下的传统商业银行惊出一身冷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递进,谁大谁小,只是某个时段的相对数;银联、支付宝和苹果手机在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或合作难以避免,鹿死谁手,看谁更好、更快。比尔.盖茨认为传统商业银行将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迟早要灭亡的论断也许偏激;马云用“支付宝”、“余额宝”和“阿里金融”为传统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逐步被更多人所认可。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提醒同行,互联网金融即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等,银行业单纯靠传统的利差赚取利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传统银行必须转型。值得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融合、创新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演进,并在风险文化、金融人才、客户积累、品牌美誉度等方面潜行提高,从而保障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全球“第一方阵”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改革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和最重大的改革。从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经济竞争力等硬指标上看,中国有条件、有基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着力构建以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为动力的“雁行”队列势在必行、也是难得的机遇。中国传统金融要担当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引擎”,在理念、人才、技术和管理上均处于劣势,唯一互联网金融是处于前列的优势。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要素来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需求是引导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盘”或“雁头”;雁阵左翼是吸收了互联网金融营养成分的国内传统金融巨头(加快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实力雄厚、略显保守,根基牢固;雁阵右翼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软硬件信息企业、中国制造业和中国服务业等,数量庞大、成分复杂,全部跨入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系统,可以互相帮衬、形成倍增合力。
(三)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丰富大众理财和创业的渠道,降低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中国金融体系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准入垄断、价格管制、市场封闭和应变迟缓;其结果是造成了中国金融现代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金融改革受掣肘因素多。在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可兑换三个金融改革核心方面,现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仍期待国家“利差”的富营养化,事实上不可持续、也阻碍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目前处在“第一方阵”的优势,摆脱体制、机制和计划经济思维等约束;以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突破口,采取混合所有制或其他所有制方式加快组建一批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中要包括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支撑等核心竞争力因素,克服“利差”诱惑,管控好风险;只有发挥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才能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并反向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分头抢占全球金融创新不同层面的制高点,保障国家安全。 从目前的势头来看,互联网金融在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三方面蕴藏颠覆性创新的能量;央行之所以对“余额宝”和“二维码”支付设定限制条件,个人认为主要是基于国内金融系统安全的顾虑和对“子子孙孙”应变留下时间窗口,但这只是互联网金融同传统金融平等竞争的预演,随着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端在商业银行不合理利润根基上的攻城略地,会出现什么样的竞争结果难以想象;当然、商业银行也有条件和能力主动出击,发挥优势。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金融方面,基础资产中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和地权等基础资产均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加快发展,降低成本,达到去中介化的效果;尤其是在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深化改革的关口,互联网金融基于征信系统和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创新出“百万亿人民币当量”的“普惠金融资产”,实现全球金融最大的“蓄水池”(周小川语),抵御“美元”翻腾的冲击,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通过创新,中国互联网金融既可以在传统金融的内部破茧重生,也可以总结人类金融智慧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模式及产品,为全民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全方位推动城市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Apple Pay将引发新支付革命〔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2582014-09-19.
[2]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10-13
[3] 朱宁.从行为经济看金融改革挑战〔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158?page=12014-09-12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6] 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 吴成丕.金融革命:财富管理的互联网竞争〔M〕.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8]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M〕.中信出版社,2014
[9] 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M〕.东方出版社,2014.
