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探究

来源 :健康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民族文化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单一,肤浅的文化,而是一种深刻的,多角度的渗透。个性化因素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是建立在国家非物质文化上的长期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区域特色文化的核心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民族服饰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是对一个国家的功能方面的梳理和总结。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是黎族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结晶,是黎族审美价值观的体现。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使哈方言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区域民族和表达时代也反映了黎族的社会文化形态
  关键词:黎族;哈方言服饰;艺术表现
  一、哈方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民族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最早在《汉书·地理志》、《汉书·贾捐之传》对当时的海南岛民生活环境和汉人对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记载,“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废凛,兵则矛、盾、刀,木弓管,竹矢,或骨为骸。”①汉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珠崖反叛,朝廷议征讨之事,贾捐之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② 后《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地,古之骆越也。珠崖,盖亦骆越也。”③
  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有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④ 此处的“俚人”也就现在的黎族人的称呼。
  而真正的称呼“俚人”为黎族人是在唐末刘恂著《岭表录异》中,“黎”之称在《岭表录异》所记载为最早。该书约成于9世纪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为专有族称的则是在11世纪以后。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一词称海南的土著民族,这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哈方言过去被称作“像”。哈方言在黎族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典籍中,哈方言有“遐”“霞”“夏”等名称。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陵
  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两市,其内部又有许多种自称,主要有“罗活”“抱怀”“哈应”三种称呼。“罗活”分布在乐东盆地及盆地边沿与哈方言其他类型杂居部分,少量还分布在东方、白沙等地,有罗活、抱由、多港、抱漫、志强、南唠等自称,大多是以居住地(过去的峒)命名的。“抱怀”主要分散在望楼溪中游的千家镇永益村、福福报村等地,在三亚、东方也有少量分布,人数较少。“哈应”,又作“哈炎”,在哈方言三个土语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边缘地带的三亚、陵水、东方等地,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
  二、哈方言的服饰图案特征
  哈方言居住分散,其内部按照土语及生活习俗的差异,分为罗活、抱怀、哈应三种。各土语妇女筒裙的外在差异很大。哈方言黎族妇女的纹样较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纹样更为复杂,不仅纹样种类更为繁多,而且变化也更为丰富。
  罗活土语筒裙的裙头、裙身、裙尾三部分基本等高,每部分约10-15厘米。裙头部分往往由单线或复线横纹构成,有的则无花纹,一般会在裙头横向饰以零散的标志性花纹,如人形纹、蛙纹,个别则仅饰以红红、白色碎花纹:裙身部分上部通常会织有一条醒目的蓝底白纹的彩色织条,宽约3厘米,其下横向编织有排列整齐的方格状、红白相间的几何形纹,一般分3-4栏;裙尾部分与裙身部分基本相似,只是缺少彩色条纹。
  抱怀土语的妇女通常穿长筒裙,一般长约80厘米,直至脚踝,是哈方言各土语筒裙中最长的一种。筒裙底色一般为黑色,上饰有红色和白色的花纹。裙头部分较短,图案较为简单,仅横向织有几条彩线。裙身与裙尾部分基本一致,按横向排列编织有各种彩色花纹。裙身部分通常会织有一条较为醒目的织条。抱怀土语筒裙纹样非常丰富,主要以具象化的蛙纹、人形纹和抽象化的几何纹等为主。
  哈应土语筒裙通常分为裙头、裙腰、裙身、裙尾四部分。裙头部分基本以横线纹为主;裙腰部分为一条彩色织条,高约3厘米;裙身部分高约15厘米,横向织有大而稀疏的标志性的纹样,以人形纹为主,个别地方也有抽象化的蛙纹或鸟纹;裙尾部分则织有各种几何形纹样,主要以蛙纹和人形纹为主。
  三、哈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
