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青年近卫军》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彭华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第一支青年地下抵抗组织,近百名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二战期间,在苏联被占领区虽然有数以百计这样的地下组织或游击队,但“青年近卫军”是第一个在成员大部牺牲后一举成名的抵抗组织。
  “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事迹在几十年前的苏联几乎家喻户晓。在那个年代,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青年人中十分抢手,导演格拉西莫夫改编的影片更是催人泪下。“青年近卫军”主要英雄人物的名字随处可见,它们被用来命名轮船、街道、数以百计的教育机构和少先队。当时的苏联建立了300多个“青年近卫军”博物馆,其中克拉斯诺顿的“青年近卫军”博物馆接待过约1100万参观者。
  
  抵抗
  
  1942年7月20日,德国人占领了乌克兰小城克拉斯诺顿。德军刚一进驻,城里就出现了第一份反德传单,德国军营里修缮一新的澡堂也被人放了火。干这事的是个不到17岁的少年——“青年近卫军”创始人之一谢尔盖•秋列宁,他此时只是单枪匹马地干。1942年8月12日,秋列宁迎来自己17岁的生日。
  秋列宁的传单是用裁好的旧报纸片写成的,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伪警察的口袋里。小打小闹一阵之后,他决定大干一场。于是,他开始四处收集武器,并召集了一群敢与鬼子拼命的伙伴。起初,只有8个人加入。到了9月初,有其他年轻人也竞相效仿,好几个战斗小组活跃在克拉斯诺顿的大街小巷。他们总共有25人,但彼此缺少联系。
  1942年9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反德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在这一天成立了:几个小组取得联系之后,决定建立一支统一的队伍,并规定了地下活动的具体任务,还设立了统一的指挥部:伊万•泽姆努霍夫出任参谋长,瓦西里•列瓦绍夫担任中心战斗组指挥员,格奥尔吉•阿鲁秋尼扬茨和谢尔盖•秋列宁为指挥部成员,维克托•特列季亚克维奇被推选为政委。在秋列宁的提议下,这一组织被命名为“青年近卫军”。
  在10月初,其余各支分散的地下小组也被联合为一个整体,随后又有几人进入指挥部,他们是乌里扬娜•格罗莫娃、柳博芙•舍夫佐娃、奥列格•科舍沃伊和伊万•图尔克尼奇。
  在当时,加入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的共71人:47名男青年,24名女孩儿。这是一个多民族的组织,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包括哥萨克)、亚美尼亚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阿塞拜疆人和摩尔达维亚人。其中最小的仅14周岁,有55人在牺牲时不超过19周岁。他们本来是一群平凡普通的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有好有坏,不少人还很顽皮。他们有的梦想将来成为飞行员、工程师和律师,有的想考上师范学院或戏剧学校。最后,他们大多数都牺牲在废弃的矿井中。
  尽管德军四处张贴布告,不许私藏武器弹药,否则格杀勿论,但“青年近卫军”却敢于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活动。比如在白天,他们把手榴弹放在布袋子里,上面盖上土豆,沉着地通过敌人几十道岗哨的盘查。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在夜间出没,在苍茫的夜色掩护下,敌人六点后的宵禁和巡逻兵形同虚设。
  他们撒传单,破坏电话线,火烧德军的粮仓,烧德国人的劳务市场,放走被抢来的500头牲畜。他们袭击德国鬼子的汽车,并营救出几十名被德军抓获的苏军战俘。在十月革命胜利25周年之际,他们在城里悬挂起数面红旗,令当地居民欢欣鼓舞,令纳粹分子感到极大的震惊。
  “青年近卫军”最初的传单是用手写的,后来他们找来设备,办起了地下印刷所,总共印刷出差不多5000份传单,使市民们及时了解到了苏联情报局的最新战况通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到12月初的时候,这群小青年已经拥有了大批武器弹药:15支冲锋枪,80支步枪,10把手枪,300枚手榴弹,大约15000发子弹, 65公斤炸药和几百米长的缓燃导火线。
  
