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袁勤生管理思想”的深刻内涵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江苏作家陈培元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思想家》。这部洋洋30余万字的作品,分“运筹帷幄”、“破冰改革”、“以人为本”、“著书立说”、“客席教授”、“高端对话”等10个章节,生动地记述了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袁勤生治厂、管人的故事,诠释了“袁勤生管理思想”的深刻内涵。
  袁勤生原为常熟市江南仪表厂厂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他以人未思先思,人未行先行的精神,率先在全国提出“以人为本”的开明管理思想,大刀阔斧地对当时触动企业神经的经济分配制度,招工用工制度,产销管理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进行改革,为消除和减少改革带来的阵痛,推进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又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之适应新形势并把它渗透在改革的全过程。这一称之为“四改一渗透”的经验,经江苏省委推广和全国主流媒体的引导,为企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他是第一个被南京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聘为客席教授的中国乡镇企业家,也是中国乡镇企业家中第一个出版企业管理专著的人。
  1990年8月,袁勤生写下《中小企业管理思考百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解答了企业改革和管理的种种难题。1991年2月,他发表题为《以人为本一体化激励工作法》的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在企业中推行12项工作激励法的新鲜经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社等单位评为“‘半月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1994年,袁勤生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的学识和一系列管理论点,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被周三多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称为“袁勤生管理思想”。从1983年到2005年的20多年中,袁勤生接待国内外120多万参观学习者,为北京、河南、山东、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地25万人作以人为本的开明管理专题报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被专家学者誉为走在思想理论战线前沿的“袁勤生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紧紧围绕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一切为了人这一主线,提炼出了诸如“开除职工是厂长无能的表现”、“允许职工‘七进七出’”、“鼓励人人假积极”、“客观原因造成违纪可以豁免”、“罚款是管理工作中的暴政”、“引进人才不能放首位”、“惩治腐败猛打稳打相结合,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独特论点,这些论点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上下热议反腐败的问题,作为农民思想家的袁勤生又提出了反腐新论。他说,必须铲除腐败的社会根源。一要矫枉过正,出手要快、要重,以强烈的威慑力杜绝后发现象,做到截流治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待官员财产公示,应该周密设计,不留死角。二要釜底抽薪”,对“三公消费”,特别是对屡禁不止的公费招待,应该严格规定不得报销下级招待上级和同级相互招待的费用,财政上拒绝这项开支,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公务人员调研、考察、参观等,按出差时间在同级财政支付补贴。他的观点,往往入木三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袁勤生还先后向49名副部长、副省长以上干部汇报过工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理论战线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交流过思想,共同探讨企业及社会管理理论和措施,并和刘云山、胡启立、邓力群、郑必坚等进行“高端对话”。袁勤生思想敏捷,意识超前,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对当前的改革和管理,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思想家》的出版发行,对于进一步加深“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远山青青,春烟迢迢,赤水濛濛。  有一股神秘气息蒸腾在这逶迤一线的地方,有什么正在暗示我,有酒的醇厚。有香味。不是那种浓香,不是轻浮的香,不招摇,很深,好像蓄谋已久的,很厚。有的东西就是厚的,很厚,宽阔,神秘,深藏不露,但又无处不在。是的,不会张扬,自然而然,低空的、渗透的、感染的,或者有可能在土里涌动的。像蚯蚓,像三月沉重的苏醒,像根在延伸……我喜欢这样的气息,纠缠着人们,在天地间四处扩散,仿佛
毫无疑问,当今对屈骚以至整个楚辞的教学、注释、研究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即学术界常说的“新楚辞学”时期。“新楚辞学”的基础材料层面由三部分组成: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民俗材料。“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三部分像三根桩柱牢牢撑起了“新楚辞学”的基础,而这恰恰是过去楚辞学或根本缺失或极其不足的。  三部分中,传世文献仍然极为重要。所以自新时期以来,许多学者为之投入巨大精力,收集、甄别、整理、汇总、勘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说《课程标准》中“情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欧梵所著的《人文六讲》一书,从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入手,探讨人文在今朝的意义和价值,力图重新唤起社会的人文认知,读来发人深思。  在《人文六讲》中,李欧梵上来就向读者介绍了何为“人文”,他说:“人文指的是和人有关的东西。‘文’的古意是‘纹理’,也就是形式和规则,儒家传统也一向以‘人’和‘文’为依归,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在他看来,人文由人与学问两部分构成,人文就是以
自袁世凯去世后近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记、学术著作以及影视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近期出版的光明日报记者王燕琦的长篇历史小说《洪宪梦》有其独特价值。  我认为王燕琦的这本历史小说有三点值得肯定。第一,史实层面言必有证,在历史场景的细节方面追求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次,保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方面的克制,刻画人物尽量秉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再次,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都具有一种“民国范儿”,实为难得的历史小说佳构,亦可作
还原历史很难,还原历史中的人更难。历史宜粗不宜细,大致的背景轮廓总是可以描述的;历史中的八,则宜细不宜粗,需要思想情感真实的细节为依托。陈徒手的新著《故国人民有所思》,是以公布的官方材料和历史档案为线索,试图勾勒建国初期那场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历史风貌,按照作者说是“完全贴着材料写的”一本书。在这样史料形态的文本中,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展示那些被改造者的心路历程的。这需要驾驭材料的能力,更需要
在中国建构法治社会为何如此步履维艰?这是个困扰了几代法学家的问题。不可否认,他们孜孜以求,劳心劳力,提出了很多富有洞识的学术解释。但我想,如果我们仔细解读一位近代法律人的生命史,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或许也会找到一种“可能”的解释。  众所周知,对社会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分解”为对每个个体的研究,因为社会一旦形成,便有了自身的逻辑。不过,检选某些有价值的个体进行研究,可以细化、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至少在
由曾军等著的《上海作为方法:探索一种“反思性上海学”的可能性》(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上海作为方法》)一书,是给当前如火如荼的“上海学”研究热潮吹来的一股凉风。  众所周知,对上海历史、上海城市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上海学”这一名目却是由江闻道先生于1980年上海史研究会成立时首次提出的。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上海学”由当初的应者寥寥发展到响者云集、蔚为壮观。如果审视这几十年间“上
《生命册》,李佩甫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3月版。  1918年8月15日,出身农村的湖南韶山冲青年毛泽东离开长沙奔赴北京。他先在其师杨昌济家暂住,然后又租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在杨昌济的推荐下,他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差事,领着每月8块大洋的薪水。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并不愉快。时隔多年他还记得“张申府老爷脸色很难看”,五四运动的头面人物傅斯年、罗家伦忙得很,没有时间听他说南方话。1949
这是一本比32开本略小的册子,蓝色的封面,封皮的左侧一条血红色的书签,上面用粗粗的黑框框起“东北义勇军概况”七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封底下端一白纸小签即本书的版权页上,竖排印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印 非卖品一九三二·八·一五”。说它是小册子,因为它既薄又小,只有86页。但它却包含了“义勇军之缘起及经过”、“义勇军之成分”、“义勇军之编制”、“义勇军之指挥”、“义勇军之弹械”、“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