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我街的麻疹疫情流行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麻疹的防治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 对我街2004年~2012年麻疹疫情资料统计情况进行分析,选用的是流行病学描述方法。结果 我街在2004年~2012年,共确诊18例麻疹病人,并且病例分布为8个月龄前发病5例占27.78%,15岁以上发病10例占55.56%,免疫接种目标儿童8个月-14岁人群发病3例占16.67%。发病人群都是未全程接种或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成人病例以接种史不详为主,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1~5月份之间,均未发生麻疹死亡病例。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 免疫接种 预防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择疫情资料,对我街2004年~2012年之间的麻疹疫情资料情况进行统计,选用的是流行病学描述方法,以《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作为临床病例和麻疹确诊病例的主要诊断依据,而人口资料则由本地区统计局提供,对调查统计的疫情资料借助软件Excel2000进行处理和分析[1]。
二.结果
我街在2004年~2012年期间,共确诊18例麻疹病例,并且病例分布是:少于8个月龄的儿童发病为5例占总病例的27.78%,15岁以上人群发病10例占55.56%,免疫接种目标儿童8个月-14岁人群发病3例占16.67%。发病人群都是未全程接种或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成人病例以接种史不详为主,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1~5月份之间,均未发生麻疹死亡病例。非免疫接种目标人群发生麻疹病例13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4%。
2、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下表中显示麻疹的发病率从2004年至2012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之后。而形成这种刚好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居民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提升,使得接种麻疹疫苗的主动性提升;二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来越重视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并在幼儿园和小学等地区开展麻疹疫苗补种活动;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三、是自2007年广州市出台了麻疹疫情综合防治方案,2008年9月实施了扩大计划免疫,2009年对8月龄-14岁儿童实行了麻疹的强化免疫活动。同时加强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工作,减少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四是针对麻疹疑似患者,加强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应急接种,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疫情控制在了萌芽状态。使到麻疹的发病年龄从免疫接种目标人群向非目标人群转移到逐渐下降至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 没有麻疹病例发生,这一成效与我市近五年所采取的一系列麻疹综合防控措施分不开的。2004-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
1、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属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当发生暴发或流行的时,就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并且,从以上对我街2004~2012年的麻疹发病情况来看,免疫史不祥或未达到免疫接种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占84%,这与其它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具有相似之处[2]。并且发病儿童偏向于低龄儿童,尤其是8个月以下的未到免疫接种年龄的的儿童,这可能是由于随年龄的增长,母传抗体水平降低有关。我街8月龄儿童-15岁以下的免疫目标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这与我街一直以来重视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分不开的。非免疫目标人群麻疹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8个月龄以下的儿童均为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发病儿童体质较病弱,于发病前曾到过医院就医;在接触到传染源的情况下,就会容易被感染。在免疫史上,就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8月龄~14岁儿童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人群占据的比例较大,可达到67%左右,有麻疹免疫史的仅为33%。对调查人群的户籍进行调查,其中患麻疹的人群多为散居儿童,调查对象属于本地户籍的仅为33%,其余的767%均为外地户籍儿童。.
2、麻疹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麻疹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发热、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且伴随着眼结膜炎和麻疹粘膜斑。麻疹的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一麻疹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对症治疗,也就是加强患者的卧床休息,直至出诊后五天亦或是体温恢复正常,而对于合并肺炎的患者,必须将隔离的时间控制在十天左右。
3、.麻疹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调查的该街区麻疹流行病学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针对性防治:一是重视并做好疫苗接种,通过以上调查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显示,麻疹的初免疫不及时性是导致麻疹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8月龄~1岁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将疫苗接种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适龄儿童的登记、报告和发现。基于初次麻疹接种免疫抗体不高,应该考虑进行二次接种,促进接种成功率和免疫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育龄妇女的健康宣传,使其在孕前3个月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使婴儿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增高。二是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制度健全和落实,同时在各个街区卫生服務中心开展主动搜索工作,使每位儿童均能够获得全程的预防接种,消除免疫空白,并且对接种点开展免疫接种督导工作,保证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针对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加强麻疹疫苗的补种工作,在麻疹高发地区开展麻疹的强化免疫活动,提高麻疹疫苗的接通种率,同时充分的考虑麻疹爆发的各项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四是开展多样化的免疫服务,考虑到家长的各种因素,为了有效的提升儿童的接种效率,可在学校和幼儿园设临时的接种点,同时结合麻疹的高发季节加强麻疹疫苗的补种工作,减少未接种和未全程接种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丽琳,黄秀敏.2008 年温州市瓯海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3):36-37.