  就义
  
  1943年1月1日,法西斯分子捣毁了地下反抗组织的心脏,三名青年近卫军首要成员被捕,他们是伊万•莫什科夫、伊万•泽姆努霍夫和维克托•特列季亚克维奇。得知这一噩耗后,其余成员迅速在当天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刻向城外疏散所有近卫军成员,各领导成员当晚不得在自家过夜。该决定通过联络员下发后,所有青年地下工作者都接到了通知。
  但在此关键时刻,他们中的一名成员发生了叛变。该成员名叫根纳季•波切普措夫,是五一村小组的成员。当他得知组织领导人被捕的消息后,他害怕了,就向警察写了告密信,泄露了地下组织的有关情报。敌人接到叛徒的情报后如获至宝,立即出动讨伐队的全部人马,大批近卫军成员纷纷遭到逮捕。
  为什么大多数年轻人没有执行指挥部的疏散命令,从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呢?大概是他们都太年轻,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不愿相信确实发生了一场悲剧,不相信他们的三名领导人无法从监狱脱身,所以许多人都拿不定主意,是服从命令出城躲避,还是去营救被捕的战友,抑或全体自行解散?他们不知道,指挥部已对所有可行方案进行过反复研究,并做出了惟一正确的选择。但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执行命令,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担忧父母的安危,怕自己的撤离会使家人受牵连。
  仅有12名“青年近卫军”成员及时躲避起来,逃过了那几天的大搜捕。但后来仍有两人不幸被捕,他们是谢尔盖•秋列宁和奥列格•科舍沃伊。近卫军成员被捕后,都被关进了克拉斯诺顿市警察局。所有的孩子都遭到了严刑拷打。由于对犯人不断拷打,血溅得到处都是,伪警察局长索利科夫斯基的办公室变成了一座屠宰场。为了不让院子里的人听见犯人的惨叫,他们打开了留声机,并把音量放到了最大。
  这些年轻的孩子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折磨。他们脖子被吊在窗框上,或是双脚被倒吊在天花板的钩子上,女孩子还被拴住头发吊起来,并且一刻不断地遭受棒打或鞭打。为了折磨这群坚贞不屈的年轻人,敌人还想出了各种怪招:用门挤压手指,用鞋钉从指甲下钉入肉里,把人放到烧红的铁板上,在前胸和后背剜肉刺星,烧眼睛,砍胳膊和腿……
  刽子手从叛徒波切普措夫口里得知,特列季亚克维奇是“青年近卫军”的领导人之一,便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让他开口。刽子手在他身上施加了全部的惨暴手段,把他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但他始终都一言不发。为了挑拨离间,敌人在囚犯中和城里四处散布谣言,说特列季亚克维奇已经自首投降,但战友们都没有上当。
  1943年1月15日晚,这个凄冷的冬夜,第一批青年近卫军成员,包括特列季亚克维奇在内,被敌人带上了刑场。他们被带到一座废弃的矿井,当他们被推到井口边时,特列季亚克维奇猛然抓住副警察局长的脖子,打算拉他一起跳入50米深的矿坑。但站在一旁的宪兵的手枪响了,特列季亚克维奇的头被当场击穿。
  第二天,第二批青年近卫军被残杀。31日,他们又枪杀了第三批。在第三批中有一人侥幸逃过了一死,他叫阿纳托利•科瓦列夫,但后来他下落不明。至于监狱里剩下的4个人,之后被押解到克拉斯诺顿地区的罗韦尼基市,于2月9日与被关押在那里的奥列格•科舍沃伊一起英勇就义。
  
