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阳明心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盛、阳明一脉相承
  有人说: 稻盛和夫是当代的王阳明,不过是东渡日本罢了。稻盛哲学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阳明心学。这话有道理,但既然是哲学,就超越了商业。稻盛和夫出身是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且是彻底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
  稻盛24岁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就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又一个新石器时代”。更重要的是,稻盛在成为全世界行业首屈一指的科学家的同时,已经开始建立他的哲学,成为哲学家,因为他思考并解决了有史以来所有科学家,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在内,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哲学问题。
  稻盛27岁创业,到了30岁,他已经相当完整地、非常清晰地建立了他的哲学。稻盛的所谓哲学,核心只有一句话: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换句话说,判断和行动的基准不是利害得失,而是是非善恶。这句话也叫敬天爱人。敬天爱人是稻盛京瓷公司的社训。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所谓“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事事对照良知,对照“作为人何谓正确”,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稻盛的“敬天爱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完全是一回事。稻盛2013年答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学到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至良知,按良知办事。“良知”在日本叫“良心”,用我的话叫“真我”,真正的我就是良知。遵循良知判断事物,这是绝对性的东西。达到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行,就是我事业成功的最大的原因。


  稻盛和阳明是一脉相承。
  稻盛认为,只有心灵纯粹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只有心灵纯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能看到自己过去没看见的东西,包括科学真理、技术诀窍、商业模式、经营哲学等等。
  在强烈的愿望和纯粹的心灵的状态下,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那么,所谓纯粹的心灵具体是什么呢?稻盛先生这么说:在人的心灵里,同居着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一般情况下,利己之心占着上风,无意识的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面子等等,这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而抑制利己心,发扬利他心,接近纯粹心灵,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能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阳明先生这么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为天理”。“心静如水,良知清澈,自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稻盛、阳明隔着时空对话,两人心心相印。
  哲学原点——致良知
  稻盛创业时28人中,除自己是一名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外,20名是初中生,有几名高中生,都是极为普通的人。为了鼓励大家,为了说明能力平凡的人也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功,稻盛想出了一个人生方程式,又称成功方程式:
  人生·工作结果=价值观(-100~+100)×努力(0~100)×能力(0~100)
  能力许多是先天的,比如智商、健康、运动神经、音乐细胞等。从白痴到天才可从0到100打分;能力由意志决定,从懒汉到劳动模范也可从0到100打分;价值观(又称思维方式、人格)从负100到正100打分。
  这个方程式的特点是成功三要素是相乘而非相加;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又称思维方式、人格)有正负。
  这是一个对于成功、对于人生的、美妙绝伦的诠释。
  稻盛先生说:这个方程式是我的哲学的核心,我一辈子就是按这个方程式做事的,也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释我的事业为什么持续成功。
  稻盛先生有时会把方程式中的价值观置换为“判断基准”,这个判断基准从利己到利他也可以从负100到正100。
  稻盛27岁创业成了经营者,需要判断决断的事情陡然增加。怎样才能对接踵而来的问题不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没有人可以请教,自己没有经营的经验,也没有经营方面的知识。稻盛大学的专业是有机化学,他没学过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等。
  在烦恼困顿中,稻盛纯粹的心灵中又冒出了灵感:既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做基准,我就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来做判断的基准吧,如果这可做基准的话,我能够掌握,因为父母老师从小教导过我。
  用一句话说,判断事物的基准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具体来说,作为人:应该正直而不应该虚伪;应该勤奋而不应该懒惰;应该谦虚而不应该傲慢;应该勇敢而不应该卑怯;应该知足而不应该贪婪;应该乐观而不应该悲观;应该自利也利他而不应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
  更具体来说,就是“经营十二条”、“会计七条”、“京瓷哲学78条”等等。这都是各种场合下的“作为人,何谓正确”。
  换句话说,以是非善恶、不以利害得失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这可以做到吗?可以! 因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知善知恶是良知”。
  阳明先生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稻盛先生所说“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就是阳明所讲的所谓“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致良知”三字。
  用“致良知”转变经营理念
  稻盛先生创办企业的初始目的是“技术问世”,就是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但是,经历11名高中生辞职事件后,对照良知,用何谓正确的判断基准衡量,稻盛认识到:“技术问世”听起来不错,其实只是显耀个人的本事,这种狭隘的个人愿望,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私欲。京瓷公司不是显耀稻盛和夫个人技术的场所,更不是经营者一个人发财致富的地方。而是要对员工及其家属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负责,京瓷公司应该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追求幸福的场所。当然,作为社会公器,企业还必须对社会做贡献。
