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成长负责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两个教育信条,一个是“务实 创新=提高”,另一个是“为学生成长负责”。这两个信条是我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的,是发展着的教育信条,前者是作为教师提升自我,后者是作为校长培养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升自我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需要提升自我。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成就自我的准则。这个信条约束并规范着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长期的教育人生。恪守这个教育信条,我逐渐走出了“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研究型路子,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被聘为北京市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专著,也走上了教育管理之路。
  “为学生成长负责”,是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出来的教育信条,是对原有教育信条的发展。这个教育信条的形成经历了对自我教育角色认识的发展和转化过程,是我对教育认识和判断的自我超越,即由“为自己成长负责”转向“为学生成长负责”。美国学者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校长既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更要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心系人的成长,立足成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我在学习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与研究,实现了一次自我的批判性改变。回国后,一个“反思中的我”和“改变着的我”走上了校长岗位。学校是谁的?校长是干什么的?学校的贡献力在哪里……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探索如何办适合山区学生成长的学校,研究并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学生成长之路和学校发展之路。在北师大教育家书院学习期间,我真正理解了“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与大家对话,与自己对话,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基本不懂教育和学生”的“我”。在审视自我与自我改变中,我坚信“为学生成长负责”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但起码要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负责。“为学生成长负责”中体现的爱和责任,我在办学中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谋篇布局并身体力行。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校长要用哲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校长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基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期待,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及在实践中的转化。人就是通过接受教育,通过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对话发现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进而开掘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灵,为人的心灵成长搭建桥梁。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心桥教育理念体系”,包括“发现自我,精彩绽放”的办学愿景;“信任、尊重、合作、共享”的价值观;“尚理、尚学、尚美、尚体、尚劳的阳光学生”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提升质量、发展特色”的办学使命;“理念引领、文化立校、课程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方略等。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關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好的教育总是以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和人格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要经常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我的理解是,校长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培育,要切实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出品行高尚、敏而好学、体魄健美、心态阳光的幸福学生;通过组织各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不断地满足群体发展的需求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涵养教师的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责任心就做不好老师。责任是学校建设中的精神内核,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教育事业长青的原动力。教师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心是学生成长的福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其实就是做一个有心人并用心教书育人。行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们应该对“责任”心生敬畏!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而且它直接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做人做事。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发展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里人人是课程,处处有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必须把握好课程发展与学校办学愿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可控资源、课堂教学改进、学科教学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关系。在“心桥教育理念体系”的引领下,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心桥课程体系”,切实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设,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坚持开放办学。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在探究与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心灵、形成认知。学校构建的“心桥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家校社育人协作体之间的互动协同育人,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通、学生互进、学校互赢,促进了学生发展。
  为学生成长负责,要变革学习方式。改革深处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改进课堂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是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的目的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切实落实校长办学思想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生命成长。基于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数据分析,依据问题教学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翻转课堂范式,我们确定了“问题解决—主体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具体化,在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达成目标。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学习方式变更,才能让学生学会、愿学、乐学、会学,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实现每个生命的精彩绽放。
  “为学生成长负责”,这是我永远恪守的教育信条,我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育工作,让每个孩子“发现自我,精彩绽放”。我深信,只要坚持“为学生成长负责”,怀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对待教育,看待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一定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样态。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其他文献
有关联的数学学习,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关联材料、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比,从而建构相对完善的知识系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批判性。“乘积哪个大”这节课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设计的,从学校“KFS第二课堂”的后台数据看,部分比较大小的乘法题错误率较高,其中三道题的数据均低于50%:(40 4)×25○11×(4×25)得分率41%,257×75○256×7
2006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应时推出。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维持稳定。    一、《大纲》内容的六处修订    2006年语文《大纲》有六处修订,这六处修订大多是文字修改,内容没有太多变化。  (1)原大纲“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修改原因〕
2008年6月18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了。72名团员在吴老师的引领下踏上了一条追寻教育理想之路。我们特别庆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幸福的经历。在这里,我们与吴老师相遇,与儿童数学教育相遇;在这里,我们有吴老师全方位的引领和悉心教导,享受着高质量的教师研修活动;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着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品尝着服务、指导、成就他人的幸福。十几年的引领和陪伴,吴老师成了我们团队所有老师名副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创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创新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能否通过创新解决多年存在的体制和制度问题,激发和增强中国教育的活力?2015年12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点
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布《四川省中小学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四川办法》),利用省级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本着“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按照1位名师领衔人引领10个优秀成员、1个成员带领5个青年学员的人员结构模式,建设一批省级名师鼎兴工作室,助力四川教育“鼎兴之路”。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先后公布了两批共5
随着高考的改革,化学学科的考查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层面上,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和化学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往单纯的习题训练方式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使用为主要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设计教学流程,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推动学生深度思考、突破学生认知障碍、形成学科认知体系为主要环节,借助现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语文教材试图强化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化,凸显其工具性的特色,因此,实用文的比重一般都比较大,读写教学主要凭借实用文的知识点来牵引。这样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受到排挤,课文的文学性和经典性被削弱了,读写活动多为知识点所束缚,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未能达成应有的和谐统一,而论说类文字的学习、演练效果也并不明显。21世纪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规划,语文教材中文学与文
编者按: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课改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一顶层设计最终要靠一线教师来落实、来执行。教师既是课改的践行者、见证者,也是课改的推动者、受益者。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回首20年的课改史,我们看到一位又一位教师的身影,他们躬身实践,默默耕耘在教学田野里,用微小却
编者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贯彻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方面的评价改革。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不以分数论英雄,“好学生”的标准是
“找规律”教学,既要重视找规律的结果,也要重视找规律的过程。找规律,经历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经验,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一、交流:我是怎样想的  师:(屏幕上出示空白的“研究学习”材料)课前,大家做过这份材料(如图1),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张睿嘉,能讲吗?好像不太自信,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想给张睿嘉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