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一贯是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知识点,教来教去,到最后收益甚微。这使我深有感受。
学生学习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起来学生解题迅速熟练,但真正面对实际生活中此类问题时,却又会感到束手无策,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知识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协调。而新课改下的课堂,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真实生动的情景之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学习数学知识的,又感到原来数学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思想观念会使学生一下子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产生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班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佳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也需要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然探索、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学的依据。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并不能决定效果,关键是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新的舞台。例如:在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我是用多种方法进行应用题教学的:⑴摆实物,建立“倍数“的概念;⑵用线段图将数量关系明朗化。
例:小红家养了24只白鸡,养了6只黑鸡,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多少倍?
首先让学生用白小棒代表白鸡、黑小棒代表黑鸡,通过动手操作,弄懂题意;然后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列出算式:24÷6=4(倍);最后写出答案。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知道:要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问题里面的“是”字后面出现的那个量是“标准量”,如例题中的“黑鸡”就是“标准量”,作除数。
再如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例题:小红家养了6只黑鸡,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4倍。小红家养了多少只白鸡?
⑴让学生懂得“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4倍”这句话的意思是“白鸡的只数是4个6只”,并让学生摆一摆小棒,看一看怎样摆白鸡的只数。
⑵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首先找出“标准量”,表示“标准量”的那个量的线段画上面。
学生从中很容易看出:6×4=24(只)
通过本题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使学生懂得:这种题型计算的不是“标准量”,而是另一个量,用乘法计算。
二、“放手”就是发现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就不要提示。要“放手”让学生发现,给学生机会,给学生一个思维、发现的空间,促使学生广泛质疑(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想象问题、 说出看法。由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自己的想法勇敢提出,是敢于揭示自己认识的矛盾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权利,让学生在自主的积极活动中既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又增长实践能力,同时从小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起来学生解题迅速熟练,但真正面对实际生活中此类问题时,却又会感到束手无策,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知识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协调。而新课改下的课堂,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真实生动的情景之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学习数学知识的,又感到原来数学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思想观念会使学生一下子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产生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班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佳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也需要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然探索、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学的依据。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并不能决定效果,关键是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新的舞台。例如:在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我是用多种方法进行应用题教学的:⑴摆实物,建立“倍数“的概念;⑵用线段图将数量关系明朗化。
例:小红家养了24只白鸡,养了6只黑鸡,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多少倍?
首先让学生用白小棒代表白鸡、黑小棒代表黑鸡,通过动手操作,弄懂题意;然后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列出算式:24÷6=4(倍);最后写出答案。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知道:要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问题里面的“是”字后面出现的那个量是“标准量”,如例题中的“黑鸡”就是“标准量”,作除数。
再如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例题:小红家养了6只黑鸡,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4倍。小红家养了多少只白鸡?
⑴让学生懂得“白鸡的只数是黑鸡的4倍”这句话的意思是“白鸡的只数是4个6只”,并让学生摆一摆小棒,看一看怎样摆白鸡的只数。
⑵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首先找出“标准量”,表示“标准量”的那个量的线段画上面。
学生从中很容易看出:6×4=24(只)
通过本题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使学生懂得:这种题型计算的不是“标准量”,而是另一个量,用乘法计算。
二、“放手”就是发现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就不要提示。要“放手”让学生发现,给学生机会,给学生一个思维、发现的空间,促使学生广泛质疑(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想象问题、 说出看法。由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自己的想法勇敢提出,是敢于揭示自己认识的矛盾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权利,让学生在自主的积极活动中既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又增长实践能力,同时从小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