  于是,他把企业的经营理念确定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我认为,这是一切集团理念中最高贵的理念。
  稻盛说,这一理念的转变,为公司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良知即天理,致良知必得天助
  稻盛先生40年间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和KDDI二家世界500强企业;78岁出马拯救了破产的日航,日航也曾是世界500强之一;培养日本首富、世界500强“软银”,孙正义当过五年盛和塾的塾生。现在全世界盛和塾的企业家塾生已超一万人,这也是史无前例。
  稻盛著作畅销一千万册,还在迅速增加。
  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为天理”。就是说,心中的良知即为天理,遵循天理,必得天佑。
  稻盛先生说:至诚通天。看到我为社会、为世人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一心不乱、奋不顾身的样子,上天、神灵、自然、或者说某种伟大之物(Something Great)因感动而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日航不可思议的成功,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不过是天助而已,仅仅是我无私的心灵和纯粹的行为感动了上天而已。
  “致良知”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最伟大的智慧。只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突出“致良知”这个简单明了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古为今用。
  (本刊记者根据曹岫云先生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演讲整理,有删节,未经主讲人审阅。)
其他文献
明代大文人张岱说:“(王)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
期刊
阳明心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兼容释、道精髓,是500年来中国思想智慧最新生发,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深受其影响,盛名远播日韩、欧洲,影响了众多领袖人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致良知”,认为“吾性自足”,每个人都有一颗可判断是非善恶的本心。致良知即是行良知,让我们的心灵不沾一点污秽,依良知而
期刊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一句是讲“心体”,也就是良知本身的存在状态是超越于相对意义上的善恶的。我们通常讲的善恶,实际上都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有善才有恶,有恶才有善,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世界的善恶既然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相对价值理解成绝对价值,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就心体的本然存在状态来说,它原是超越于经验状态的,它永远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因此在价值的意义
期刊
阳明心学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死板国故,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简明的实践指南。  10月15日至16日,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的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以及杜维明、董平、难波征男(日本)、安乐哲(美国)、崔在穆(韩国)等国内外阳明心学研究专家与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许嘉璐先生认为,“
期刊
我们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将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从利益、从功利转变成爱和良知。  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做事情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气。现在我们国家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得我们把对于功利、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于爱和良知的追求。所以我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为什么在现在被如此的广泛重视,最根本的
期刊
《智囊》是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一部著名类书,收录明代以前史籍、文集、笔记、传说中的智慧、谋略、技巧等故事1238则。全书依内容分十部二十八卷,上自治国用兵之术,下至百姓生活技巧、市井小智,无所不包,且格调较高,品位不俗,今日读来,仍觉趣味横生,亦能启迪智慧,甚而发人深省。  那是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仍只是馆塾里的教书先生,生活清苦。为解无米之困,兼为书商编书。其时奸党魏忠贤
期刊
魏晋人士的风流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历史上已经确证的定调。正史、野史和史传笔记中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常常有着较大的反差,学术史上那些堂堂正正、正襟危坐的历史面目,在野史和史传笔记中也会露出蹩脚、酸腐的嘴脸来,这样的例子太多,可是唯独魏晋士人的记载上,正史野史达到了一反常态的一致。  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定论,风流,正是魏晋士人的正常生活样态。  魏晋士人的风流似乎是他们的天性  随遇而安、不拘礼法、兴
期刊
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
期刊
赛绰  那么粗砺、朴拙,又那么赛绰质朴,像鸟儿在飞,像野兽在啸,像孤独的人在山河的月光下一个人走啊走……  书写终于到了隶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用刀刻在甲骨、石碑上,或者,铸在贵重的青铜器上,里耶琴简上的隶文字样,是毛笔在竹简上的飞舞。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保持着对隶书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于内心——可以说,很多年里,我认为隶书太规矩、拘谨,像一个小家子气的男人,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也没有家长里
期刊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对南唐的进攻,宋军一路摧营拔寨,南唐很快便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其他地方沦陷就沦陷了吧,但是都城金陵一定不能有事,只要都城在,皇帝在,南唐就还在。于是,派重兵守住金陵,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把这个关系到南唐存亡的任务交给谁呢?南唐后主李煜陷入了沉思,这个人,必须勇猛无比,还必须无比忠诚,既要有血性,还要有智谋。  把南唐所有的大将都过滤一遍以后,李煜把目光锁在了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