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打工潮導致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
地处高寒山区的晋北农村,土地贫瘠,资源分布不均,当地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协调,导致生活举步维艰,无力支付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难以供养考入高校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只得以助学贷款勉强支撑。资源不足,以能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企业无法在当地得到发展,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为生活计大部分青壮年涌入城市,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打工大潮中,以至于农村小学成为“空壳学校”的现象日渐增多。
随着打工族的兴起,父辈们幼年时期饱受的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艰难日子,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从根本上扭转贫穷面貌,这些人意识到只有从文化上翻身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因此,打工一族不惜血本,找关系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入城市学校,以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长大考入知名大学。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有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导致了本来就生源不足的农村小学雪上加霜。
二、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也流失了一部分优质生源
不难看出,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批批杰出的农民在国家扶贫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首先发家致富,成为当地耀眼的明星人物。经济上不断积累壮大,加之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户口政策的放开,为其进入城市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些人理所当然成为首批城市新生代。首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入城市便带着大批的孩子在城市就读,以优生优育的观点来看,他们当中的孩子也处在农村孩子的上位,的确是农村中优秀的下一代。
三、农村教学点师资低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城市化进程和打工潮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成为名符其实的老人村,剩下来的净是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和我国所特有的“留守儿童”。加之,除电视机之外,偏远地区农村再没有其它娱乐方式。因为地处偏远,年青人都呆不下去,故此被派出的中青年教师都因为那里条件艰苦,坚持不了几天就请求调离。无奈之下,只能让年老教师充任偏远山区老师。而这类教师,由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敬业精神不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算不错了,至于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四、城市优越的环境条件吸引着年青教师,成为农村师资流失的主导因素
青年教师,尤其是近年来招聘的特岗教师,在服务期的第一年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这部分教师中以女性老师居多,在此后的两年中,谈恋爱找对象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的日子当然就是结婚生孩子,将师资紧缺的的农村教育更是推向了死胡同。无奈之下只得临时聘用代课人员顶岗。而临时代课教师为了自己的将来,一有好机会便放下手头工作甚至招呼也不打就义无反顾地走了,搞得教育行政领导为了支撑局面焦头烂额。
进入城市的“农村帮”教师,因为生育期刚过,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牵挂,物质条件优厚,加之双方父母正值中年,并无后顾之忧,因此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这些无疑为城市学校师资结构的改善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样一来让本来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和社会信誉度高的“三高”学校成为吸引人的地方。如此良性循环更加吸引下一批年青人的到来。与此相反,农村则成为年青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学校将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一批批优秀师资拱手送给了城市名校,而自己则饱受师资缺乏的困顿局面不能自拔。
五、农村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教育后劲不足
打工族和城镇化一族带走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剩下来的学生要么是农村中致富无门的本份农民,要么是祖祖辈辈文盲的“睁眼瞎”,还有的是崇尚金钱至上的拜金族,再有就是虽说有“让儿成龙令女为凤”但经济实力有限的空想族。凡此种种,都造就了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实。受此影响,学生学知识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老师身上,回到家中家长则放任不管,教学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在现有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种人;一种是时刻等待调动的年青一族,思想不稳定,表现在工作上那就是出工不出力;一种是受家庭和经济条件限制没法调入城市的中年族,也因家庭重担在肩、身心俱疲、精力有限,难说有很大作为;另一种是年老教师,体力不支,知识贫乏老化,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由这三类人组成的学校,让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从何说起?
