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朗朗上口的古诗,或许每个孩子都能背的滚瓜烂熟,可其中的内涵与深意又有几个孩子真正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物质应有尽有,如今的幼儿似乎对“节约粮食”这几个字眼,不再熟悉。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更是不乏幼兒挑食、浪费的现象。有些孩子甚至会疑惑,在如今衣食无忧的时代,为何还要“节约粮食”。这样的社会现状,要让孩子真正的做到“珍惜粮食”,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师也时常会深思:究竟该如何引导幼儿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让幼儿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我爱粮食”……
我园全体教师,在多次探讨、研究、以及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便是开展以“我爱粮食”为主体的个别化学习,从生活中发掘幼儿学习的内容,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一、从生活中发现幼儿需求
在幼儿生活环节中,蕴含生态环境教育的许多内容,也是幼儿环境保护行为练习的最好时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是一种不断重复和强化,由不自觉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联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巅峰时期,不难发现“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幼儿当前最为需要的。幼儿每天除了午餐以外,还有早上来园后的早点,以及午睡后的点心可以享用,所以我们以“我爱粮食”为我们园本课程《基于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的主题,将其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中,鼓励幼儿学会正确用餐,文明用餐,健康用餐,教师希望通过预设有趣的个别化学习,由外力的作用逐渐内化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培养幼儿文明健康用餐的好习惯。
二、从生活中确立学习主题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及其状态与其背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的相互适应”。因而只有确定了符合幼儿认知的学习特点的环保教育目标标、方法及其内容,在最广泛和具体的意义上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从幼儿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才能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逐步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在确定了“我爱粮食”的大主题之后,我们便考虑到了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其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立足幼儿生活经验,构建符合幼儿理解水平的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就拿幼儿进餐来说,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能做到吃饭时要大口把饭菜吃光,注意在吃饭时不让饭菜洒落,就已经是一件很棒的事了;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在做到吃完自己盘中的食物的基础上,还应该能理解不挑食、不浪费食物;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能更进一步,尝试了解食物的来源,懂得爱惜、好好保存粮食,不浪费粮食,参与爱惜粮食、节约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光盘的行动。而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则能作为二级主题核心经验,确立了各年龄段的二级主题——小班主题:大口吃光光;中班主题:宝宝不挑食;大班主题:光盘大行动,从而“节粮小卫士”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三、从生活中收集环保材料
对于一个以环保为特色的一级幼儿园,对于一个源于幼儿生活的环保个别化学习内容而言,其材料的选择固然离不开环保,更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教师们在每一个个别化学习内容的选材上,各种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巧妙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可谓动足了脑筋。
四、从生活中探索材料玩法
对于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而言,有趣、好玩则是重中之重,只有足够的趣味性,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真正的实现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教师为了学习活动的“有趣”,不停的探索材料玩法,不断挑战创新,巧妙运用与结合了生活中的各种点滴,可谓别出心裁。例如中班数学活动《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中,教师采用Hape“竹篓玩球”的形式,选取适合的竹签动脑筋让健康食品掉落,让幼儿再游戏中认识健康与非健康食物,对健康食品与垃圾食品进行分类;如大班科探活动《光盘小能手》中,教师采用“愤怒的小鸟”的形式,将盘中食物全部“光盘”,让幼儿通过光盘行动知道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食物,做光盘行动的小使者;再如中班数学活动《食物消消乐》中,教师采用玩“消消乐”的形式,将食物全部消灭光,鼓励幼儿不浪费不挑食,不管蔬菜水果都要爱吃。
五、从生活中提升环保理念
在开展“我爱粮食”个别化学习以来,可以说不少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心中根深蒂固,无形的潜移默化到了幼儿的生活之中。就好比,小班的幼儿在玩娃娃家的时候,最喜欢扮演爸爸或妈妈来照顾宝宝,喂宝宝吃饭的同时,常常会对宝宝说“宝宝喜欢吃***(蔬菜名称)”“宝宝喜欢吃***(水果名称)”,这便让我们联想到了小班语言活动《样样蔬菜都爱吃》,幼儿通过观察各种不同的蔬果,知道蔬果的名称,并进一步感知和辨别蔬果的外形特点以及颜色等,从而区分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以及哪些是相同颜色的蔬果等。幼儿在吃蔬果的同时用语言表述“我喜欢吃……”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萌发了幼儿样样蔬果都爱吃的情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室不是唯一学堂,环保不仅局限于理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创新,做到时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生态环保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手段,给予幼儿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想、去探索、去创造;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