[2] 陈恩品,王旭雯.无锡市 2009~2010 年麻疹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1):532-533.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 免疫接种 预防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择疫情资料,对我街2004年~2012年之间的麻疹疫情资料情况进行统计,选用的是流行病学描述方法,以《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作为临床病例和麻疹确诊病例的主要诊断依据,而人口资料则由本地区统计局提供,对调查统计的疫情资料借助软件Excel2000进行处理和分析[1]。
二.结果
我街在2004年~2012年期间,共确诊18例麻疹病例,并且病例分布是:少于8个月龄的儿童发病为5例占总病例的27.78%,15岁以上人群发病10例占55.56%,免疫接种目标儿童8个月-14岁人群发病3例占16.67%。发病人群都是未全程接种或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成人病例以接种史不详为主,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1~5月份之间,均未发生麻疹死亡病例。非免疫接种目标人群发生麻疹病例13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4%。
2、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下表中显示麻疹的发病率从2004年至2012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之后。而形成这种刚好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居民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提升,使得接种麻疹疫苗的主动性提升;二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来越重视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并在幼儿园和小学等地区开展麻疹疫苗补种活动;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三、是自2007年广州市出台了麻疹疫情综合防治方案,2008年9月实施了扩大计划免疫,2009年对8月龄-14岁儿童实行了麻疹的强化免疫活动。同时加强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工作,减少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四是针对麻疹疑似患者,加强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应急接种,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疫情控制在了萌芽状态。使到麻疹的发病年龄从免疫接种目标人群向非目标人群转移到逐渐下降至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 没有麻疹病例发生,这一成效与我市近五年所采取的一系列麻疹综合防控措施分不开的。2004-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
1、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属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当发生暴发或流行的时,就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并且,从以上对我街2004~2012年的麻疹发病情况来看,免疫史不祥或未达到免疫接种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占84%,这与其它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具有相似之处[2]。并且发病儿童偏向于低龄儿童,尤其是8个月以下的未到免疫接种年龄的的儿童,这可能是由于随年龄的增长,母传抗体水平降低有关。我街8月龄儿童-15岁以下的免疫目标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这与我街一直以来重视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分不开的。非免疫目标人群麻疹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8个月龄以下的儿童均为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发病儿童体质较病弱,于发病前曾到过医院就医;在接触到传染源的情况下,就会容易被感染。在免疫史上,就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8月龄~14岁儿童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人群占据的比例较大,可达到67%左右,有麻疹免疫史的仅为33%。对调查人群的户籍进行调查,其中患麻疹的人群多为散居儿童,调查对象属于本地户籍的仅为33%,其余的767%均为外地户籍儿童。.
2、麻疹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麻疹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发热、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且伴随着眼结膜炎和麻疹粘膜斑。麻疹的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一麻疹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对症治疗,也就是加强患者的卧床休息,直至出诊后五天亦或是体温恢复正常,而对于合并肺炎的患者,必须将隔离的时间控制在十天左右。
3、.麻疹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调查的该街区麻疹流行病学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针对性防治:一是重视并做好疫苗接种,通过以上调查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显示,麻疹的初免疫不及时性是导致麻疹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8月龄~1岁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将疫苗接种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适龄儿童的登记、报告和发现。基于初次麻疹接种免疫抗体不高,应该考虑进行二次接种,促进接种成功率和免疫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育龄妇女的健康宣传,使其在孕前3个月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使婴儿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增高。二是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制度健全和落实,同时在各个街区卫生服務中心开展主动搜索工作,使每位儿童均能够获得全程的预防接种,消除免疫空白,并且对接种点开展免疫接种督导工作,保证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针对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加强麻疹疫苗的补种工作,在麻疹高发地区开展麻疹的强化免疫活动,提高麻疹疫苗的接通种率,同时充分的考虑麻疹爆发的各项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四是开展多样化的免疫服务,考虑到家长的各种因素,为了有效的提升儿童的接种效率,可在学校和幼儿园设临时的接种点,同时结合麻疹的高发季节加强麻疹疫苗的补种工作,减少未接种和未全程接种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丽琳,黄秀敏.2008 年温州市瓯海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3):36-37.
[2] 陈恩品,王旭雯.无锡市 2009~2010 年麻疹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1):5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