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习动机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性;主体性;自觉参与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启动、保持、完成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向学生穿插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无理数概念时,可以先讲讲无理数的由来;讲到黄金分割数时,可以介绍黄金分割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啟智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3、让学生多质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的姿态主宰学生,而应留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现代教育学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时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参考文献:
[1]冉龙彬:浅谈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伊红:数学,让我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4]《指导——自主学习》(王永、余文森、张文质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性;主体性;自觉参与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启动、保持、完成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向学生穿插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无理数概念时,可以先讲讲无理数的由来;讲到黄金分割数时,可以介绍黄金分割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啟智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3、让学生多质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的姿态主宰学生,而应留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现代教育学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时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参考文献:
[1]冉龙彬:浅谈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伊红:数学,让我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4]《指导——自主学习》(王永、余文森、张文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