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粹,它以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造型表现技法和审美风格,在世界画坛中独树一帜。通过让幼儿从小感受和体验中国经典来树立文化自信,可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指导建议,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出发,跳出笔墨技法的“框框”,与幼儿所喜爱的各种游戏元素相融合,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天真手法、奇特心灵去用中国画表现。
一、创意乐趣——散点式浪漫与连结式创作相随
喜欢涂画是小班幼儿的特点,他们常不自觉地把自身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无机世界生命化。小班幼儿通过造型、设色和选材等散点化的聚焦性活动,创作出童趣十足的中国画作品。教师可依据相应的“散点”,以童话演绎、游戏探究、经验共享等方法联结同一主题中的各个创作活动,助力幼儿的创意。
(一)玩色彩——乐见玩墨、运色、赏墨之趣
中国画色彩丰富、微妙,组合变化出特有的中国意境。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1.色彩想象:通过视觉的冲击,幼儿对色彩会形成各种印象和联想。如,观察墨汁滴入水中的有趣现象,并用宣纸进行墨染拓印,其玩墨之趣在于幼儿能直接感受墨水与宣纸“共舞”产生的变化无穷的迹象以及墨汁随加水量改变而产生的浓墨、焦墨、湿墨等效果。小班幼儿在玩墨之后,也产生了许多可爱的想法和感受(表1)。
2.色彩游戏:色彩的组合、拼接、渐变、叠加……这些变色奥秘都可以成为幼儿的一种游戏。同时,中国画颜料的特殊性也吸引著幼儿的探索和感知。
3.色彩赏析:通过对经典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中国艺术作品在色彩运用上的风格。将欣赏图片积累成册,幼儿可以在课余和自主游戏时进行欣赏和感受。
(二)玩材料——乐享与笔、与手、与纸之趣
小班幼儿不受材料限制,可以用手、笔、日用品等各种工具来创作。同时,幼儿对宣纸、团扇等也十分感兴趣,能从厚薄、易撕度、光滑度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感受。如幼儿用墨汁、毛笔涂鸦游戏:甩一甩、点一点、滴一滴、扫一扫、转一转……
(三)玩形状——乐创山水、花鸟、人物之趣
小班幼儿在接触中国画初期,更适宜借助基本形状来表现自然、动植物、静物等视觉印象,如荷叶“圆圆”的、小山“尖尖”的、房子“方方”的等,形状化了的事物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来,幼儿又依托于形状创作各种事物。幼儿在以“形”创作中国画时,教师可以运用童话演绎的方式助力幼儿把握造型规律,以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表2)。这样富有童趣的方式更容易持续不断吸引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使他们在没有范画时同样可以快乐地进行画笔的“情节想象”。
(四)玩创意——乐探拼图、累加、续尾之趣
根据《指南》精神及“学会读懂儿童成长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支持”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探索拼图式、累加式、续尾式等方法,将各个“散点”创作综合起来成为一幅新作品。
1.“画里藏画”的拼图之趣
为了让幼儿每一次创作都有充足时间、目标指向和创意空间,在散点活动中充分地创作,在整合作品中积累新经验,可以采取将散点作品拼起来产生“画里藏画”,这就是所谓的“拼图”;在一幅综合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作品“藏”在其中,这也使得作品充满了多元性。
2.“画上添画”的累加之趣
小班幼儿会不断萌生和变化自己的创意,使作品同中有变,即围绕同一题材或材料开始,由于经验不同、想象不同等而具有了个性化体现。有的作品在创作之后还有新创意,于是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创作,画上添画,最后不断累加起来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故事”。
3.“画外追画”的续尾之趣
作品完成后,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并不会因创作完成而终止,事实上大部分幼儿有了更多的创意拓展,这些创意有的是建立在作品上的,有的是延伸到作品外的。