我园全体教师,在多次探讨、研究、以及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便是开展以“我爱粮食”为主体的个别化学习,从生活中发掘幼儿学习的内容,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一、从生活中发现幼儿需求
在幼儿生活环节中,蕴含生态环境教育的许多内容,也是幼儿环境保护行为练习的最好时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是一种不断重复和强化,由不自觉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联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巅峰时期,不难发现“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幼儿当前最为需要的。幼儿每天除了午餐以外,还有早上来园后的早点,以及午睡后的点心可以享用,所以我们以“我爱粮食”为我们园本课程《基于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的主题,将其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中,鼓励幼儿学会正确用餐,文明用餐,健康用餐,教师希望通过预设有趣的个别化学习,由外力的作用逐渐内化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培养幼儿文明健康用餐的好习惯。
二、从生活中确立学习主题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及其状态与其背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的相互适应”。因而只有确定了符合幼儿认知的学习特点的环保教育目标标、方法及其内容,在最广泛和具体的意义上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从幼儿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才能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逐步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在确定了“我爱粮食”的大主题之后,我们便考虑到了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其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立足幼儿生活经验,构建符合幼儿理解水平的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就拿幼儿进餐来说,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能做到吃饭时要大口把饭菜吃光,注意在吃饭时不让饭菜洒落,就已经是一件很棒的事了;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在做到吃完自己盘中的食物的基础上,还应该能理解不挑食、不浪费食物;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能更进一步,尝试了解食物的来源,懂得爱惜、好好保存粮食,不浪费粮食,参与爱惜粮食、节约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光盘的行动。而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则能作为二级主题核心经验,确立了各年龄段的二级主题——小班主题:大口吃光光;中班主题:宝宝不挑食;大班主题:光盘大行动,从而“节粮小卫士”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三、从生活中收集环保材料
对于一个以环保为特色的一级幼儿园,对于一个源于幼儿生活的环保个别化学习内容而言,其材料的选择固然离不开环保,更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教师们在每一个个别化学习内容的选材上,各种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巧妙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可谓动足了脑筋。
四、从生活中探索材料玩法
对于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而言,有趣、好玩则是重中之重,只有足够的趣味性,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真正的实现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教师为了学习活动的“有趣”,不停的探索材料玩法,不断挑战创新,巧妙运用与结合了生活中的各种点滴,可谓别出心裁。例如中班数学活动《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中,教师采用Hape“竹篓玩球”的形式,选取适合的竹签动脑筋让健康食品掉落,让幼儿再游戏中认识健康与非健康食物,对健康食品与垃圾食品进行分类;如大班科探活动《光盘小能手》中,教师采用“愤怒的小鸟”的形式,将盘中食物全部“光盘”,让幼儿通过光盘行动知道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食物,做光盘行动的小使者;再如中班数学活动《食物消消乐》中,教师采用玩“消消乐”的形式,将食物全部消灭光,鼓励幼儿不浪费不挑食,不管蔬菜水果都要爱吃。
五、从生活中提升环保理念
在开展“我爱粮食”个别化学习以来,可以说不少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心中根深蒂固,无形的潜移默化到了幼儿的生活之中。就好比,小班的幼儿在玩娃娃家的时候,最喜欢扮演爸爸或妈妈来照顾宝宝,喂宝宝吃饭的同时,常常会对宝宝说“宝宝喜欢吃***(蔬菜名称)”“宝宝喜欢吃***(水果名称)”,这便让我们联想到了小班语言活动《样样蔬菜都爱吃》,幼儿通过观察各种不同的蔬果,知道蔬果的名称,并进一步感知和辨别蔬果的外形特点以及颜色等,从而区分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以及哪些是相同颜色的蔬果等。幼儿在吃蔬果的同时用语言表述“我喜欢吃……”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萌发了幼儿样样蔬果都爱吃的情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室不是唯一学堂,环保不仅局限于理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创新,做到时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生态环保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手段,给予幼儿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想、去探索、去创造;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