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育环境的打造
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美育很重要,什么样审美品质的东西出现在视线里,对塑造人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和美的教育是由五感打开的,是在随时吸收的,不是课程化学习的状态,所以环境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因为环境呈现出什么形态,会相应影响在其中的人的状态。但现在儿童所处的审美环境不容乐观。
提升儿童审美的环境和体验,到底由谁来做呢?整个社会其实都有责任,比如家庭、学校、社区等等,大家都有强烈的需求,想给孩子美的、好的环境。
什么是好的艺术环境呢?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成为这个空间的主人。这个空间里的材料应该是很丰富的,画架、颜料、纸张、黏土以及拼贴材料,随手可得,使用的时候不必须经过成人的许可。其次,应该顺应儿童的意愿,真正让儿童参与和创造,强调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意结果。最后,要允许不同,这是创造的第一步。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玩法,在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的情况下,允许他做不同的事。很多孩子喜欢沙子、水、泥巴等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有很多不同玩法。试图突破一些边界,也把心态放轻松。比如说雨鞋除了用来防水也可以用来装水;比如幼儿阶段很容易把东西打翻:有一天早上我的孩子把牛奶打翻了,平时我会批评他,但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艺术家,牛奶打翻了要做点什么吧,所以就让他用牛奶画了画,拍了个照,然后再擦干净。生活中的很多时间其实都是美和艺术的可教时刻,我们可以提供的是一些方法或技巧,但每一个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是很多元化的,而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珍惜,我们要允许不同。
为儿童打造美的环境,任重道远。幼儿园中有一个“环创”的工作。环创在园所或者教育机构中如果完全由老师承担,孩子就不是这个空间的主人。而如果把孩子视作艺术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视、被展示,这对孩子、老师、父母而言,都是更合理的。
此外,我们总是认为孩子特别喜欢鲜艳的颜色,但其实对孩子而言没有对比就没有所谓的鲜艳,如果眼前充斥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对孩子来说就没有鲜艳了。
在我见过的国内很多幼儿园的设计中,家育苑、德育苑比较接近我理想的样子,它们没有鲜艳的颜色。家育苑的创始人Karyn Robarts是室内设计师,她觉得任何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是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为此所有教室的设计核心都在有意传达出一种纯粹、简单、有序、干净、精致的审美教育。
在环境打造的时候可以尝试做减法。比如白色背景可以更好地衬托出你想强调的色彩,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前景中的中国元素——灯笼,如果背景贴满了东西,前景就不再凸显了。家具的基本色调用白色,非常纯净,原木色也很好,是接近自然的颜色。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幼儿园都要追求纯净的颜色,如果有更丰富的元素,就需要對它们进行一些处理。
那么,儿童创作如何在环创中呈现?单件作品一幅幅拼在一起,可能容易显得零乱;如果采用所有孩子合作的方式创作,可能会呈现出壮观的效果,并且这种集体创作对孩子来说很有自豪感。孩子在创作中也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不仅只是面对自己面前的材料,也要关注旁边的人在做什么,思考如何呼应、配合。
二、把美育带进生活
一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已经被提出,很多人也都认可美应该无处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智慧里就有这样的传承。“家庭美育”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怎么把美育带回家?在家庭中如何实施美育?我提出了“家庭美育路线图”的概念,通过重塑关系、打造环境、寻找资源、发掘潜能、亲近艺术、自由游戏、传播美育等七个主题来进行。
把美育带回家,核心其实是重塑关系。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表达,不是每个成人都要先成为艺术家才能教孩子。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觉得很舒服的方式,先放松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的父母常常有这样的观念,在家庭养育中,因为自己没学过,所以要假手于人,交给专业机构。专业的老师当然很好,但环境也很重要,这不是一个能在培训机构速成的技巧,从美术馆到菜市场都是美育的主场,它是全方位的。在家庭美育必修课里,并不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了,还有相处的模式,孩子和家长的相处状态改变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在寻找资源时,成人要寻找对美育而言正向的、有效的资源。艺术、自然和生活都是美育的资源,此外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才值得重视。所有关于美的教育、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我们在大自然里面都能找到。另外,生活中很多真实的东西,我们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是给他最好的教育资源之一,而不仅仅是市场化的艺术课程。
我们是影响孩子的人,你对一件事情的热情也会深切影响到孩子。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机会把它变成美育的可教时刻。发掘潜能,其实不单是发掘孩子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去发掘成年人的潜能。这个过程不是给成人更大的压力再去学一个什么课,而是建议成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带动孩子找寻他自己的兴趣爱好。
