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56个民族里面也是属于偏小的民族,只有30万人,而且这30万人很多是近十年,尤其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后突然机械性增长起来的,过去长期以来只有20万。但这个民族很特别,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民族像羌族这样和一个古老的文明史相伴随,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今天。“羌”这个名字,一直保存到今天,有三千到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进入中原的古羌人有这样几种出路,一是被周王朝分封,成为小诸侯国,比如东周、春秋的时候出现的齐国、余国、申国等等,都是羌人建的小国。还有一种是被大国吞并,最后渐渐消融在大国,如伊洛羌。还有一种就是渐渐消亡掉,比如说被秦国等灭掉的。还有更多的羌人,为了逃避战乱往西、往南、往北大迁徙,这种情况在秦汉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后汉书》中就有大量关于与羌战争的记载。
除此之外,羌人大量西迁,一直到今天的新疆,所以今天的新疆还有好多含有羌字的地名。
还有的是向北迁,比如《汉书》记载:“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这里的“羌谷水”就是今天的“黑河”,又称额济纳河。这是向北迁的一支,向北迁的这些就和其他一些民族,比如匈奴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这些民族最后就逐渐消融了。
但更多的是沿着横断山向南迁。
大家知道,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是西北向东南走势,构成了河谷通道这样的特殊地形,这些西北羌人就沿着这个河谷不断南迁,到了隋唐的时候,就已经分成很多支系。这些古羌人形成了今天能够仍旧以其他的族称存活下来的若干民族。这些民族从语言上主要归属于汉藏语系。
在我们国家,最大的语系是汉藏语系,汉藏语系各民族都和古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里面的羌语支。恰恰是从西北向东南大迁徙的过程中,散落在千山万水之间的羌人,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民族。
我的老师费孝通先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于羌族有一个专门的论述,我觉得说得最精炼:“从历史上看,作为一个保持着民族特色的集团来说,羌人和中原一直维系着密切的关系,是甘陕一带夷夏之间的强大集团。其中党项羌在1038~1227年间曾建立过西夏国,最盛时包括今宁夏、陕北和甘肃、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宋代鼎峙的地方政权,从事农牧业,有自己的类似汉文的方块文字。自从西夏政权被蒙古人击溃后,羌人的下落在汉文的史料中就不常出现了。可能大多数已和当地汉人及其他民族融合。羌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汉人刚好相反。汉族是以接纳为主而日益壮大的,羌族却以供应为主,壮大了别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从羌人中得到血液。”
费先生这段话,比较好的阐述了羌族的历史,也比较好的说明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题目——最后的羌族。羌族从远古的一个东方大族,在历史上驰骋中原,然后不断地融入中原,不断地从西北向东南迁徙,渐渐在岷江上游保留了一个30万人的当代羌族。
当代羌族
古羌人当然是和现在的羌族有联系,而且是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不能把古羌人等同于现在的羌人,因为古羌人的后裔还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民族的支系。
现代羌族有一个民族传说,也是他们本民族的史诗,叫“羌戈大战”,非常形象地记录了他们民族的历史,也印证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阿巴白构的羌族首领,大概两汉时期,羌人本来是在甘孜草原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为了摆脱追兵的追击,不得不率领部众翻越大雪山,沿着岷江河谷向南迁徙。到了岷江河谷之后,最早从事的还是畜牧业,但河谷更利于山地农耕。在他们到来之前,已经有一支比他们更早迁来的羌人,叫戈基人,已经在从事农耕,于是羌人和更早来此的戈基羌人发生了战争,叫羌戈大战。
羌人取胜后阿巴白构就把他的九个儿子做了一个地域上的划分,史书上有记载大儿子在茂县,二儿子在松潘,三儿子在汶川,四儿子在理县,五儿子在黑水,六儿子在汶山县的绵虒镇,七儿子在茂县的永和沟,八儿子在都江堰,九儿子在北川。这些地区恰恰是今天羌族的聚居区。
大家都知道,羌族只有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文字,这个史诗是口口相传的,它很好的印证了今天的羌族就是从西北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沿着岷江河谷翻山越岭而来,然后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分布在今天羌族聚居的区域。
