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大脑里究竟装着什么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会议的焦点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资源——儿童。
  今天我想和诸位谈谈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是从婴儿身上得来的,总共有两点:一、学习的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人类的一大显著特征,而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在婴儿出生头几个月的摇篮阶段。二、婴儿早期的语言学习虽不涉及拼词造句,但却表现在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上。所谓音素,就是构成单词的一个个辅音和元音。我们发现,在音素层面上的学习过程反映的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学习。


  
  惊人的语言能力
  
  在人类所有的脑力活动当中,操纵语言是最为复杂的行为之一。语言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其他生命体拥有一种通信系统其复杂程度可以与人类语言相媲美。不过,看看你现在听我讲话,我的意思一字一句地被你破解下来,整个过程不费吹灰之力。让计算机来试试又如何呢?尽管有许多的计算机公司致力于开发能够用人类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的机器,但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台计算机能和人类的语言技术一比高低。
  计算机尚且精通不了人类语言,普天之下的孩子们怎么就一个个把各自的语言学得如此之好呢?如果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们还未能破解自然语言之码,初生的小宝宝们又是如何把它解开的呢?这是个相当有趣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今天我要探讨的正是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在儿童发展研究上的这一大难题。
  你如果有孩子,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孩子所走过的语言里程碑排列起来,是一张很有规律的世界通用的时间表。一个正常的孩子,无论是长在东京,还是长在津巴布韦或者巴黎、莫斯科、华盛顿,到了3个月的光景,小宝宝就会啊啊啊地发类似单音节元音的嗓音。到了7个月左右,宝宝咿咿呀呀地发出一串串像“爸爸”或者“妈妈”的多音节语音。这全世界通行的“baba、mama”表明宝宝不仅在感受语言而且已经开始掌握语音结构。再往后,1岁左右的小孩开始能说个别的单词;到了1岁半,他们能讲第一批双词句;1~3岁,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已经语句连篇,让你应接不暇了。
  
  新生儿是世界公民
  
  是什么让这一切奇迹发生的呢?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婴儿刚生下来就能分辨世界上各种语言里的不同音素,比如像“pat”当中的/p/和“bat”当中的/b/。这些音素是我们人类语言赖以表达不同语义的基石。就声学分析角度而言,/p/与/b/的区分在不同语言之间是极其细微的。实验研究发现,成人区分音素的能力局限于自己熟练掌握的语言之内,而新生儿却有准确分辨各种可能性音素的能力。总结一下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做过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没有一种在人类语言里可能出现的音素对比为新生儿所不能辨别。显然,宝宝们是有备而来的。为此,我给初生的婴儿起了一个称号,把他们叫做“世界的公民”。小天使呱呱坠地之时,他们并不知道会降生于一个什么样的语言文化环境,是先天配备的生物进化而来的听力机制使得他们“既来之,则安之”,从容地应付并掌握任何一种把他们包围其中的语言文化。
  但是,为了学会母语,这位“世界的公民”必须走上一条“具有母语文化特色的语言专家”之路,进而去发掘这门特定语言所用的具体的语音结构体系。
  学会母语语音体系是一个很复杂、很细致的学习过程。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婴儿如何把从语言环境中所接收到的各种语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映射到大脑的相关区域的过程。过去我们以为这里所讲的映射一定与婴儿学习单词的过程同步进行,但我们最新的研究论证了这么一个事实:婴儿掌握母语语音体系雏形的学习过程发生在宝宝降世后的前半年。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在初始的摇篮阶段。这个结论是通过系统研究不同国家的婴儿在听不同语言时的反应得出的。举个具体例子,在一项研究中,对长在美国西雅图的半岁婴儿和长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的同龄婴儿的语音知觉系统做了比较,我们想确定婴儿在前6个月所受的语言熏陶对其语音知觉起了什么作用。结果我们发现,半岁的婴儿对母语音素归类的能力已明显优于外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掌握了母语单词的重音分布规则,而且只对典型的母语语音结构表现出偏好。
  到了12个月,种种迹象都明确表明婴儿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特定母语文化的语言专家。他们的语音知觉能力偏重于辨别母语语音,而对外语语音的辨别能力远不如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并驾齐驱。两者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互相配合。先天的遗传因素使婴儿具有敏锐的区分各种可能性音素的能力,后天的语言环境让婴儿浸泡于母语语音感觉之中,从而给婴儿的大脑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又复杂的语音信息。
  研究印证了6个月大的婴儿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的事实,表面上,半岁的孩子还很小,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发出一个单词,但是他们一直都在倾听我们对他们的讲话,小脑瓜忙于把从我们嘴里捡到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婴儿对语言信息的敏锐反应令人惊叹,这也给我们成人赋予了一种责任。婴儿倾听的正是我们对他们讲的话,这种语音启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成人的话里有些什么
  