[10] 樊志感,黄旭.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二十一世纪的恐龙〔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认知;分析;建议
随着“支付宝”、“余额宝”和“P2P”影响力的持续渗透,中国互联网金融正以中国特色的“个性”成为目前经济社会的关注点,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国股票市场的路演及上市“神话”,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概念推向了风口浪尖;与之同时,美国苹果公司最新产品iphone 6 搭载的Apple Pay是否会对全球移动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产生颠覆性的革命、进而逐步蚕食银行信用卡的领地,传统金融巨头都在屏息关注[1]。对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何去何从,多数金融和经济领域专家以美国界定的互联网金融内涵和外延为既定思维,以欧美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企业兴衰为参照,从理论角度研判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趋势,总体上并不看好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将来,或是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充其量只是传统金融的补充[2]。然而,正如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几十年快速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一样,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支付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加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在人口基数和创业风投的推波助澜下,必将加速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导向、资本账户对外开放、资产债权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中国城乡居民、广大投资者、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具有时代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及财富增长机会,有效化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3〕;无论今后中国金融综合改革如何深化,还是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出现颠覆性创新和革命性变革,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们(90后)肯定是长期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本次调查集中在2014年8月份进行,以“问卷星”专业在线(www.sojump.com)为问卷调查平台;通过协助互答和推荐服务等方式对10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0题有关互联网金融认知、行为和主观判断的问卷调查题。通过采取网络形式的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认知现状和金融行为,从中窥探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远景未来。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层面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现状的认识和趋势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尝试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定义,提出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合理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调研方法和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设计了《当代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认知分析调查问卷表》,调查者通过问卷链接、微信邀请、互填问卷、样本服务和申请推荐5种方式在网络上随机确定1066名大学生进行答卷调查,回收的1066份调查表均有效。在受调查者的性别分布上,女生占58%,男生占42%。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23%;大二占32%;大三占23%;大四占22%。在院校分布上(有效填写人数991人),就读“211”和“985”重点高校的占35%;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占60%;专科院校占5%。专业分布上,受调查大学生所学专业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互联网金融定义的认知
51%的受调查大学生(后相同表述省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虚拟空间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金融形式”;2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传统金融业态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金融模式;1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是传统金融的一个补充,不可能取代传统金融”;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是智慧金融,是‘傻子’都能受惠的金融”;4%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和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
(二)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性的认知
36%的认为:“现有技术可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其中信息技术、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都可以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级别”;33%的认为:“基本安全,但安全性要低于传统的金融和柜台操作”;27%的认为:“目前不安全,漏洞很多,未来安不安全不清楚”;3%的认为:“根本不安全,还是传统金融安全”;1%的认为:“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互联网金融不可能安全”。
(三)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
44%的认为“支付宝”是互联网金融产品;29%的认为“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产品;12%的认为“中信银行网贷和平安网贷”是互联网金融产品;11%的认为“P2P(peer to peer)贷款”是互联网金融产品;4%的认为“阿里小贷”是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对互联网金融功能的认知
8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改善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支付体系,更便捷地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使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效率大幅提升”;46%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对改善金融之'提供价格信息'功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使价格信息更丰富、更及时、更准确”;45%的认为:“互联网金融让金融生态更加民主化,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一般老百姓都能方便地参与到金融中去”;42%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之'财富管理'功能拓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38%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五)对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实体商业银行存在劣势的认知
71%的认为:“产品鱼龙混杂,不知道哪些是靠得住的金融产品”;61%的认为:“信息披露不充分,经营风险高”;41%的认为:“融资渠道少,经营风险高”;24%的认为:“资产负债规模较小”;5%的认为:“没有劣势,互联网金融必将取代实体商业银行”。 (六)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可以为传统实体银行发展提供借鉴价值的认知
80%的认为:“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电商交易数据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小微金融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定价”;48%的认为:“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46%的认为:“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企业的经验,发展节省成本的的撮合业务”;46%的认为:“面向消费者,为惠普金融创造条件,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4%的认为:“不需借鉴,互联网金融和实体银行服务不同的人群,互不兼容”。
(七)对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行为的情况