  铮铮勇士多年蒙冤
  
  就在青年近卫军成员牺牲后几天, 2月14日,苏联军队打进了克拉斯诺顿。2月17日,新政权为死难近卫军成员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人们从幽深黑暗的矿井中挖出了死者的遗骸。但此时死者的身份难以辨别,有的是父母仅凭自己孩子所穿的衣服才辨认出来的。
  在安葬烈士的公墓内,人们树起了一块木制方尖碑,上面铭刻着牺牲者的名字,并附有这样一段墓志铭:
  你们热血飞溅挥洒,
  如黑夜的生命火花,
  点燃无数勇敢的心!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块墓碑上找不到维克托•特列季亚克维奇的名字,因为社会上流传他是出卖同伴的叛徒。但他的妈妈安娜•约瑟福夫娜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是叛徒,所以始终都穿着一身黑衣服,以表示对孩子的纪念,并常在没人的时候去为儿子上坟。
  虽然大多数当地人也不相这一信变节之说,但全俄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已对此事做出定论,况且法捷耶夫随后的小说又对此定论进行了强化,对成千上万读者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当时已很难翻案。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检察机关也听信市井谣传,甚至后来真正的叛徒波切普措夫被抓,并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但对特列季亚克维奇的指控仍未撤销。
  经过漫长的16年之后,当年对青年近卫军施暴的一名最残忍的刽子手落网,此人叫瓦西里•波德滕内。他在受审过程中承认,特列季亚克维奇是被故意陷害的,尽管他在牢里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没有出卖过一个战友。就此,历时17年的沉冤终于真相大白。
  1960年12月1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特列季亚克维奇恢复了名誉,并追授他一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从此,他的名字被写入所有官方文件,与其他“青年近卫军”英雄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当仍未脱掉丧服的安娜来到水泄不通的授勋礼堂,面对庄严的会议主席团,代儿子领取了这枚迟到的勋章。面对潮水般的掌声,她似乎没有感到一丝的喜悦,只作为母亲提出了一个请求:不要在这些日子上演电影《青年近卫军》。
其他文献
张文祥刺马,是晚清第一号大案和奇案。说它大,是因为清朝分量最重的方面大员两江总督,当街被刺。说它奇,是因为凶手虽然当场遭擒,经反复审讯,案子其实并没有破,最后只得攀上莫须有的海盗,草草收场。  可有意思的是,案子出来不久,其实并不真的了解真相的老百姓,却给案子编出了一个故事,故事越编越像,最后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马新贻在参与平叛的过程中,被长毛的将领张文祥等人俘获,但是马新贻却成功地说服了张文祥他
期刊
1890年,日本设立在上海的间谍培训机构日清贸易研究所,因经费出现危机及对课程设置不满,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被骗来上海,冲突迅速演变成械斗,成为世界谍报只上罕见的间谍学潮。  经多方努力平息了学潮后,校方便开始在间谍技能之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一首贯彻该校“兴亚”思想的校歌便应运而生:  日本少年向中国远航  一百五十人弦诵一堂  若问吾辈何所思  将见东亚万里无云乾坤朗……  高歌着“东亚
期刊
编译:蒲娟    运动会在古代世界意义深远,但除了奥林匹克,我们对其他古代赛事仍所知甚少,比如为了纪念奥古斯都大帝而设立的“圣巴斯塔”运动会。那不勒斯地铁修建中发现的碑文提供了有关圣巴斯塔运动会的新信息,使得“仿奥运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自从一个多世纪前,考古学家在奥林匹亚发现了关于“圣巴斯塔”运动会(Sebasta)的描述以来,这个盛会就一直如同掩盖在迷雾之中。那不勒斯地铁修建工程中发现
期刊
地下之火,在火井蔓延千年,而华夏历史中,“火井”对文明的影响是几乎无法用“代”来计算的了。    2006年7月,我站在了邛崃市火井镇河北街的尾端,一幢当地人称为“海屋”的高大老宅院前,这就是火井镇上乃至整个邛崃西路,上世纪中叶最富丽堂皇的宅子。几位儿童拿着当地俗称“火井发饽饽”:一种由大米、糯米混杂蒸制而成的白糕,从我身旁一闪而过,消失在古街的深处。    “新”、“老”并存的古镇    火井镇
期刊
“更快、更高”,不仅是人们在赛场上的期望,也被深圳人用于对摩天大楼不断提高中。    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游客,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  离地王大厦不远,是深圳另一个最不容忽视的景致——邓小平画像。  从邓小平画像到地王大厦,走路不过五分钟。画像前的那个十字路口,几乎是最具深圳特色的留影地点。每一个到过深圳的人,都试图在这里摆个姿势,第一张是
期刊
编译 笑非 王斐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简”这个连环画人物在英国军队中无人不晓。这个金发美女不仅被印在年历、打火机上,还被印在飞机、军舰、坦克上,作为幸运的标志。她的影响之大,丘吉尔曾把她比作盟军用来对抗德国的秘密武器。    英国的“美女炸弹”    1932年12日,“简”出现在一部名为《简的日记:一个聪明伶俐年轻女孩的日记》(“Jane’s Journal——the Diary o
期刊
观点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
期刊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描绘了一副从古琥珀中提取恐龙DNA的美妙幻景。 在今天,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遗骨身上获得基因组完整图谱,已是现实。    公元前210年,陕西关中尽是大工地。在咸阳,新朝宫阿房宫已经开工两年,而骊山脚下,秦始皇陵的修建已经进入第37个年头。    秦陵是从秦始皇13岁登基那年就开始修建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是李白的诗。秦陵修建时间之
期刊
1949年,从保甲到居委会,在大历史是新旧制度的更替,而之于渺小的个人,却是短暂的得失与荣辱。    说起来,陈福林和陈道彰两位老人,这辈子唯一重大的政治身份,就是曾经担任了共和国第一个居委会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陈福林来自工人阶级,陈道彰出身商人世家。前者靠拉人力车糊口,后者是这个城市资产阶级的后代,有着不错的学业背景。居委会之于他们就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的城堡,把两个人生轨迹截然迥异的人物安排在了一起
期刊
对于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床头摆了一排黑泽明全集就和摆了一排希区柯克全集是一样的意义,它们都不是很好的入门作品,却是入行许久之后,觉得黔驴技穷了才会认真去看的好东西。虽然中日文化很多相通之处,但看得懂黑泽明的故事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作品内涵却很难,不过幸亏有这么一个支点:莎士比亚。  早于“言必称希腊”的八九十年代,黑泽明在四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寻找东方价值观在西方思想体系外的姿态。他父亲是个军人,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