  对“启蒙语”的研究发现,成人针对婴儿讲的语言是很独特的。科学家们发现,全世界各地的爸爸妈妈在对小宝宝讲话的时候,嗓音音频提高,语调轮廓夸张,语速减慢,重复频率大大增加。由于这些特征,“启蒙语”常常被描述成富有旋律性。细致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婴儿对这种旋律语言的偏好。如果你给婴儿同时听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日常交际语和成人对婴儿讲的“启蒙语”,婴儿就会选择听他们喜欢的“启蒙语”。最新的研究发现,“启蒙语”听起来语音更纯正,称得上是语言教育的良师。与成人的日常交际语相比较,“启蒙语”的音素更为典型,声学结构更为丰富。婴儿所接受的这种语言输入是一种自然状态下加工升级了的语音信息。
  新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婴儿是通过积极观察成人讲话来学会语音结构体系的。他们模仿的渠道不仅仅在于听,而且在于看。实验研究揭示,给婴儿听几个简单的语音不久,他们就会开始模仿发出刚刚所听到的语音。同样,让婴儿看发音的唇形,他们能准确地做出语音与唇形的匹配。成人跟婴儿面对面地讲话,给了婴儿回话反应和观察模仿的机会,并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一来一往交替进行对话交际规则。


  以上我所描述的学习语言过程是指正常儿而言。正常儿具有健康成长的感觉系统、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如果这些系统有所缺陷,通过婴儿在语音学习上反映出来的先兆做早期的诊断和防治就很重要了。研究表明,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在区分基本的语音单位上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这种症状能及早发现,我们就有可能及早采取防治手段来减轻甚至消除日后的语言障碍。同样,在这个问题上,抓住时机是关键。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婴儿大脑的可塑性使得早期的防治更为有效。自然的交流最好。
  我想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做总结:加强体育锻炼会使孩子的身体更强壮,这是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大脑的发育、语音的学习、思维的成长,这些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似乎直到小宝宝说出第一个字或第一句话我们才恍然大悟一切的发生,同时又感到捉摸不透——“都是从哪儿学来的?”“小脑瓜里都在做些什么?”研究表明,从孩子一生下来,成人对孩子讲的启蒙语就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锻炼和思维锻炼。这种锻炼改变了脑细胞之间交流的形态、方式和构造以及大脑对复杂语音信息的表征、存储和处理功能。
  那么,这一切是不是说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给孩子进行语言灌输,不停地给他们讲话、朗读、唱歌呢?科学研究目前还不能确定到底婴儿该接收多少的语言输入量才是合適的。我们不能断言一天花10分钟还是两小时才会使正常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并不建议拔苗助长。科学的建议不是要父母给婴儿多做单词卡片或者在摇篮边上挂个小录音机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我们认为,自然状态下成人与婴儿的语言交流是语言成长的必要条件,宝宝们喜欢这种自然状态下升级了的语言信息。作为这个社会环境的缔造者,我们成人应担负起语言教育的义务,并乐此不疲。要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与生俱来的,正是我们使孩子们的大脑发生重要的转变,使他们的心智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5岁的女儿,用丈夫的话说“这孩子太傻”,用老人的话说“这孩子厚道”,用邻居的话说“这孩子脾气好”……可我有时候为她的“厚道”生气,有时候为她的“傻”心疼,也为她的“脾气好”抱不平,但更多的时候是无奈……  女儿最喜欢玩沙子。一天,她拿着小桶、小铲之类的玩具在沙堆旁玩,来了几个小朋友拿走了小桶、小铲,最后连她手中的小勺也给抢走了。我心里好气,转头一看女儿,她竟笑呵呵地在用手将沙子捧入别人手中
期刊
—感官训练小游戏  孩子会走以后,像个小小的“研究员”,只要他觉得新奇、有趣的东西,他都要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研究”一番。  专家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若能很好地利用、选取日常生活中生动的情境,为孩子准备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探索环境,会帮助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  根据蒙特梭
期刊