  “美感是人们接触美好事物所引起的一种触觉。它是一种赏心悦目,愉悦愉悦的心理状态。是对人的美的理解,评价和欣赏。”从服饰图案的表达看哈方言中黎族人美学的表达和理解。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受生产力的限制,美学的对象可能是一些具象的对象。例如,动物和植物的日常运动,以及随着部落文明的诞生,审美视觉不再局限于简单,易于发现的比喻对象,而是局限于抽象思维,如图像的关联神灵和自然环境,出生的牺牲,神话和传说已经成为晚期哈方言服饰主题的来源。赫拉克勒斯的审美意识形态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赫拉克勒斯是共同信仰的人形神。他的传奇能力就像盘古神的汉族。它的赫拉克勒斯模式由许多人物组成,这意味着有很多力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创造了赫拉克勒斯的动机,但赫拉克勒斯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表达一个强大的神灵形象,而是代表了黎族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审美价值。融入他们理解的生活之美。此外,哈方言服饰图案的审美取向也是历史时间的表现,可以弥补人物的不足,通过服饰图案记录黎族文化的发展。这也是黎族服装图案的多艺术特征。
  “美”本身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追求“美”是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它表达了愉悦愉悦的人的思想。这种模式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自身文化形式,或者锦缎的心理积累和创造性体验的限制。此外,圖案的审美价值也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哈方言服饰的美学代表了黎族在服饰图案创作中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黎族传统锦缎图案的审美取向源于黎族祖先的早期原始思想和宗族认同。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包含了宗教思想审美取向的影响。它包含黎族祖先的材料。精神意识是黎族服饰审美思想的源泉。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它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情感,形成了多元的审美取向。伏尔泰曾经说过:“每个国家的习俗和习惯仍然会在每个国家引起特殊的审美情趣。”道教图案在服饰图案中的应用是对黎族所有祖先的崇拜。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催生了“祖先的鬼魂”。随着民族文化的频繁融合,汉民族的道家思想开始影响黎族的宗教信仰,逐渐与黎族的鬼魂相结合,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教文,这也在前面提到过。多元文化冲击的审美取向。黎族的服饰文化与传统宗教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形成了黎族传统宗教生活观和宇宙观的视觉形象。   四、哈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美学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黎汉文化的频繁交流,是先前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的激活,原始民族地区的文化不再成为少数民族的“私有财产”,逐渐开始转变为可显示性。如今,海南岛上的黎族是严肃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已经脱掉了黎族的传统服饰,变成了汉族。为什么它如此迅速和彻底,从理论上讲,孤独的海岛不应该容易与外界沟通。亚马逊丛林中的美洲印第安人和部落人民已经被外国文化融合了数百年,而且仍然难以与外人取得联系。“棉花神”黄道婆几百年前去过海南崖州。黎族似乎并不像历史材料那样野蛮残酷,而是热情地授予其锦缎技术,然后又成功了一代织锦大师——黄道婆。黎人受到相对优越的汉文化的影响,也加速了黎族人民积极融入汉文化。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另类艺术美学也促进了黎族审美观念的转变。这是服装图案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美孚方言汉字图案头巾。当然,对于汉族文化来说,黎族并没有全部被吸收。它采用“取其本质,去渣”的吸收方法。锦缎中的汉字图案受到黎族文人诗歌的影响,而诗歌中的汉字则分别被提取出来。这两款刺绣工艺品结合了成田的特色。最具代表性是哈方言的女性婚纱。裙子通常是几何形状,角色和动物和植物。裙摆图案是基于生活中的婚礼场景,以及多编织婚礼活动中的人物和各种生动的图片,以反映婚礼,伴娘,送礼等婚礼过程。场面壮观,令人难忘。黑色底布绣有棕色和紫红色图案。以白色或橙色条纹装饰。色彩强烈,对比鲜明,线条清晰,给人以丰富华丽的感觉。裙部主要布置在水平线上。条纹裙摆的图案和谐饱满,服饰精美,工艺精湛。它只能在结婚或重要节日时穿着。如果你结婚时不穿着民族服装,它会带来未知的迹象。在区域模式中加入外来文化,在一定的时空内打破了创作主题创新的局限,逐渐改变了家乡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原有的地方性质,突破了民俗习惯的自然惯性,打破了时空界限,能够被他的土地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作为“自用”功能的延伸,它是“他用”的民族文化的體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消除了民族地区原始认知的“奥秘”,培育了新的动力和整合。在文化中,民族地区的“物质产品”不再孤独和神秘。从服务小团体的转变,它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五、总结
  哈方言服饰图案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不仅是黎族祖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也是黎族方言的追求和坚持。有许多魅力无法通过文字表达。此外,形式和内容的装饰审美风格比其他民族服装更具包容性和历史性。可以说这是中国南方民间服饰演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学萍著.琼岛守望者 黎族[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7.
