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稻草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j1963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为了摆脱校园“稻草人”的命运,可以借助共建良性互动的场域,用爱心走近学生;倡导建立“润泽的校园”,用童心聆听学生。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真心鼓舞会激发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促使学生赢得自信和快乐。
  【关键词】走近;聆听;鼓舞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4-0047-02
  我们小时候,在播种时节或者谷物成熟的日子里,常看到田野上会竖起一些稻草人。它们大都头戴一顶破草帽,身穿一件旧衣服,扬起长长的手臂,拿着一把蒲扇或者扫把,仿佛在挥赶着田里的不速之客——麻雀之类的飞鸟。稻草人不论黑夜白天,都那么努力而又寂寞地站在田头,注视着那片片农田,把扫把或者蒲扇费力地举在手中。而渐渐熟悉了它的存在后,小鸟们又不断地飞过来啄食谷粒,而它却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那里。有时,我想学校的管理者多像这稻草人啊,虚张声势地站在学生旁边,远远地看着,却从未与任何一个学生有过深入地交流或者沟通。
  那么,校长该如何摆脱校园“稻草人”的命运呢?我的做法是到学生们中去,让他们感知校长,熟悉校长,亲近校长,进而和校长成为朋友。这样,校长才有可能施加教育影响,那时校长就不会是无能为力的“稻草人”了。
  一、共建场域:用爱心走近学生
  作为校长,如果无法放下行政职位带来的威严,那样就会和学生产生疏远,形成距离。因此,校长不想做虚张声势的稻草人,就得让依附于自己身上的那份行政力量退后,让学生能够与校长“平起平坐”,营造一种平等、理解、信任的充满爱的场域,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看护者。
  学生如同这片星空中的小星星,我习惯于称自己为“数星星”的人。早晨,我站在校门口,和每颗闪亮的“星星”相会,在这一笑、一问候中,我们逐渐走近,学生们发现校长是真实可感的,是具体可亲的,是伸手可触的,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卸下铠甲,放下小心,捧出一颗纯真的童心。师生间的默契来自于每天的接触,如果能在校长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良性互动,充满盈盈爱意的场域,岂不是事半功倍?校长只有放下所谓的“架子”,让尊重、关心、包容弥漫校园,这样,爱与欣赏才会在校园中绽放。
  二、塑造灵魂:用童心聆听学生
  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要建立“润泽的教室”,以教师的尊重、倾听,促使一种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教室产生。受其启发,我觉得校长应该努力倡导建立“润泽的校园”,提倡教师用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去唤醒学生身上沉睡的种子。
  1.创设润泽的课堂。
  润泽,滋润而富有生命力,就是适合自然万物生长的环境。如果学生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那么润泽的课堂就是那片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壤里具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大家生活在这里感到彼此信任,有安全感。
  针对学生的特点,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推行“分层授课”制,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充分信任学生,呵护学生内心自由成长的种子。“分层授课”使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学校还倡导“六让”——让学生读课本,让学生说观点,让學生提问题,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练习题,让学生找规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分层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学会倾听。
  课堂上,教师要自始至终地保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更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迅速地回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
  三、激发动力:用真心鼓舞学生
  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给学生输入成长的原动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和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基本上就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佼佼者,总能获得较多的关注和机会,学生会、社团以及各类表彰都会有他们的身影。对比而言,那些行为不够自律的学生则往往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针对这类情况,学校推行学分制评价方式,秉承“做积极的生活者”的校训,坚持儿童立场,以“新五自”系列教育为载体,以核心素养的校本要求为依据,多视角、多维度地对学生开展多元阳光评价,构建“三叶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分解和落实。
  学校打破单纯的学科考试得分来评价学生的旧框架,构建更为合理、完备的评价体系。实施德育学分制评价,主要就是以“近距离、小目标、日常化”为原则,把学生生活细节为着眼点,以量化考核为抓手,把学生的日常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作为突破口,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文明素养。学校进一步实施课程学分制评价,激励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兴趣差异,自主选择社团课程和各项实践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级的基础上,我们以《浦口外校学生手册》为依据,尝试建构“三叶草”自主评价体系,设立“三叶草”素质单项奖,学生自主申报:青松奖(学习小标兵)、桂枝奖(快乐小书迷)、翠竹奖(岗位小能手)、银杏奖(文明小天使)、樱花奖(勤劳小当家)、梅花奖(科艺小新星)、白杨奖(健康小达人)、香樟奖(爱心小公民),每月评选,学期获得数量达到5种,可申报“三叶草”综合奖(浦外之星),同时学校开展幸福班级、幸福小使者评比与展示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体验个体被尊重,展示有喝彩的快乐和自信。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作为校长,我以“构筑幸福家园”表达了学校办学的理想与追求,定义我们办学的目标与品质。“建设快乐学园”诉说我们追寻理想的过程和期待,诠释我们始终将师生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其他文献
【摘要】深度的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遭遇认知遇阻、认知冲突与认知失衡时便会形成认知不适,这种认知不适是由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引发的。本案例意图通过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不适,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真正发生并走向深入,实现深度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认知不适;深度学习;线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
【摘要】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學”。“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用
【设计理念】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四下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往往会用两个“第几”的描述方式,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样的描述方式源于生活经验,方便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表示次序的作用。  本课在知识目标层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学习“列”与“行”的知识,接触有关数对的知识。如果将其置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视域内,那么教师还须考量:如何让
【关键词】核心内容;数学复习课;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9-0054-03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变革的专业性在于在同等条件下带来学生课堂学习的增值。对于数学单元复习课而言,学习的增值就是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建
【摘要】所谓“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发现、创造、获取知识。要想让学生做个“再创造”者,教师首先得自己做个“再创造”者,教师要去发现、挖掘和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和内容,要对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方式以及教学情境进行“再创造”。通过教师的“再创造”唤醒学生心底沉睡着的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实战中探究思考,激活“再创造”思维,就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索路上的发现者、“再创造”者。 
【摘 要】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热点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研制好既符合群众期待,又遵循教育规律的适合当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教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着力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断完善各类优秀人才选拔机制,使招生考试工作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
学校社团是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己参与建立的学习群体,是滋养他们生命成长的教育组织,也是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方式。社团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看是否形成适合成员个体发展的社团文化。目前,很多学校都很关注学生社团建设,但关注社团文化建构的却很少,有的即使关注社团文化建构,也仅关注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设计,尚未对社团文化进行整体建构。笔者认为,学校社团建设应围绕“让学生多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这一价
【摘要】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自带平板进教室,冲破了语文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桎梏,让语文学习从“有限”走向了“无限”,从“难评”走向了“易测”,让语文课堂从“枯燥”变为“灵动”,比传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远,更加有效,更加灵动。  【关键词】BYOD;深远;有效;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12-02  【作者简介】许静
【摘 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历经恢复重建、改革发展与开放创新这三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累计培养师范生70余万人、60多万在职教师学历大幅提升,為1996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创新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内容和程度;教学的抓与放;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7-0064-03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