今天羌族的人口与分布,刚才我已经提到了,主要是在茂县、汶川,理县,松潘,还有绵阳市的北川。贵州的石阡县、江口县也有少量分布。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56个民族里面也是属于偏小的民族,只有30万人,而且这30万人很多是近十年,尤其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后突然机械性增长起来的,过去长期以来只有20万。但这个民族很特别,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民族像羌族这样和一个古老的文明史相伴随,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今天。“羌”这个名字,一直保存到今天,有三千到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进入中原的古羌人有这样几种出路,一是被周王朝分封,成为小诸侯国,比如东周、春秋的时候出现的齐国、余国、申国等等,都是羌人建的小国。还有一种是被大国吞并,最后渐渐消融在大国,如伊洛羌。还有一种就是渐渐消亡掉,比如说被秦国等灭掉的。还有更多的羌人,为了逃避战乱往西、往南、往北大迁徙,这种情况在秦汉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后汉书》中就有大量关于与羌战争的记载。
除此之外,羌人大量西迁,一直到今天的新疆,所以今天的新疆还有好多含有羌字的地名。
还有的是向北迁,比如《汉书》记载:“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这里的“羌谷水”就是今天的“黑河”,又称额济纳河。这是向北迁的一支,向北迁的这些就和其他一些民族,比如匈奴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这些民族最后就逐渐消融了。
但更多的是沿着横断山向南迁。
大家知道,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是西北向东南走势,构成了河谷通道这样的特殊地形,这些西北羌人就沿着这个河谷不断南迁,到了隋唐的时候,就已经分成很多支系。这些古羌人形成了今天能够仍旧以其他的族称存活下来的若干民族。这些民族从语言上主要归属于汉藏语系。
在我们国家,最大的语系是汉藏语系,汉藏语系各民族都和古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里面的羌语支。恰恰是从西北向东南大迁徙的过程中,散落在千山万水之间的羌人,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民族。
我的老师费孝通先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于羌族有一个专门的论述,我觉得说得最精炼:“从历史上看,作为一个保持着民族特色的集团来说,羌人和中原一直维系着密切的关系,是甘陕一带夷夏之间的强大集团。其中党项羌在1038~1227年间曾建立过西夏国,最盛时包括今宁夏、陕北和甘肃、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宋代鼎峙的地方政权,从事农牧业,有自己的类似汉文的方块文字。自从西夏政权被蒙古人击溃后,羌人的下落在汉文的史料中就不常出现了。可能大多数已和当地汉人及其他民族融合。羌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汉人刚好相反。汉族是以接纳为主而日益壮大的,羌族却以供应为主,壮大了别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从羌人中得到血液。”
费先生这段话,比较好的阐述了羌族的历史,也比较好的说明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题目——最后的羌族。羌族从远古的一个东方大族,在历史上驰骋中原,然后不断地融入中原,不断地从西北向东南迁徙,渐渐在岷江上游保留了一个30万人的当代羌族。
当代羌族
古羌人当然是和现在的羌族有联系,而且是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不能把古羌人等同于现在的羌人,因为古羌人的后裔还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民族的支系。
现代羌族有一个民族传说,也是他们本民族的史诗,叫“羌戈大战”,非常形象地记录了他们民族的历史,也印证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阿巴白构的羌族首领,大概两汉时期,羌人本来是在甘孜草原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为了摆脱追兵的追击,不得不率领部众翻越大雪山,沿着岷江河谷向南迁徙。到了岷江河谷之后,最早从事的还是畜牧业,但河谷更利于山地农耕。在他们到来之前,已经有一支比他们更早迁来的羌人,叫戈基人,已经在从事农耕,于是羌人和更早来此的戈基羌人发生了战争,叫羌戈大战。
羌人取胜后阿巴白构就把他的九个儿子做了一个地域上的划分,史书上有记载大儿子在茂县,二儿子在松潘,三儿子在汶川,四儿子在理县,五儿子在黑水,六儿子在汶山县的绵虒镇,七儿子在茂县的永和沟,八儿子在都江堰,九儿子在北川。这些地区恰恰是今天羌族的聚居区。
大家都知道,羌族只有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文字,这个史诗是口口相传的,它很好的印证了今天的羌族就是从西北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沿着岷江河谷翻山越岭而来,然后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分布在今天羌族聚居的区域。
今天羌族的人口与分布,刚才我已经提到了,主要是在茂县、汶川,理县,松潘,还有绵阳市的北川。贵州的石阡县、江口县也有少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