  [2]吴冠中.吴冠中人生小品[M].花山文艺出版社,1900.1.1
  [3]司亚慧,陈建伟,金蕾.黎族哈方言服饰中民俗情感的表达[J].服装学报,2016,1(04):426-431.
  [4]周菁葆.黎族织锦中的图案艺术[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5]周丽娅.论西兰卡普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应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
  [6]许苗,钱家英.论黎族妇女审美心理与其服饰图案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2009.1.
  [7]曹春楠.浅析黎族织锦艺术中的动物纹样[J].大众工艺,2010.4.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
  ②《汉书·贾捐之传》
  ③《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④《后汉书·南蛮列传》
  作者简介:范娜,女,汉族,海南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美术)专业,专业方向: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河内师范类高校促进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和各门课的重要和紧迫的政治任务,其中有体育教育课程。为了完成教学培养的任务,在学校的科目和体育教育课中需要不断改进课程,提出同步的解决方案从课程建立到组织课外活为了发展学校活动。  研究发现,多年来河内师范类高校已实施好课程教学任务以及学校体育工作。另外,学校还通过体育俱乐部形式组织许多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效果。目前已经成立各项体育俱乐
期刊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应该着眼于形态和功能的创新,以及生态发展的设计理念,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寻求合理的设计方式。太阳能充电设备,作为公共设施产品开发,如若投放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便捷,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1.概述(300)  伴随着时代智能化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移动设备因电量不足而不能支持长时间的
期刊
摘要:夏之秋先生是我国杰出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其完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百姓喜爱。在其所有的作品中,以《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及《思乡曲》最为传唱,在抗战时期起到了鼓舞抗日决心和激发强烈爱国热情的作用。此两首作品既延续了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又将时代元素融入到创作中,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创作特点、演唱特征等问题来诠释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夏之秋;抗战歌曲;创作背景;演唱分析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职女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女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并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女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一是以教学为中心,构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为载体,拓展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体系;三是以能力为导向,完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教育体系。  一、“工匠精神”理念下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期刊
摘要:本文浅谈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与动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正文:  如今,我国社会越来越注重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小学音乐课上,学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唱一首歌就结束整个音乐课程的教学,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感觉器官,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其中大部分中小学所运用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是一位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先进的音
期刊
摘要:广告在如今的信息网络世界遍地开花,一方面,作为对于商品的一种宣传手段,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广告在很多时候会利用名人明星等作为推荐者,利用名人明星的影响力,使得听众或观众因为对于明星本身的仰慕、好奇或者是信赖的情感而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或冲动;另一方面,因为广告所推荐的商品在很多情况下是采用网络或者电视等远程的方式进行推销推荐等许诺销售行为。消费者看到的只是样品,与实物要么在色彩上存在差异,
期刊
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自由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  发展,国际投资争端也逐渐由“政治性争端”转变为“管理性争端”。① 国际投资仲裁作为一种新兴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暴露了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如“秘密进行的仲裁、不确定的仲裁员、不公开的裁决”等,降低投资者对该机制的信任。所以对国际投资仲裁透明度的改革也是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或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手段。  
期刊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著作权问题的讨论。微博是否属于作品、是否应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微博的各种侵权行为应如何界定等问题。由于微博自身特点的限制,法律救济渠道不通畅,导致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为了净化微博使用环境,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等制度来保护著作权,维护微博著作权人利益。  关键词:微博;作品;侵权;著作权保
期刊
摘要:在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司法在纠纷解决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对司法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相关司法理念的不成熟导致司法制度的设计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了解不全面,导致出现了司法的认同危机。商谈式司法具有对话性、程序性,其价值在于增强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克服机械司法的缺陷;遏制司法腐败,它将使各主体共同参与到司法当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最后达成司法认同。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民事公益诉讼逐渐发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发展较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严密的公益诉讼法律体系,极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推进。本文主要通过从民事公益诉讼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益诉讼;公共利益;举证责任  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