成人并不是作为权威去教孩子,而是提供支持。艺术创作是孩子很自然的行为,是他的语言,是他的表达,甚至可以弥补语言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而言,美育可以更放松一点,我们给孩子提供一种环境,一个支持。同时,要学着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艺术和美是多元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应该如何提供支持?我们学了太多的技巧,但不要被技巧所蒙蔽。其实孩子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们就充当孩子的脚手架,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再去支持。成人的支持,一方面是具体的,比如拧不开瓶盖可以帮助一下,另外更多的是从心理层面,有些时候成人的陪伴就已经给孩子提供很多支持了。
我们怎样形成自己的审美?就是那句俗话:你读过的书,你见过的人,你经历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今天的家长在塑造孩子的审美体验,也包括幼教老师;所以美育不仅塑造了儿童的审美,也塑造了成人的审美。成人怎么样用正确的姿态亲近艺术?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从艺术中去获得幸福感,获得快乐,找到乐趣。亲近艺术没有唯一的答案,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读。
现在很多亲近艺术的方式,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立的思考力,只是体验了材料而已,离真正的艺术还很远。做美育游戏的时候,幼儿老师或者家长也许都会有这种感觉,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如果方式对了的话,成人也是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创作,万物皆可创作。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创作:如果你手里什么都没有,你有声音可以唱,声音哑了你身体还可以动,甚至身体也可以通过扮演来创作。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哪怕你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艺术依然会带给我们这样的自由。成人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跟他一起发现生活的美好,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教育,特别想补上,然后就参加了一个素描班,但这样可能无济于事。首先自己不一定能学会,其次学会了之后就能给孩子做美育嗎?我们不是把自己变成艺术老师,都要学习艺术的专业课程,更多的是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对儿童有价值的艺术教育,怎么把它们带到生活里,去塑造孩子的审美体验。
还有家长觉得要给孩子讲很多艺术的知识才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其实可以给孩子讲,但不需要局限于风格与流派,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孩子长大之后都能接触到,所以不需要一次性把艺术知识塞到孩子的脑袋里,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学习。并且,孩子跟艺术产生连接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影响更深远。在美育的过程中,家长只需要保持对结果的开放性的态度就可以了。
总之,好的美育不是把头脑束缚起来,而是真正让头脑获得自由,让孩子接近艺术。
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美育很重要,什么样审美品质的东西出现在视线里,对塑造人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和美的教育是由五感打开的,是在随时吸收的,不是课程化学习的状态,所以环境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因为环境呈现出什么形态,会相应影响在其中的人的状态。但现在儿童所处的审美环境不容乐观。
提升儿童审美的环境和体验,到底由谁来做呢?整个社会其实都有责任,比如家庭、学校、社区等等,大家都有强烈的需求,想给孩子美的、好的环境。
什么是好的艺术环境呢?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成为这个空间的主人。这个空间里的材料应该是很丰富的,画架、颜料、纸张、黏土以及拼贴材料,随手可得,使用的时候不必须经过成人的许可。其次,应该顺应儿童的意愿,真正让儿童参与和创造,强调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意结果。最后,要允许不同,这是创造的第一步。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玩法,在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的情况下,允许他做不同的事。很多孩子喜欢沙子、水、泥巴等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有很多不同玩法。试图突破一些边界,也把心态放轻松。比如说雨鞋除了用来防水也可以用来装水;比如幼儿阶段很容易把东西打翻:有一天早上我的孩子把牛奶打翻了,平时我会批评他,但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艺术家,牛奶打翻了要做点什么吧,所以就让他用牛奶画了画,拍了个照,然后再擦干净。生活中的很多时间其实都是美和艺术的可教时刻,我们可以提供的是一些方法或技巧,但每一个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是很多元化的,而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珍惜,我们要允许不同。
为儿童打造美的环境,任重道远。幼儿园中有一个“环创”的工作。环创在园所或者教育机构中如果完全由老师承担,孩子就不是这个空间的主人。而如果把孩子视作艺术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视、被展示,这对孩子、老师、父母而言,都是更合理的。
此外,我们总是认为孩子特别喜欢鲜艳的颜色,但其实对孩子而言没有对比就没有所谓的鲜艳,如果眼前充斥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对孩子来说就没有鲜艳了。
在我见过的国内很多幼儿园的设计中,家育苑、德育苑比较接近我理想的样子,它们没有鲜艳的颜色。家育苑的创始人Karyn Robarts是室内设计师,她觉得任何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是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为此所有教室的设计核心都在有意传达出一种纯粹、简单、有序、干净、精致的审美教育。
在环境打造的时候可以尝试做减法。比如白色背景可以更好地衬托出你想强调的色彩,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前景中的中国元素——灯笼,如果背景贴满了东西,前景就不再凸显了。家具的基本色调用白色,非常纯净,原木色也很好,是接近自然的颜色。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幼儿园都要追求纯净的颜色,如果有更丰富的元素,就需要對它们进行一些处理。