(1)中国画基础上的创意嫁接:在创作某一事物时,幼儿在经验和兴趣的驱动下又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时候,另一项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2)领域联结上的线索拓展:有的创意拓展到了美术之外的领域,延伸出个别化学习活动,或者将中国画作品中的创意带到角色游戏、户外游戏中等,整合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在创作《荷花》时延伸出了古诗《小池》的欣赏,而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激发幼儿生成出了超轻黏土活动《小蜻蜓》,并邀请家长来观摩和互动,使原本单一的美术活动形成一个主题线索来不断展开和延续。
每一个拓展的活动中又可以融入新的知识点和领域拓展。如由美术活动《荷花》拓展出了语言活动《荷叶圆圆》,小班幼儿在想象的基础上开展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文学想象与讲述,同时又从幼儿讲述中拓展了关于荷叶特征形象的新经验,回过头来又提升了幼儿对荷叶的感受,促进美术创作。
二、创想体验——个体式差异与整体式发展相伴
小班幼儿如何看中国画、懂中国画、画中国画,教师又如何以他们的年龄特点解析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是中国画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因此,在学习之前的目标预设就尤为重要,它定位于幼儿的兴趣、绘画技能发展水平、艺术理解能力。 (一)由核心到具体的目标设计
1.首要把握核心目标
通过游戏体验,使幼儿萌发中国画创作的兴趣,大胆表现中国画的“轻描淡写”与“浓墨重彩”,从而感受中国艺术的经典之美和无穷意蕴。
2.逐级拓展具体目标
(1)主题指向:通过绘画主题,幼儿渐进式地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在大胆尝试和游戏启发中感受中国画创作中的浑然天成与妙笔丹青。
(2)游戏指向:通过个别化学习区的美术游戏,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兴趣的基础上,幼儿扬优发展,进一步想象创意,从中体会“泼墨施重笔、勾勒需简单”的绘画思维。
(3)创意指向:通过童话演绎、玩墨赏墨、个别探索等方式,从依形助力、依色助力、依材助力游戏等创意中感受笔墨乐趣。
(4)辅助指向:通过参观、欣赏等辅助性活动,加深对中国画的了解,形成自身的绘画经验。
(二)由散点到联结的实践路径
幼儿的中国画学习活动以集体性活动为主,在容量、人数和时间上存在客观限制,而幼儿在艺术表达上的个体差异又较为明显。因此,一个中国画主题中的题材、材料和创作等有其充分性和整合性的要求。在实施路径上融入“散—合”模式,联结多个不同目标和内容的分支活动,通过线性和辐射等方式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预备和材料准备,支持幼儿作充分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表3)。
(三)由聚焦到差异的评价机制
通过对小班幼儿的中国画创作予以逐步推进式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判断、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情况,以便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同时,也逐步培养起幼儿的绘画兴趣和乐趣,让其透过中国画活动得到更好的艺术感知和发展。
1.以话养画式自评
纵向地将幼儿在每个阶段的中国画创作进行比较和感受,幼儿的自我描述和评价体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创意发展,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自我解读,可以是故事性的、联想性的……对幼儿不同角度的自我评价应尽可能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给予回应,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创意的表现。
2.集星点赞式互评
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很高的价值,从“我”的视角看到他人的闪光之处,不仅是对他人的正面鼓励,也可以提升自我的经验。互评使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使他们从同龄人的评价中获得全新的视角和体验,养成评价和审美的习惯。
3.白描赏析式师评
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达到启发的作用。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用“白描”的方式更客观地进行作品分析和记录,同时关注对幼儿的情感评价,激发他们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的语言也应具有艺术性和开放性,不仅仅陈述评价内容,还可以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展开评价。
