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与节俭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是时下许许多多家庭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的写照。那位母亲的感慨和孩子的茫然都让人觉得亲切熟悉,仿佛就是自己家里尚未平息的争论,仿佛就是朋友刚刚诉说的烦恼。而且,对这类事情的意见通常泾渭分明,家长们“英雄所见略同”,孩子们则“不谋而合”。究竟是家长们思想陈旧,还是孩子们观念超前?的确是值得讨论一番。
  首先,什么是奢侈?似乎是存在着某种标准的,而这标准又好像并不固定。细想一想,对于贵为帝王、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故宫里的自行车是奢侈品,紫禁城里的电话也是奢侈品;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60年代一包奶粉是奢侈,70年代带着儿女去餐厅有鱼有肉地吃上一餐是奢侈,80年代全家在假期到海滨享受阳光和海风也是奢侈。
  90年代呢?什么样的物质,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叫做奢侈呢?按照字典的解释,奢侈是指“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但不能否认,奢侈的标准一直在变化着,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延伸在不断地加快。当然,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年代,不同家庭对于奢侈标准的理解仍然是极为悬殊的。这双一百多元的鞋子究竟是不是算得上是奢侈,看来需要根据男孩家庭的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实际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中国老太太与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逢,各自讲讲在人间的经历,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錢,在来天堂的前一天,终于买到了自己的房子,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了一天。”美国老太太说:“我还了一辈子的债,在来天堂的前一天,终于还清了买房子欠的债。”耐人寻味的不仅是这个笑话直接展现的两种消费观念,而是这则笑话在中国的流行,带给了我们某种提示。它至少说明,不少的中国人正在对习以为常的消费观念进行着怀疑和思索,而且它还暗示着,已经有人干脆拒绝接受和服从传统的观念,在这些人当中,年轻一代占据了大多数。
  我想,那位母亲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苦心,既不会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去买两元一双的鞋——根本买不到,更不会是希望孩子为免得磨损鞋子而赤脚劳动或玩耍——绝对舍不得。
  其实,母亲无非是希望孩子懂得节俭,无论到了什么年代,无论社会发达到了什么程度,节俭都是一种美德。在这一点上多数家长都会赞成这位母亲的,也往往会在生活中采取一种类似的“忆苦思甜”式的教育。然而,就像教育上许多其他问题一样,懂得节俭,做到节俭,靠“说教”,靠“忆苦思甜”通常不会有明显的效果,重要的是亲身经历和体验。就以这位母亲为例,比如,利用假期让孩子去打打工,自己尝尝“挣钱”的艰辛,或者回一趟家乡——如果那里还没有完全摆脱昔日的贫困,可能都会比妈妈的故事更能让他体味自己鞋子的价值。
  前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新人类”的文章。“新人类”特指出生于六十年代,成长于七八十年代的一代新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动荡和贫困,他们受到正常的教育,享受富裕的生活,感受飞速发展的物质技术文明。因此,他们以不同于父兄的方式成长,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自己的父母,甚至这个时代。
  “新人类”与他们的父辈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大概就是消费态度的不同了。对于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消费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商品,我们总是要反复掂量取舍,有时甚至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消费。可是“新人类”就不同了。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日趋丰富的时代,社会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正好和他们的成长同步。到街上看看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所有产品的营销策略几乎都是迎合他们的趣味。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就有了与父母不同的价值空间:父母可能想的更多的是今后的日子,孩子则更注重现时的感受,于是他们给人留下的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一味的消费,一味的名牌。■
其他文献
4~5岁:模式化的人    4~5岁幼儿画人有模式化的倾向。他们能画出完整的正面人,两只胳膊常常平着向外伸展着。这时期儿童的特点是学会了画一种形象,使用一种画法后就反复运用,不容易改变而形成模式,突破这种模式是很困难的(图1)。我曾经看过一个孩子,他画的人物头很小,牙很大,宽肩膀,大制服。几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都千篇一律地画同一个人物形象。这个班并不教模仿画,经了解才知道是奶奶给他画了人物范画让
