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读书,并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变革中的一件大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和语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阅读有多重要?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样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学生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后进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阅读优秀的书籍。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育心理学认为,习惯是指一个人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连接,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在课堂上充分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乐于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将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阅读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既生动又符合学生认知和阅读能力的绘本。绘本用图画与文字叙述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的结合,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阅读绘本,能从“看图片—读文字—补空白”的过程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产生阅读的兴趣。
2. 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学生
对小学生而言,有趣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奖励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喜悦,从而形成阅读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区、工厂,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或者亲自体验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亲自参与敬老爱幼的活动,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学生通过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并阅读相关课外读物,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写得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恰当的评价,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3. 注重阅读过程中的“陪伴”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教师或家长的以身示范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有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报纸,孩子与父亲相处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父亲都是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父亲的行为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逐渐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体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阅读。这告诉我们,家长和教师的“以身示范”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只有为学生做好表率,学生才能逐渐树立自觉阅读的习惯,才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课外读物
1.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
学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为学生购置课外书籍,整理并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
(2)设立班级图书角
教师和学生拿出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书充实班级图书角,选出班级中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可以借阅图书。
(3)得到家长的支持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
2. 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1)选择与教学内容衔接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延伸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的读物。如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完了《金色的鱼钩》,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小说等。
(2)提供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读物
首先,第一阶段推荐图文结合、内容简短的绘本和儿童诗。在此阶段,教师可推荐《逃家小兔》《跑跑镇》《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鸭子骑车记》等生动形象的绘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第二阶段推荐朗朗上口并具有可读性的读物。在这个时期,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为文章配图,制作自己的一本书,这些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最后,第三阶段推荐一些科幻或有哲理的人物传记。这一阶段儿童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阅读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三、保证充裕的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是时间主要在课堂以外的阅读,但将所有的阅读任务推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无法保证的。教师要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必须给学生安排充裕的课上阅读时间。教师可以专门抽出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做阅读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提供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平台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感受如果能得到教师、家长、同學的认可,就会受到莫大的鼓舞。教师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或推荐好书,或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展示摘抄的精彩句段,或让每位学生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教师可以开展“谈天说地”“开心辞典”“阅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民族。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渠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萍.课外阅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
[2]张贵平,蒋琴.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湖南教育旬刊,2009(4).
[3]王永军.谁来解开农村孩子的读书困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5).
[4]王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F市2所小学为例[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6.
[5]周石玲.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以苏中某市S小学为例[J].扬州:扬州大学,2014.
[6]钟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五所小学为例[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阅读有多重要?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样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学生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后进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阅读优秀的书籍。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育心理学认为,习惯是指一个人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连接,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在课堂上充分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乐于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将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阅读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既生动又符合学生认知和阅读能力的绘本。绘本用图画与文字叙述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的结合,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阅读绘本,能从“看图片—读文字—补空白”的过程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产生阅读的兴趣。
2. 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学生
对小学生而言,有趣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奖励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喜悦,从而形成阅读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区、工厂,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或者亲自体验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亲自参与敬老爱幼的活动,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学生通过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并阅读相关课外读物,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写得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和恰当的评价,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3. 注重阅读过程中的“陪伴”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教师或家长的以身示范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有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报纸,孩子与父亲相处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父亲都是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父亲的行为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逐渐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体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阅读。这告诉我们,家长和教师的“以身示范”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只有为学生做好表率,学生才能逐渐树立自觉阅读的习惯,才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课外读物
1.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
学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为学生购置课外书籍,整理并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
(2)设立班级图书角
教师和学生拿出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书充实班级图书角,选出班级中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可以借阅图书。
(3)得到家长的支持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
2. 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1)选择与教学内容衔接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延伸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的读物。如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完了《金色的鱼钩》,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小说等。
(2)提供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读物
首先,第一阶段推荐图文结合、内容简短的绘本和儿童诗。在此阶段,教师可推荐《逃家小兔》《跑跑镇》《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鸭子骑车记》等生动形象的绘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第二阶段推荐朗朗上口并具有可读性的读物。在这个时期,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为文章配图,制作自己的一本书,这些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最后,第三阶段推荐一些科幻或有哲理的人物传记。这一阶段儿童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阅读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三、保证充裕的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是时间主要在课堂以外的阅读,但将所有的阅读任务推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无法保证的。教师要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必须给学生安排充裕的课上阅读时间。教师可以专门抽出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做阅读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提供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平台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感受如果能得到教师、家长、同學的认可,就会受到莫大的鼓舞。教师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或推荐好书,或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展示摘抄的精彩句段,或让每位学生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教师可以开展“谈天说地”“开心辞典”“阅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民族。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渠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萍.课外阅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
[2]张贵平,蒋琴.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湖南教育旬刊,2009(4).
[3]王永军.谁来解开农村孩子的读书困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5).
[4]王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F市2所小学为例[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6.
[5]周石玲.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以苏中某市S小学为例[J].扬州:扬州大学,2014.
[6]钟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五所小学为例[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