三、创美认知——童本位游戏与师本位支持相激
小班幼儿每天都从生活、学习和环境中发展新的认知和经验,他们的视野范围和经验水平决定了艺术表现力。因此,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接触,应将落脚点放在对本土资源的耳濡目染、对艺术创作的学玩交融、对环境展示的童本视角几个方面。
(一)耳濡目染——有机结合本土化资源
本土文化中“江南水乡”“文人之邦”的特征,书画院、艺术研究馆等各类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使得幼兒有许多机会接触中国文化、“触摸”中国画艺术。书画展出等信息通过中国画教学流传于幼儿和家长中间,与家长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熏陶的育儿目标紧密契合,顺势而为。如,教师牵手家长共同组织小班幼儿参观钱君匋艺术馆“不忘初心 翰墨春秋”中国画展。
(二)学玩交融——有效融合游戏化特色
基于“游戏化”理念的发展,小班幼儿在已有的美术经验基础之上,对中国画的了解有视野上的空白,有游戏上的追求,有兴趣上的吸引,在三者共同作用之下,探究“游戏化”的中国画学习契合小班幼儿身心特征和“玩中学”精神,促进了“真游戏、真支持”教育目的的逐步达成。
(三)童本视角——有的放矢留白式环境
幼儿从走进幼儿园到走进教室到回归家庭,这些场所皆是他们耳濡目染的环境,因而环境中的作品展示应满足他们的童本视角,不仅有作品留痕,还应有创作留白。园所、班级和家庭环境中各有侧重,互有联系,通过作品布置、幼儿活动过程照片布置和幼儿的解读、评价等,陶冶了幼儿、教师、家长的身心,加强了分享和交流,促进情感共鸣。
通过实施小班幼儿中国画学习的三创路径,使幼儿的中国画学习更加童本化、个性化,更富童趣和创造力,将中国画活动打造为真正适合小班幼儿艺术发展、适宜个体差异的经验提升活动,成为幼儿所喜爱的活动。
我们期待孩童与中国艺术的相遇与碰撞——在玩中画、在玩中学:在快乐的游戏中一步一步积淀笔墨;在自由的涂鸦中一笔一画陶冶性情,真正用一颗童心玩出民族特色,用一片童真绘出中国经典,用童年的画笔勾勒出诗意中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英]卡西·纳特布朗.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M].刘焱,刘丽湘,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美]爱德华·L·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4.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一、创意乐趣——散点式浪漫与连结式创作相随
喜欢涂画是小班幼儿的特点,他们常不自觉地把自身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无机世界生命化。小班幼儿通过造型、设色和选材等散点化的聚焦性活动,创作出童趣十足的中国画作品。教师可依据相应的“散点”,以童话演绎、游戏探究、经验共享等方法联结同一主题中的各个创作活动,助力幼儿的创意。
(一)玩色彩——乐见玩墨、运色、赏墨之趣
中国画色彩丰富、微妙,组合变化出特有的中国意境。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1.色彩想象:通过视觉的冲击,幼儿对色彩会形成各种印象和联想。如,观察墨汁滴入水中的有趣现象,并用宣纸进行墨染拓印,其玩墨之趣在于幼儿能直接感受墨水与宣纸“共舞”产生的变化无穷的迹象以及墨汁随加水量改变而产生的浓墨、焦墨、湿墨等效果。小班幼儿在玩墨之后,也产生了许多可爱的想法和感受(表1)。
2.色彩游戏:色彩的组合、拼接、渐变、叠加……这些变色奥秘都可以成为幼儿的一种游戏。同时,中国画颜料的特殊性也吸引著幼儿的探索和感知。
3.色彩赏析:通过对经典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中国艺术作品在色彩运用上的风格。将欣赏图片积累成册,幼儿可以在课余和自主游戏时进行欣赏和感受。
(二)玩材料——乐享与笔、与手、与纸之趣
小班幼儿不受材料限制,可以用手、笔、日用品等各种工具来创作。同时,幼儿对宣纸、团扇等也十分感兴趣,能从厚薄、易撕度、光滑度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感受。如幼儿用墨汁、毛笔涂鸦游戏:甩一甩、点一点、滴一滴、扫一扫、转一转……
(三)玩形状——乐创山水、花鸟、人物之趣