那么,儿童创作如何在环创中呈现?单件作品一幅幅拼在一起,可能容易显得零乱;如果采用所有孩子合作的方式创作,可能会呈现出壮观的效果,并且这种集体创作对孩子来说很有自豪感。孩子在创作中也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不仅只是面对自己面前的材料,也要关注旁边的人在做什么,思考如何呼应、配合。
二、把美育带进生活
一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已经被提出,很多人也都认可美应该无处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智慧里就有这样的传承。“家庭美育”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怎么把美育带回家?在家庭中如何实施美育?我提出了“家庭美育路线图”的概念,通过重塑关系、打造环境、寻找资源、发掘潜能、亲近艺术、自由游戏、传播美育等七个主题来进行。
把美育带回家,核心其实是重塑关系。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表达,不是每个成人都要先成为艺术家才能教孩子。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觉得很舒服的方式,先放松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的父母常常有这样的观念,在家庭养育中,因为自己没学过,所以要假手于人,交给专业机构。专业的老师当然很好,但环境也很重要,这不是一个能在培训机构速成的技巧,从美术馆到菜市场都是美育的主场,它是全方位的。在家庭美育必修课里,并不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了,还有相处的模式,孩子和家长的相处状态改变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在寻找资源时,成人要寻找对美育而言正向的、有效的资源。艺术、自然和生活都是美育的资源,此外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才值得重视。所有关于美的教育、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我们在大自然里面都能找到。另外,生活中很多真实的东西,我们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是给他最好的教育资源之一,而不仅仅是市场化的艺术课程。
我们是影响孩子的人,你对一件事情的热情也会深切影响到孩子。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机会把它变成美育的可教时刻。发掘潜能,其实不单是发掘孩子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去发掘成年人的潜能。这个过程不是给成人更大的压力再去学一个什么课,而是建议成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带动孩子找寻他自己的兴趣爱好。
成人并不是作为权威去教孩子,而是提供支持。艺术创作是孩子很自然的行为,是他的语言,是他的表达,甚至可以弥补语言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而言,美育可以更放松一点,我们给孩子提供一种环境,一个支持。同时,要学着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艺术和美是多元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应该如何提供支持?我们学了太多的技巧,但不要被技巧所蒙蔽。其实孩子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们就充当孩子的脚手架,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再去支持。成人的支持,一方面是具体的,比如拧不开瓶盖可以帮助一下,另外更多的是从心理层面,有些时候成人的陪伴就已经给孩子提供很多支持了。
我们怎样形成自己的审美?就是那句俗话:你读过的书,你见过的人,你经历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今天的家长在塑造孩子的审美体验,也包括幼教老师;所以美育不仅塑造了儿童的审美,也塑造了成人的审美。成人怎么样用正确的姿态亲近艺术?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从艺术中去获得幸福感,获得快乐,找到乐趣。亲近艺术没有唯一的答案,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读。
现在很多亲近艺术的方式,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立的思考力,只是体验了材料而已,离真正的艺术还很远。做美育游戏的时候,幼儿老师或者家长也许都会有这种感觉,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如果方式对了的话,成人也是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创作,万物皆可创作。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创作:如果你手里什么都没有,你有声音可以唱,声音哑了你身体还可以动,甚至身体也可以通过扮演来创作。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哪怕你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艺术依然会带给我们这样的自由。成人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跟他一起发现生活的美好,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教育,特别想补上,然后就参加了一个素描班,但这样可能无济于事。首先自己不一定能学会,其次学会了之后就能给孩子做美育嗎?我们不是把自己变成艺术老师,都要学习艺术的专业课程,更多的是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对儿童有价值的艺术教育,怎么把它们带到生活里,去塑造孩子的审美体验。
还有家长觉得要给孩子讲很多艺术的知识才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其实可以给孩子讲,但不需要局限于风格与流派,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孩子长大之后都能接触到,所以不需要一次性把艺术知识塞到孩子的脑袋里,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学习。并且,孩子跟艺术产生连接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影响更深远。在美育的过程中,家长只需要保持对结果的开放性的态度就可以了。
总之,好的美育不是把头脑束缚起来,而是真正让头脑获得自由,让孩子接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