74%的认为:“购物基本在淘宝等网络商店上,全部用支付宝支付”;55%的认为:“学费及各种生活费用通过网上银行进行”;46%的认为:“闲置和备用的金额放在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上,享受每天的利息”;30%的认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压岁钱和奖学金等计划使用,尽量不浪费”;7%的认为:“基本不使用互联网金融,全部在银行及自动柜员机上存取款”。
(八)对中国人民银行限定“支付宝”转账额度规定的认知
35%的认为:“选择性执法,利用协议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等概念针对“宝宝”们,忽视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凸显监管者的功利目的”;21%的认为:“适度监管,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利益”;19%的认为:“霸王条款,在未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强行利用监管职能来抑制金融创新”;13%的认为:“程序不公正,事前监管能力差,利用时间差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格局”;12%的认为:“监管者越位,是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限制”。
(九)对“余额宝”最终走向的认知
35%的认为:“余额宝在中国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现行的利率管制,但不会步Paypal的后尘,作为全球第四大货币资金,余额宝等产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进步和国际接轨”;27%的认为:“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终将回到利率市场化的规律上来”;22%的认为:“余额宝是根植于中国网络经济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以方便和普惠消费者为宗旨,在产品功能提升和产品应用上有长远的发展空间”;9%的认为:“中国实施零利率或负利率的基础不存在,宝宝们仍有活力”;7%的认为:“余额宝起源与Paypal相似,实现阶段性功效后,最终将被清盘”。
(十)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原则的认知
64%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应实施公平竞争、有序竞争、服从监管、强化自律”;59%的认为:“互联网金融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稳定”;58%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应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权益”;52%的认为:“互联网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降低融资成本”;19%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可发展成各种类型的影子银行,放大杠杆作用,实现快速扩张”。
三、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逐步深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真正热潮是从2013年6月份随着“余额宝”出现而兴起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各种媒体逐步接受和丰富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在10个问卷调查的题目中,大学生正面认知的比例均在50%以上,部分达到80%,说明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日常消费行为加深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正确认识。至于更深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安全、劣势、积极意义和发展原则等专业方面来看,大学生的认知还是初步的、表象的;同时也表明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和认识还待强化,其中也包括对互联网实质和现代金融等知识的普及。
(二)当代大学生已在普遍使用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支付宝和余额宝在大学生中的客户黏性日益强化,甚至出现“垄断”的苗头。从调查题第3题和第7题的认知分析来看,73%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支付宝”和“余额宝”,对最具互联网金融属性的P2P贷款,认知的大学生仅为11%。在日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上,仅有7%的大学生基本不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全部在银行柜台和自动柜员机上完成金融行为;其他93%的大学生不同程度黏附在“支付宝”、“余额宝”和其他网上银行三个方面,有46%~74%的学生的刚性支出(学费、生活费除外)及备用金均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进行。作为深耕互联网金融的阿里巴巴,通过电商购物、第三方支付、理财和小额信贷等创新,初步形成了阿里系的金融生态链,从产业布局和产品创新速度方面明显领先其它传统金融巨头及互联网企业等,其旗下“支付宝”和“余额宝”两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说“家喻户晓”,甚至或多或少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方式。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充满信心。从第4题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理解和第9题关于“余额宝”前途认知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充满信心。由于宏观经济稳定性制约、金融抗风性能力建设滞后、渐进式改革倒逼、体制利益阻碍和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的共同影响,我国的金融改革已显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经济大国向金融强国奋斗的进程中,互联网金融以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和驾驭大数据的核心竞争力,将有力推动我国金融现代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阿里巴巴用了15年时间成就了美国股市IPO的王者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其中巨大潜在的“金融”价值将激发当代大学生创业梦想。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前途命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目前每年大学招生近700万人,按照90后大学生4年本科段教育时间和3倍影响力(独生子女家庭,每名在校大学生的金融行为至少可影响家庭父母2人)核算;假以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及创新产品通过在校大学生可以影响至少2亿中高端人群的金融行为及消费行为,这一人群的数量接近全美人口总数(3.14亿)的64%;若有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持续深度左右在校大学生的金融行为和消费习惯,其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将难以想象,也不排除可能出现万亿级别市值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巨头、甚至出现颠覆传统金融数百年来形成的版图格局和金融服务的本质的现象。 (五)安全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从第2题的认知分析来看,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性表示担忧和认为不安全的共占64%,这也与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新生事物、其产品良莠不齐,P2P贷款(P2P网贷公司经营者)频频倒闭跑路等现状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该看到,全社会建立基于身份识别的信用系统建设、理财产品的规范、互联网金融合理制度安排都是紧迫和必须的任务。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本质是一致的,可一并从芯片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利用和云计算拓展等多个层面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级别,实现在互联网金融安全博弈上的绝对优势;在美国退出“QE”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有有望部分担负中国消除美国加息、美元回流和经济紧缩衰退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合理有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定义的核心聚焦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金融行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谢平于2012年6月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首次提出的。两年来,多数业内专家是以互联网金融发源地(美国)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忽略了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造性及多样性。按主流的判定,作为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宝”和作为理财产品的“余额宝”均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最符合互联网金融血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P2P网贷”,但在国内确实影响有限、前景难料。为切身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明确界定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十分重要,一方面对于全社会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保障群众利益。