小班幼儿在接触中国画初期,更适宜借助基本形状来表现自然、动植物、静物等视觉印象,如荷叶“圆圆”的、小山“尖尖”的、房子“方方”的等,形状化了的事物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来,幼儿又依托于形状创作各种事物。幼儿在以“形”创作中国画时,教师可以运用童话演绎的方式助力幼儿把握造型规律,以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表2)。这样富有童趣的方式更容易持续不断吸引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使他们在没有范画时同样可以快乐地进行画笔的“情节想象”。
(四)玩创意——乐探拼图、累加、续尾之趣
根据《指南》精神及“学会读懂儿童成长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支持”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探索拼图式、累加式、续尾式等方法,将各个“散点”创作综合起来成为一幅新作品。
1.“画里藏画”的拼图之趣
为了让幼儿每一次创作都有充足时间、目标指向和创意空间,在散点活动中充分地创作,在整合作品中积累新经验,可以采取将散点作品拼起来产生“画里藏画”,这就是所谓的“拼图”;在一幅综合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作品“藏”在其中,这也使得作品充满了多元性。
2.“画上添画”的累加之趣
小班幼儿会不断萌生和变化自己的创意,使作品同中有变,即围绕同一题材或材料开始,由于经验不同、想象不同等而具有了个性化体现。有的作品在创作之后还有新创意,于是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创作,画上添画,最后不断累加起来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故事”。
3.“画外追画”的续尾之趣
作品完成后,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并不会因创作完成而终止,事实上大部分幼儿有了更多的创意拓展,这些创意有的是建立在作品上的,有的是延伸到作品外的。
(1)中国画基础上的创意嫁接:在创作某一事物时,幼儿在经验和兴趣的驱动下又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时候,另一项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2)领域联结上的线索拓展:有的创意拓展到了美术之外的领域,延伸出个别化学习活动,或者将中国画作品中的创意带到角色游戏、户外游戏中等,整合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在创作《荷花》时延伸出了古诗《小池》的欣赏,而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激发幼儿生成出了超轻黏土活动《小蜻蜓》,并邀请家长来观摩和互动,使原本单一的美术活动形成一个主题线索来不断展开和延续。
每一个拓展的活动中又可以融入新的知识点和领域拓展。如由美术活动《荷花》拓展出了语言活动《荷叶圆圆》,小班幼儿在想象的基础上开展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文学想象与讲述,同时又从幼儿讲述中拓展了关于荷叶特征形象的新经验,回过头来又提升了幼儿对荷叶的感受,促进美术创作。
二、创想体验——个体式差异与整体式发展相伴
小班幼儿如何看中国画、懂中国画、画中国画,教师又如何以他们的年龄特点解析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是中国画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因此,在学习之前的目标预设就尤为重要,它定位于幼儿的兴趣、绘画技能发展水平、艺术理解能力。 (一)由核心到具体的目标设计
1.首要把握核心目标
通过游戏体验,使幼儿萌发中国画创作的兴趣,大胆表现中国画的“轻描淡写”与“浓墨重彩”,从而感受中国艺术的经典之美和无穷意蕴。
2.逐级拓展具体目标
(1)主题指向:通过绘画主题,幼儿渐进式地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在大胆尝试和游戏启发中感受中国画创作中的浑然天成与妙笔丹青。
(2)游戏指向:通过个别化学习区的美术游戏,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兴趣的基础上,幼儿扬优发展,进一步想象创意,从中体会“泼墨施重笔、勾勒需简单”的绘画思维。
(3)创意指向:通过童话演绎、玩墨赏墨、个别探索等方式,从依形助力、依色助力、依材助力游戏等创意中感受笔墨乐趣。
(4)辅助指向:通过参观、欣赏等辅助性活动,加深对中国画的了解,形成自身的绘画经验。
(二)由散点到联结的实践路径
幼儿的中国画学习活动以集体性活动为主,在容量、人数和时间上存在客观限制,而幼儿在艺术表达上的个体差异又较为明显。因此,一个中国画主题中的题材、材料和创作等有其充分性和整合性的要求。在实施路径上融入“散—合”模式,联结多个不同目标和内容的分支活动,通过线性和辐射等方式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预备和材料准备,支持幼儿作充分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表3)。