4~5岁:模式化的人    4~5岁幼儿画人有模式化的倾向。他们能画出完整的正面人,两只胳膊常常平着向外伸展着。这时期儿童的特点是学会了画一种形象,使用一种画法后就反复运用,不容易改变而形成模式,突破这种模式是很困难的(图1)。我曾经看过一个孩子,他画的人物头很小,牙很大,宽肩膀,大制服。几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都千篇一律地画同一个人物形象。这个班并不教模仿画,经了解才知道是奶奶给他画了人物范画让
期刊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以至“犯傻”,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正如柴迎红家长所说的,为孩子的“傻”心痛和无奈。  孩子的“善良”、“好脾气”,以至“犯傻”,有的家长说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又有人说是 “天性”厚道,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都担心这种好心眼的孩子吃亏。其实,在我看来,孩子的“犯傻”和“好脾气”,
期刊
当前亚洲教育的趋势是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这样做就更显得不合适。实际上这种状况并非自古有之。过去孩子们可以享受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地长大。他们按其特有的节奏玩耍学习。然而现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们极端厌学,学习上的问题日渐严重,家庭里的压力在不断升级。为什么人人都在这样做?原因是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到别人的后面,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好学校;一
期刊
在分科细密的大型医院里,充塞着各色各样令人眼花的晦涩地带和悲伤场景。但穿越各个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和看诊间,有一个温暖的角落,一直是我自学生时代便衷心喜爱的,那就是满溢神秘和盼望的“产房”。无奈产科与眼科之间的关联性极为淡漠,眼科医师除了偶尔接获几张“妊娠毒血症”或“怀孕型糖尿病”孕妇的眼底检查照会单外,能够堂皇步入产房的,大概只剩下摘取新鲜羊膜的稀少机会了。  “天然的羊膜,透过目前仍未研究出来
期刊
“谢谢”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了。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对孩子说:“谢谢阿姨”,“跟叔叔说谢谢。”然而,孩子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按要求这样做的,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表达谢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做家长的用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不一样,那是一个几乎透明的世界。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心存感激的时候,他往往会很直接地用行动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上面的这些情境
期刊
4岁的鹏鹏自己的任何东西都不让别人动。晓晓想玩他的玩具,他大喊:“不许玩,这是我的!”洋洋想看他的图画书,他一把把洋洋推开:“这是我的,不许你看!”就连爸爸妈妈买回来的好吃的,他也统统放在自己的小屋里,连家里人都不许尝一尝。  讲道理吧,鹏鹏根本听不进去;来硬的吧,他又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哇哇大哭。这可让爸爸妈妈又着急又生气。    家长先做个大方的人    以前我没小孩的时候,常到一些有孩子的同事
期刊
斜颈,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头向一侧偏斜的一组症状。请看看下面的来信:  来信之一:女儿6岁多了,刚刚上学。因她自幼患有“歪脖”,上学后同学不叫她的大名,而叫她“歪脖”,她回家哭了好多次。孩子的眼睛也因斜颈受了影响,一眼大,一眼小,脸也是一边大一边小。手术能改变这些畸形吗?是否等孩子长大些再做手术呢?  来信之二:我儿出生时很好,足月顺产。可在他生后两周多我们就发现
期刊
妈妈:“谢谢”,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感情。  女儿:“谢谢”也是一种语言。  妈妈:枫枫,关于说“谢谢”,你有什么故事?  女儿:怎么说呢,有这么个印象,从小我爸就教我说“谢谢”,但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却很少。有时我帮他做完一件事以后,他连半个谢字也没有,好像我该做一样。但是,在他帮完我的忙后,却一再强调:“要懂礼貌,怎么一声谢谢也不说!”假如连家长都不会说“谢谢”,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