六、县城学校人满为患,无限制扩大办学规模助长了学生流失
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上述因素的影响,城市学校学生人数激增,有的班级动不动就是六七十人,甚至八九十人。这么大的班容量,加之生源情况复杂,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也是不能顾及到全部的。但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隐患”,依然乐此不彼地往城市学校里挤。
为了缓解城市学校班容量大的压力,教育部门就会增加学校轨制,扩大办学规模。由起初的三轨到四轨五轨,甚至更多。原本以为轨制扩大了,就可以解决班容量大的问题,殊不知后面排队等待入学的家长源源不断。我们不能不说是教育部门被动扩大轨制助推了更多学生涌向城市这一热潮。当然,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农村学校生源的更趋萎缩。
如此恶性循环,让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校长无计可施,只能静观其变。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但短期内是无法改变学生家长对农村教育的认同的,因此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靠片面改变农村硬件设施来留住学生。
当然,我们承认有条件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让自己的孩子在城市里读书,这一想法最正常不过。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但还在城市学校里苦苦支撑的一代人觉醒,齐心协力共同谋划农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年青人有上进心,往高处走的想法也属于正常心里诉求,他们的行为无可非议。我要说的是城市学校里就有这么大能力容纳这么多优秀教师吗?请大家三思。
地处高寒山区的晋北农村,土地贫瘠,资源分布不均,当地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协调,导致生活举步维艰,无力支付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难以供养考入高校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只得以助学贷款勉强支撑。资源不足,以能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企业无法在当地得到发展,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为生活计大部分青壮年涌入城市,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打工大潮中,以至于农村小学成为“空壳学校”的现象日渐增多。
随着打工族的兴起,父辈们幼年时期饱受的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艰难日子,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从根本上扭转贫穷面貌,这些人意识到只有从文化上翻身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因此,打工一族不惜血本,找关系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入城市学校,以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长大考入知名大学。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有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导致了本来就生源不足的农村小学雪上加霜。
二、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也流失了一部分优质生源
不难看出,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批批杰出的农民在国家扶贫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首先发家致富,成为当地耀眼的明星人物。经济上不断积累壮大,加之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户口政策的放开,为其进入城市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些人理所当然成为首批城市新生代。首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入城市便带着大批的孩子在城市就读,以优生优育的观点来看,他们当中的孩子也处在农村孩子的上位,的确是农村中优秀的下一代。
三、农村教学点师资低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城市化进程和打工潮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成为名符其实的老人村,剩下来的净是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和我国所特有的“留守儿童”。加之,除电视机之外,偏远地区农村再没有其它娱乐方式。因为地处偏远,年青人都呆不下去,故此被派出的中青年教师都因为那里条件艰苦,坚持不了几天就请求调离。无奈之下,只能让年老教师充任偏远山区老师。而这类教师,由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敬业精神不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算不错了,至于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四、城市优越的环境条件吸引着年青教师,成为农村师资流失的主导因素
青年教师,尤其是近年来招聘的特岗教师,在服务期的第一年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这部分教师中以女性老师居多,在此后的两年中,谈恋爱找对象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的日子当然就是结婚生孩子,将师资紧缺的的农村教育更是推向了死胡同。无奈之下只得临时聘用代课人员顶岗。而临时代课教师为了自己的将来,一有好机会便放下手头工作甚至招呼也不打就义无反顾地走了,搞得教育行政领导为了支撑局面焦头烂额。
进入城市的“农村帮”教师,因为生育期刚过,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牵挂,物质条件优厚,加之双方父母正值中年,并无后顾之忧,因此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这些无疑为城市学校师资结构的改善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样一来让本来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和社会信誉度高的“三高”学校成为吸引人的地方。如此良性循环更加吸引下一批年青人的到来。与此相反,农村则成为年青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学校将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一批批优秀师资拱手送给了城市名校,而自己则饱受师资缺乏的困顿局面不能自拔。
五、农村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教育后劲不足
打工族和城镇化一族带走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剩下来的学生要么是农村中致富无门的本份农民,要么是祖祖辈辈文盲的“睁眼瞎”,还有的是崇尚金钱至上的拜金族,再有就是虽说有“让儿成龙令女为凤”但经济实力有限的空想族。凡此种种,都造就了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实。受此影响,学生学知识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老师身上,回到家中家长则放任不管,教学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在现有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种人;一种是时刻等待调动的年青一族,思想不稳定,表现在工作上那就是出工不出力;一种是受家庭和经济条件限制没法调入城市的中年族,也因家庭重担在肩、身心俱疲、精力有限,难说有很大作为;另一种是年老教师,体力不支,知识贫乏老化,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由这三类人组成的学校,让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从何说起?
六、县城学校人满为患,无限制扩大办学规模助长了学生流失
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上述因素的影响,城市学校学生人数激增,有的班级动不动就是六七十人,甚至八九十人。这么大的班容量,加之生源情况复杂,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也是不能顾及到全部的。但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隐患”,依然乐此不彼地往城市学校里挤。
为了缓解城市学校班容量大的压力,教育部门就会增加学校轨制,扩大办学规模。由起初的三轨到四轨五轨,甚至更多。原本以为轨制扩大了,就可以解决班容量大的问题,殊不知后面排队等待入学的家长源源不断。我们不能不说是教育部门被动扩大轨制助推了更多学生涌向城市这一热潮。当然,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农村学校生源的更趋萎缩。
如此恶性循环,让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校长无计可施,只能静观其变。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但短期内是无法改变学生家长对农村教育的认同的,因此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靠片面改变农村硬件设施来留住学生。
当然,我们承认有条件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让自己的孩子在城市里读书,这一想法最正常不过。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但还在城市学校里苦苦支撑的一代人觉醒,齐心协力共同谋划农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年青人有上进心,往高处走的想法也属于正常心里诉求,他们的行为无可非议。我要说的是城市学校里就有这么大能力容纳这么多优秀教师吗?请大家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