以笔者理解,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特指)作如下定义:“中国互联网金融是指以现代互联网和信息等技术为支撑,以创新、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根本,以资金融通的行为总和为原则,持续推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而创造出的新金融生态系统,包括金融新理念、新产品、新流程、新模式和新领域等。在这个定义的包容下和扩展下,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效率的行为和各类创新,也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同时,在互联互通互享的层面,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突破传统金融在时间、空间和信息上的距离,使以资本为主要载体的资源配置更加便捷、高效、透明和公正”。因此,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软硬件信息企业和其它所有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个人均可以跨越互联网金融的“零门槛”,为现代资本的低成本自由流动、透明使用和合理监管奠定基础。
(二)应从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和人民币国际化两个基本面来保障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实现中国金融的“雁行”队列。中国目前的经济大国同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必须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态势和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构造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要求既是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性的、便捷的,又是开放的、国际性的、高技术化的。去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已让从垄断和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成长的、效率低下的传统商业银行惊出一身冷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递进,谁大谁小,只是某个时段的相对数;银联、支付宝和苹果手机在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或合作难以避免,鹿死谁手,看谁更好、更快。比尔.盖茨认为传统商业银行将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迟早要灭亡的论断也许偏激;马云用“支付宝”、“余额宝”和“阿里金融”为传统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逐步被更多人所认可。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提醒同行,互联网金融即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等,银行业单纯靠传统的利差赚取利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传统银行必须转型。值得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融合、创新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演进,并在风险文化、金融人才、客户积累、品牌美誉度等方面潜行提高,从而保障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全球“第一方阵”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改革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和最重大的改革。从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经济竞争力等硬指标上看,中国有条件、有基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着力构建以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为动力的“雁行”队列势在必行、也是难得的机遇。中国传统金融要担当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引擎”,在理念、人才、技术和管理上均处于劣势,唯一互联网金融是处于前列的优势。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要素来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需求是引导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盘”或“雁头”;雁阵左翼是吸收了互联网金融营养成分的国内传统金融巨头(加快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实力雄厚、略显保守,根基牢固;雁阵右翼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软硬件信息企业、中国制造业和中国服务业等,数量庞大、成分复杂,全部跨入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系统,可以互相帮衬、形成倍增合力。
(三)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丰富大众理财和创业的渠道,降低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中国金融体系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准入垄断、价格管制、市场封闭和应变迟缓;其结果是造成了中国金融现代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金融改革受掣肘因素多。在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可兑换三个金融改革核心方面,现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仍期待国家“利差”的富营养化,事实上不可持续、也阻碍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目前处在“第一方阵”的优势,摆脱体制、机制和计划经济思维等约束;以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突破口,采取混合所有制或其他所有制方式加快组建一批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中要包括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支撑等核心竞争力因素,克服“利差”诱惑,管控好风险;只有发挥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才能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并反向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分头抢占全球金融创新不同层面的制高点,保障国家安全。 从目前的势头来看,互联网金融在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三方面蕴藏颠覆性创新的能量;央行之所以对“余额宝”和“二维码”支付设定限制条件,个人认为主要是基于国内金融系统安全的顾虑和对“子子孙孙”应变留下时间窗口,但这只是互联网金融同传统金融平等竞争的预演,随着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端在商业银行不合理利润根基上的攻城略地,会出现什么样的竞争结果难以想象;当然、商业银行也有条件和能力主动出击,发挥优势。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金融方面,基础资产中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和地权等基础资产均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加快发展,降低成本,达到去中介化的效果;尤其是在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深化改革的关口,互联网金融基于征信系统和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创新出“百万亿人民币当量”的“普惠金融资产”,实现全球金融最大的“蓄水池”(周小川语),抵御“美元”翻腾的冲击,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通过创新,中国互联网金融既可以在传统金融的内部破茧重生,也可以总结人类金融智慧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模式及产品,为全民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全方位推动城市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Apple Pay将引发新支付革命〔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2582014-09-19.
[2]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10-13
[3] 朱宁.从行为经济看金融改革挑战〔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158?page=12014-09-12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6] 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 吴成丕.金融革命:财富管理的互联网竞争〔M〕.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8]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M〕.中信出版社,2014
[9] 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M〕.东方出版社,2014.
[10] 樊志感,黄旭.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二十一世纪的恐龙〔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