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杞黄颗粒联合参芎葡萄糖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槐杞黄颗粒10 g,1天2次口服,同时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两组均给予泼尼松1 mg·kg-1·d-1口服治疗。于治疗后1个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反T3 (γT3)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水平(PLT)。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ALB、TBG、TT3、γT3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PLT水平下降,而PT延长(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不仅能减少该类患者的蛋白尿,纠正甲状腺素水平紊乱,还能改善肾病综合征的血液高凝状态。
  【关键词】槐杞黄颗粒;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340-04中图分类号:R692.05文献标识码:A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 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如治疗不及时或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常常引起肾功能损害进而发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疾病迁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在积极治疗原发系统疾病后,在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肾病综合征有望好转、缓解甚至痊愈。而对于占90%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言,肾上腺
  作者简介:商华(1978-),男,广西柳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肾脏疾病。
  皮质激素仍为治疗的最基本手段,但临床上除了儿童微小病变型对激素治疗敏感外,仍有一部分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对使用激素效果仍然不理想,表现为对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称之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另外,除了肾病综合征本身血小板活化、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引起血栓及栓塞外,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亦可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最终引起血栓及栓塞。本文使用槐杞黄颗粒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旨在观察其对降低蛋白尿及改善高凝状态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近3年我科收治的60例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符合激素治疗有效,在激素治疗减量或停药后2周复发或者足量激素(1 mg·kg-1·d-1)治疗8~16周无效,年龄18至60周岁。病例为排除已经罹患糖尿病的患者; 已经罹患导致全身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其它能找到继发性病因引起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8.9±11.25)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5±10.23)岁。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槐杞黄颗粒(10 g×6包,江苏启东盖天力药业)10 g,1天2次口服,同时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规格100 ml:盐酸川芎嗪 100 mg与丹参素20 mg,葡萄糖5 g,上海景峰制药有限公司)200 ml静脉滴注1天1次;而对照组仅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天1次,两组均给予口服泼尼松1 mg·kg-1·d-1治疗。
  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总三碘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讨论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传统治疗方法首先使用的基本药物是糖皮质激素,根据“起始足量、缓慢减量、维持要长”的原则进行治疗,但对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或激素有反指征患者一般在激素基础上加用或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一线免疫抑制剂药物环磷酰胺及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多;而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来氟米特等药物价格昂贵,部分药物本身可引起肾毒性,且在使用激素联合新型免疫抑制剂后,仍然有部分患者疾病未能得到缓解。对于这部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严重高脂血症、免疫紊乱、炎症介质、蛋白尿本身及传统治疗药物等因素单独或共同参与其发病[1]。目前国内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研究得最广泛的药物为来氟米特,它是一个具有抗增殖活性的异唑类免疫调节剂,其活性代谢产物为A77/1726,其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活性,阻断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目的,但对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疗效有待于循证医学证据[2]。近年来国外学者Ponticelli等针对膜性肾病采用意大利方案,即甲泼尼龙和苯丁酸氮芥6个月周期性治疗,总疗程半年,能有效减少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此后Ponticelli又提出甲泼尼龙+环磷酰胺方案,疗效优于甲泼尼龙+苯丁酸氮芥。对于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并存在大量蛋白尿患者,证实蛋白尿水平明显下降,并且肾功能保持稳定,但仍有32%患者复发,同时66%的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3]。如何能找到一种减少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有效方法,使治疗后能达到临床缓解,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槐杞黄颗粒是由槐耳菌丝体发酵物,配伍中药枸杞子、黄精而制成的颗粒冲剂,其主要成分槐耳富含槐耳菌质多糖,为活性很高的生物反应调节剂,能继发机体免疫系统中诸多环节,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现代医学证明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紊乱明显相关,肾脏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及全身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激活了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一系列的病变。槐杞黄颗粒不仅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且对异常改变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为槐杞黄颗粒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重要药理学依据。国内冯仕品等人研究发现,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可以缩短水肿消退、蛋白尿转阴的时间,可以增强肾脏病患儿的的免疫调节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进而增强激素疗效改善预后[4]。王紫等人使用槐杞黄干预小鼠IgA肾病模型,显著减少小鼠IgA肾病尿蛋白,减轻肾小球系膜增生[5]。国内现有对槐杞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上,但对成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鲜有报道。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槐杞黄颗粒在治疗成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时能明显减少尿蛋白,继而提高血浆中白蛋白含量;且通过减少内分泌激素结合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的漏出而纠正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低T3(P<0.01),从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相互比较及与对照组同期的指标比较中可以看出。而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丹参作用于肾脏,能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肾脏对肌酸和自由基的清除率,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川芎嗪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改善高滤过肾小球病理损伤,保护肾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抗肾纤维化、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国内路杰等人研究表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紊乱、降低尿蛋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均有一定作用[6]。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长期的低蛋白血症导致血容量减少而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浓缩继而血小板计数增加;这在血浆白蛋白低于20 g/L的患者特别容易形成血栓及栓塞。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及凝血纤溶异常具有明显的疗效,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较前好转(P<0.05或<0.01),这对于防治肾病综合征引起血栓及栓塞的并发症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槐杞黄颗粒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既发挥槐杞黄颗粒免疫调节作用,又对肾小球病变患者的免疫失衡状态进行干预,减少免疫反应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进一步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最终延缓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对肾脏起保护作用;同时使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改善肾病综合征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状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起到积极作用;两者联合运用能够在原有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缓解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临床上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开辟出一条蹊径。
  参考文献
  [1]魏瑰娜.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1):98102.