(三)由聚焦到差异的评价机制
通过对小班幼儿的中国画创作予以逐步推进式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判断、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情况,以便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同时,也逐步培养起幼儿的绘画兴趣和乐趣,让其透过中国画活动得到更好的艺术感知和发展。
1.以话养画式自评
纵向地将幼儿在每个阶段的中国画创作进行比较和感受,幼儿的自我描述和评价体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创意发展,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自我解读,可以是故事性的、联想性的……对幼儿不同角度的自我评价应尽可能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给予回应,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创意的表现。
2.集星点赞式互评
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很高的价值,从“我”的视角看到他人的闪光之处,不仅是对他人的正面鼓励,也可以提升自我的经验。互评使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使他们从同龄人的评价中获得全新的视角和体验,养成评价和审美的习惯。
3.白描赏析式师评
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达到启发的作用。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用“白描”的方式更客观地进行作品分析和记录,同时关注对幼儿的情感评价,激发他们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的语言也应具有艺术性和开放性,不仅仅陈述评价内容,还可以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展开评价。
三、创美认知——童本位游戏与师本位支持相激
小班幼儿每天都从生活、学习和环境中发展新的认知和经验,他们的视野范围和经验水平决定了艺术表现力。因此,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接触,应将落脚点放在对本土资源的耳濡目染、对艺术创作的学玩交融、对环境展示的童本视角几个方面。
(一)耳濡目染——有机结合本土化资源
本土文化中“江南水乡”“文人之邦”的特征,书画院、艺术研究馆等各类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使得幼兒有许多机会接触中国文化、“触摸”中国画艺术。书画展出等信息通过中国画教学流传于幼儿和家长中间,与家长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熏陶的育儿目标紧密契合,顺势而为。如,教师牵手家长共同组织小班幼儿参观钱君匋艺术馆“不忘初心 翰墨春秋”中国画展。
(二)学玩交融——有效融合游戏化特色
基于“游戏化”理念的发展,小班幼儿在已有的美术经验基础之上,对中国画的了解有视野上的空白,有游戏上的追求,有兴趣上的吸引,在三者共同作用之下,探究“游戏化”的中国画学习契合小班幼儿身心特征和“玩中学”精神,促进了“真游戏、真支持”教育目的的逐步达成。
(三)童本视角——有的放矢留白式环境
幼儿从走进幼儿园到走进教室到回归家庭,这些场所皆是他们耳濡目染的环境,因而环境中的作品展示应满足他们的童本视角,不仅有作品留痕,还应有创作留白。园所、班级和家庭环境中各有侧重,互有联系,通过作品布置、幼儿活动过程照片布置和幼儿的解读、评价等,陶冶了幼儿、教师、家长的身心,加强了分享和交流,促进情感共鸣。
通过实施小班幼儿中国画学习的三创路径,使幼儿的中国画学习更加童本化、个性化,更富童趣和创造力,将中国画活动打造为真正适合小班幼儿艺术发展、适宜个体差异的经验提升活动,成为幼儿所喜爱的活动。
我们期待孩童与中国艺术的相遇与碰撞——在玩中画、在玩中学:在快乐的游戏中一步一步积淀笔墨;在自由的涂鸦中一笔一画陶冶性情,真正用一颗童心玩出民族特色,用一片童真绘出中国经典,用童年的画笔勾勒出诗意中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英]卡西·纳特布朗.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M].刘焱,刘丽湘,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美]爱德华·L·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4.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