期刊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以至“犯傻”,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正如柴迎红家长所说的,为孩子的“傻”心痛和无奈。  孩子的“善良”、“好脾气”,以至“犯傻”,有的家长说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又有人说是 “天性”厚道,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都担心这种好心眼的孩子吃亏。其实,在我看来,孩子的“犯傻”和“好脾气”,
期刊
当前亚洲教育的趋势是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这样做就更显得不合适。实际上这种状况并非自古有之。过去孩子们可以享受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地长大。他们按其特有的节奏玩耍学习。然而现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们极端厌学,学习上的问题日渐严重,家庭里的压力在不断升级。为什么人人都在这样做?原因是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到别人的后面,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好学校;一
期刊
在分科细密的大型医院里,充塞着各色各样令人眼花的晦涩地带和悲伤场景。但穿越各个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和看诊间,有一个温暖的角落,一直是我自学生时代便衷心喜爱的,那就是满溢神秘和盼望的“产房”。无奈产科与眼科之间的关联性极为淡漠,眼科医师除了偶尔接获几张“妊娠毒血症”或“怀孕型糖尿病”孕妇的眼底检查照会单外,能够堂皇步入产房的,大概只剩下摘取新鲜羊膜的稀少机会了。  “天然的羊膜,透过目前仍未研究出来
期刊
“谢谢”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了。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对孩子说:“谢谢阿姨”,“跟叔叔说谢谢。”然而,孩子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按要求这样做的,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表达谢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做家长的用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不一样,那是一个几乎透明的世界。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心存感激的时候,他往往会很直接地用行动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上面的这些情境
期刊
4岁的鹏鹏自己的任何东西都不让别人动。晓晓想玩他的玩具,他大喊:“不许玩,这是我的!”洋洋想看他的图画书,他一把把洋洋推开:“这是我的,不许你看!”就连爸爸妈妈买回来的好吃的,他也统统放在自己的小屋里,连家里人都不许尝一尝。  讲道理吧,鹏鹏根本听不进去;来硬的吧,他又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哇哇大哭。这可让爸爸妈妈又着急又生气。    家长先做个大方的人    以前我没小孩的时候,常到一些有孩子的同事
期刊
斜颈,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头向一侧偏斜的一组症状。请看看下面的来信:  来信之一:女儿6岁多了,刚刚上学。因她自幼患有“歪脖”,上学后同学不叫她的大名,而叫她“歪脖”,她回家哭了好多次。孩子的眼睛也因斜颈受了影响,一眼大,一眼小,脸也是一边大一边小。手术能改变这些畸形吗?是否等孩子长大些再做手术呢?  来信之二:我儿出生时很好,足月顺产。可在他生后两周多我们就发现
期刊
妈妈:“谢谢”,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感情。  女儿:“谢谢”也是一种语言。  妈妈:枫枫,关于说“谢谢”,你有什么故事?  女儿:怎么说呢,有这么个印象,从小我爸就教我说“谢谢”,但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却很少。有时我帮他做完一件事以后,他连半个谢字也没有,好像我该做一样。但是,在他帮完我的忙后,却一再强调:“要懂礼貌,怎么一声谢谢也不说!”假如连家长都不会说“谢谢”,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教
期刊
”本次会议的焦点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资源——儿童。  今天我想和诸位谈谈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是从婴儿身上得来的,总共有两点:一、学习的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人类的一大显著特征,而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在婴儿出生头几个月的摇篮阶段。二、婴儿早期的语言学习虽不涉及拼词造句,但却表现在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上。所谓音素,就是构成单词的一个个辅音和元音。我们发现,在音素层面上的学习过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到了5岁以后,往往会特别乐于学习一些带有挑战性的新的技能,比如剪纸、画画、弹钢琴或骑自行车等。不过,有很多孩子一旦碰到一点困难,就会不停地抱怨说“我不会”、“我不行”,并从此半途而废。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她5岁半的儿子先是不断地吵着要学游泳,可刚学了两天,就没了兴趣,教他一些动作时,他总说:“我学不会。”  一般来说,5~6岁的儿童在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