  [2]王海燕.肾脏病临床概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608609.
  [3]陈香美.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34.
  [4]冯仕品,谢敏,王莉,等.槐杞黄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1,32(12):18701872.
  [5]王紫,陈瑜,罗军,等.槐杞黄干预小鼠IgA肾病模型的疗效观察以及机制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1):974978.
  [6]路杰,黄志清,唐德桑,等.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西临床版,2008,15(6):1920.
  (收稿日期:2013-02-21修回日期:2013-06-13)
  (编辑:崔群飞英文审校:梁宇)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输血在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20例,全身麻醉后行急性等容稀释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观察患者术前(T0)、血液稀释后(T1)、输自体血前(T2)、输回收血后(T3)、输术前采集的全血后(T4)5个时点的HBG、HCT、PLT、APTT、PT和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记录A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近半年出生的资料详实的足月新生儿207例,其中胎膜早破组28例,随机选取28例非胎膜早破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脐血血常规和肝功能全套各项指标,对胎膜早破导致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脐血DBIL、TP、ALB、GLD、A/G、ADA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后中转剖宫产的原因及對母婴影响。方法按照ASAⅠ~Ⅱ级、单胎、足月(≥37 W)、无妊娠合并症、无明显头盆不称等标准,选择阴道试产失败而中转剖宫产的290例产妇,根据有无镇痛需求选取分娩镇痛失败后中转剖宫产产妇(173例)为镇痛组,同期未行镇痛因试产失败而中转剖宫产产妇(117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期间缩宫素的使用情况、剖宫产指征、胎方位(枕前位、枕后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体液免疫功能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形成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粤北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重症黄疸足月患儿5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结果分为胆红素脑病组(观察组)与非胆红素脑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的水平。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A、IgM升高的重度黄疸新生儿
期刊
【摘要】目的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监测先兆流产孕妇子宫螺旋动脉(USA)血流参数及血清抑制素A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孕60~7+6周及孕80~9+6周孕妇各90例,分为正常早孕组(A组)、先兆流产保胎成功组(B组)、先兆流产保胎失败组(C组)各30例,应用CDFI检测各组的USA血流参数及血清抑制素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阶段孕周孕妇C组与同阶段的A组、B组比较,USA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早期食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37例接受NBIME检查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以术后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评价NBIME对早期食管癌定性和定深度诊断的价值。结果3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术前常规胃镜活检定性诊断率为4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食管癌15例),NBIME定性诊断率为78.4%(判定高級别上皮内瘤变8例,食管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尤瑞克林0.15 PNA,1次/d静滴;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滴,14天为1个疗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NSE、S100β的水平,记录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协定中药处方熏蒸治疗湿疹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抗过敏药: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和外用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观察组只采用中药熏蒸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同期放化疗对桂西壮族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桂西地区壮族直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行术前同期放化疗48例患者为术前同期放化疗组,行术前放疗32例患者为术前放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肛率、降期率以及生存率。结果术前同期放化疗组治疗总缓解率为64.58%,总有效率为81.25%,均高于术前放疗组的40.63%和59.3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头部γ刀对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利用γ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92例,其中单发24例,多发68例,共186个病灶。对28例多发、分散的病灶及7例较大的病灶进行了两次γ刀治疗。38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了γ刀术前或术后的全脑放疗。结果随访6~24个月,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好转,完全缓解42个(22.6%),部分缓解119个(64%),无变化18个(9.7%),进展7个(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