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伟博士阶段的研究对象是犹太政治理论大师汉娜·阿伦特。在陈伟的思想构成中,阿伦特也是对他影响至深的人。公众较为熟悉的阿伦特的思想内容,是关于“平庸的恶”。
我先入为主的判断此刻得到印证。陈伟说,自己对公共关怀和公共表达的重视,的确是来源于阿伦特思想的要求。
“阿伦特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喻,每一个公民,走在街上,看到一栋房子着火了,虽然不是你家,也不会蔓延到你家,但你还是有义务去参加救火,而不能视而不见。”陈伟说,“这就是阿伦特所表述的公民责任,学者的责任是从属于公民责任的。”
我说,从功利角度解释,如果你不参与救火,很可能下次着火的是你家也没有人参与救火。
“加上你说的这一句,就是自由主义的典型表述。阿伦特的理论当中是不包含这一句的,这就是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在共和主义理论中,不需要从利己的角度去寻找救火的理由。”
陈伟进一步阐述他进行公共表达的思想动力。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讲学者的责任时说,因为学者相较一般民众有知识上和信息上的优势,因此他有责任和公众分享,发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社会学角度说,民众通过劳动,用税收供养着一个文化阶层,让我们从事脑力劳动,站出来说话是我们的义务。”
自觉认知贯穿于实际行动,就有了公共舆论圈子里的陈伟。他说是思想信仰让他无法妥协,而不妥协的结果便是在现实世界里被边缘化。
不过有时候,陈伟的表现也是矛盾的,只是他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比如在微博中,他对于一些学者将俚语俗语用在学术论文中十分看不惯,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流氓的行为。“比如有学者写美国的金融危机,起个题目叫《美国的金融是怎么玩完的》,就像美国已经完了一样,其实毫无依据。用这样的粗话写文章,还发表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我看了吓一跳,这哪里是学者写出的文字?就算是杂文,也要讲究雅致。”
然后我就指出,他在微博中的用词经常也并不雅致,有很多情绪化的表达。他便说,如果要求每一句话都是真理,那只有上帝才做得到。
陈伟对自己上课的水平以及负责任的态度相当自信,认为只要认真的学生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自己是受欢迎的。不过,一名班主任则说,学生们都很畏惧上他的课,因为他要求过于苛刻,有时候一个班的学生有将近一半挂科。“我带的一个班50个人,挂科的有17个,还是必修课,很多学生都怨声载道。”
“前几年的确有过一个班,挂科比例比较高,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成绩很差,后来这个名声就不断流传,以讹传讹。”他解释说。
学者的完整性
“陈伟时刻”这一公众号的阅读量并不高,存在一年多,头条阅读量大多数时候只有1000多。
去年5月份开通后不久,不经意间介入了一起中部某大学学生自杀事件,客观上帮助了学生家长争取赔偿,3天时间里增加了1万多粉丝。陈伟说,那时的感觉就像一个“暴发户”,然而事件结束之后,半年里也没有净增一个粉丝,还在天天不停地掉。
这样惨淡的存在,约等于自娱自乐。陈伟对博得社会公众的眼球并没有什么兴趣,别人建议他当一名“公知”,多写一点时评,他却毫无反应。
说了一些话之后,从不同意见的方向传来一些骂声,陈伟看了之后觉得很不舒服。“这也证明我不适合当‘公知’,我不会主动去找骂,而‘公知’是越多人骂越高兴,粉丝经济,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谋生手段。我完全没有这种利益动力,从不考虑去维持一个频率和产量。”
陈伟认为,作为一名学者,最终的评价指标是学术成果。“如果大家对我的认知是因为我评论社会现实,而不是因为写了很好的学术著作,那我作为一个学者就是失败的。”
而之所以仍然要说话,是因为他相信一个埋头书卷、对现实毫无兴趣的学者可能是有学术建树的,但也是境界不高的。“这不是道德绑架,境界高本就应该是学者的追求。比如一个学者可能做了10卷本的考据,当然这也很重要,但如果他在重要的公共事务上不作声,那他也只是一个工匠,而不是思想家。思想是自由灵动、充满活力的,是对人本身的关爱。”
对他认为不适当的言行不愿沉默,说得多了,陈伟在周围人眼里慢慢变成一个另类,而他也逐渐变得对此毫不在意。他认为,只有是非标准比较清楚的人多了起来,人与人交往的交易成本才会降低,社会资本才会比较丰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高,做起事来就比较简洁。如果社会资本非常贫乏,现代活动就根本无法开展,整个社会就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状态。
陈伟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说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阿伦特说,这种期待是因为新人不断出生,不断来到这个世界,而每一个新人的到来,就是一个新的开端,它会给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
