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两个教育信条,一个是“务实 创新=提高”,另一个是“为学生成长负责”。这两个信条是我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的,是发展着的教育信条,前者是作为教师提升自我,后者是作为校长培养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升自我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需要提升自我。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成就自我的准则。这个信条约束并规范着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长期的教育人生。恪守这个教育信条,我逐渐走出了“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研究型路子,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被聘为北京市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专著,也走上了教育管理之路。
“为学生成长负责”,是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出来的教育信条,是对原有教育信条的发展。这个教育信条的形成经历了对自我教育角色认识的发展和转化过程,是我对教育认识和判断的自我超越,即由“为自己成长负责”转向“为学生成长负责”。美国学者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校长既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更要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心系人的成长,立足成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我在学习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与研究,实现了一次自我的批判性改变。回国后,一个“反思中的我”和“改变着的我”走上了校长岗位。学校是谁的?校长是干什么的?学校的贡献力在哪里……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探索如何办适合山区学生成长的学校,研究并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学生成长之路和学校发展之路。在北师大教育家书院学习期间,我真正理解了“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与大家对话,与自己对话,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基本不懂教育和学生”的“我”。在审视自我与自我改变中,我坚信“为学生成长负责”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但起码要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负责。“为学生成长负责”中体现的爱和责任,我在办学中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谋篇布局并身体力行。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校长要用哲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校长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基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期待,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及在实践中的转化。人就是通过接受教育,通过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对话发现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进而开掘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为人的心灵成长搭建桥梁。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心桥教育理念体系”,包括“发现自我,精彩绽放”的办学愿景;“信任、尊重、合作、共享”的价值观;“尚理、尚学、尚美、尚体、尚劳的阳光学生”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提升质量、发展特色”的办学使命;“理念引领、文化立校、课程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方略等。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關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好的教育总是以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和人格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要经常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我的理解是,校长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培育,要切实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出品行高尚、敏而好学、体魄健美、心态阳光的幸福学生;通过组织各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不断地满足群体发展的需求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涵养教师的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责任心就做不好老师。责任是学校建设中的精神内核,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教育事业长青的原动力。教师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心是学生成长的福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其实就是做一个有心人并用心教书育人。行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们应该对“责任”心生敬畏!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而且它直接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做人做事。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发展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里人人是课程,处处有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必须把握好课程发展与学校办学愿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可控资源、课堂教学改进、学科教学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关系。在“心桥教育理念体系”的引领下,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心桥课程体系”,切实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设,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坚持开放办学。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在探究与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心灵、形成认知。学校构建的“心桥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家校社育人协作体之间的互动协同育人,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通、学生互进、学校互赢,促进了学生发展。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变革学习方式。改革深处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改进课堂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是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的目的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切实落实校长办学思想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生命成长。基于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数据分析,依据问题教学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翻转课堂范式,我们确定了“问题解决—主体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具体化,在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达成目标。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学习方式变更,才能让学生学会、愿学、乐学、会学,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实现每个生命的精彩绽放。
“为学生成长负责”,这是我永远恪守的教育信条,我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育工作,让每个孩子“发现自我,精彩绽放”。我深信,只要坚持“为学生成长负责”,怀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对待教育,看待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一定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样态。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成就自我的准则。这个信条约束并规范着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长期的教育人生。恪守这个教育信条,我逐渐走出了“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研究型路子,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被聘为北京市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专著,也走上了教育管理之路。
“为学生成长负责”,是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出来的教育信条,是对原有教育信条的发展。这个教育信条的形成经历了对自我教育角色认识的发展和转化过程,是我对教育认识和判断的自我超越,即由“为自己成长负责”转向“为学生成长负责”。美国学者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校长既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更要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心系人的成长,立足成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我在学习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与研究,实现了一次自我的批判性改变。回国后,一个“反思中的我”和“改变着的我”走上了校长岗位。学校是谁的?校长是干什么的?学校的贡献力在哪里……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探索如何办适合山区学生成长的学校,研究并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学生成长之路和学校发展之路。在北师大教育家书院学习期间,我真正理解了“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与大家对话,与自己对话,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基本不懂教育和学生”的“我”。在审视自我与自我改变中,我坚信“为学生成长负责”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但起码要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负责。“为学生成长负责”中体现的爱和责任,我在办学中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谋篇布局并身体力行。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校长要用哲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校长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基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期待,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及在实践中的转化。人就是通过接受教育,通过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对话发现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进而开掘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为人的心灵成长搭建桥梁。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心桥教育理念体系”,包括“发现自我,精彩绽放”的办学愿景;“信任、尊重、合作、共享”的价值观;“尚理、尚学、尚美、尚体、尚劳的阳光学生”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提升质量、发展特色”的办学使命;“理念引领、文化立校、课程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方略等。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關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好的教育总是以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和人格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要经常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我的理解是,校长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培育,要切实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出品行高尚、敏而好学、体魄健美、心态阳光的幸福学生;通过组织各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不断地满足群体发展的需求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涵养教师的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责任心就做不好老师。责任是学校建设中的精神内核,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教育事业长青的原动力。教师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心是学生成长的福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其实就是做一个有心人并用心教书育人。行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们应该对“责任”心生敬畏!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而且它直接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做人做事。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发展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里人人是课程,处处有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必须把握好课程发展与学校办学愿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可控资源、课堂教学改进、学科教学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关系。在“心桥教育理念体系”的引领下,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心桥课程体系”,切实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设,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坚持开放办学。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在探究与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心灵、形成认知。学校构建的“心桥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家校社育人协作体之间的互动协同育人,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通、学生互进、学校互赢,促进了学生发展。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变革学习方式。改革深处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改进课堂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是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的目的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切实落实校长办学思想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生命成长。基于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数据分析,依据问题教学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翻转课堂范式,我们确定了“问题解决—主体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具体化,在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达成目标。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学习方式变更,才能让学生学会、愿学、乐学、会学,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实现每个生命的精彩绽放。
“为学生成长负责”,这是我永远恪守的教育信条,我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育工作,让每个孩子“发现自我,精彩绽放”。我深信,只要坚持“为学生成长负责”,怀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对待教育,看待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一定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样态。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