他一边思考一边表达,轻松而自然,直到拍摄照片的时候,他的双手才一下子变得无处安放。
我先入为主的判断此刻得到印证。陈伟说,自己对公共关怀和公共表达的重视,的确是来源于阿伦特思想的要求。
“阿伦特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喻,每一个公民,走在街上,看到一栋房子着火了,虽然不是你家,也不会蔓延到你家,但你还是有义务去参加救火,而不能视而不见。”陈伟说,“这就是阿伦特所表述的公民责任,学者的责任是从属于公民责任的。”
我说,从功利角度解释,如果你不参与救火,很可能下次着火的是你家也没有人参与救火。
“加上你说的这一句,就是自由主义的典型表述。阿伦特的理论当中是不包含这一句的,这就是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在共和主义理论中,不需要从利己的角度去寻找救火的理由。”
陈伟进一步阐述他进行公共表达的思想动力。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讲学者的责任时说,因为学者相较一般民众有知识上和信息上的优势,因此他有责任和公众分享,发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社会学角度说,民众通过劳动,用税收供养着一个文化阶层,让我们从事脑力劳动,站出来说话是我们的义务。”
自觉认知贯穿于实际行动,就有了公共舆论圈子里的陈伟。他说是思想信仰让他无法妥协,而不妥协的结果便是在现实世界里被边缘化。
不过有时候,陈伟的表现也是矛盾的,只是他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比如在微博中,他对于一些学者将俚语俗语用在学术论文中十分看不惯,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流氓的行为。“比如有学者写美国的金融危机,起个题目叫《美国的金融是怎么玩完的》,就像美国已经完了一样,其实毫无依据。用这样的粗话写文章,还发表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我看了吓一跳,这哪里是学者写出的文字?就算是杂文,也要讲究雅致。”
然后我就指出,他在微博中的用词经常也并不雅致,有很多情绪化的表达。他便说,如果要求每一句话都是真理,那只有上帝才做得到。
陈伟对自己上课的水平以及负责任的态度相当自信,认为只要认真的学生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自己是受欢迎的。不过,一名班主任则说,学生们都很畏惧上他的课,因为他要求过于苛刻,有时候一个班的学生有将近一半挂科。“我带的一个班50个人,挂科的有17个,还是必修课,很多学生都怨声载道。”
“前几年的确有过一个班,挂科比例比较高,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成绩很差,后来这个名声就不断流传,以讹传讹。”他解释说。
学者的完整性
“陈伟时刻”这一公众号的阅读量并不高,存在一年多,头条阅读量大多数时候只有1000多。
去年5月份开通后不久,不经意间介入了一起中部某大学学生自杀事件,客观上帮助了学生家长争取赔偿,3天时间里增加了1万多粉丝。陈伟说,那时的感觉就像一个“暴发户”,然而事件结束之后,半年里也没有净增一个粉丝,还在天天不停地掉。
这样惨淡的存在,约等于自娱自乐。陈伟对博得社会公众的眼球并没有什么兴趣,别人建议他当一名“公知”,多写一点时评,他却毫无反应。
说了一些话之后,从不同意见的方向传来一些骂声,陈伟看了之后觉得很不舒服。“这也证明我不适合当‘公知’,我不会主动去找骂,而‘公知’是越多人骂越高兴,粉丝经济,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谋生手段。我完全没有这种利益动力,从不考虑去维持一个频率和产量。”
陈伟认为,作为一名学者,最终的评价指标是学术成果。“如果大家对我的认知是因为我评论社会现实,而不是因为写了很好的学术著作,那我作为一个学者就是失败的。”
而之所以仍然要说话,是因为他相信一个埋头书卷、对现实毫无兴趣的学者可能是有学术建树的,但也是境界不高的。“这不是道德绑架,境界高本就应该是学者的追求。比如一个学者可能做了10卷本的考据,当然这也很重要,但如果他在重要的公共事务上不作声,那他也只是一个工匠,而不是思想家。思想是自由灵动、充满活力的,是对人本身的关爱。”
对他认为不适当的言行不愿沉默,说得多了,陈伟在周围人眼里慢慢变成一个另类,而他也逐渐变得对此毫不在意。他认为,只有是非标准比较清楚的人多了起来,人与人交往的交易成本才会降低,社会资本才会比较丰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高,做起事来就比较简洁。如果社会资本非常贫乏,现代活动就根本无法开展,整个社会就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状态。
陈伟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说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阿伦特说,这种期待是因为新人不断出生,不断来到这个世界,而每一个新人的到来,就是一个新的开端,它会给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
他一边思考一边表达,轻松而自然,直到拍摄照片的时候,他的双手才一下子变得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