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来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老师批评学生时,如果只有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常常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如何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如沐春风、如晒冬阳,其细枝末节还大有学问。
一、以褒代贬,促其进步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批评性谈话时,要运用“心理相容”的原理。即师生在思想上,心理上要接近并尽可能达到融洽无间。具体地说就是先表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肯定其行动中正确的一面。记得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钱买作业本,当别的同学向我报告后,我把那位学生带到校园一角,先表扬了他这段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近来作业更工整了,有较大的进步。意外的表扬使这位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和敌意,他主动承认偷钱买作业本的事,为批评提供了最佳的基础,使他对后来批评的话“字字入耳,句句入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还有一年暑期开学后,我们班接收了一个外地转来的男生,他头脑灵活,学习成绩特别好,却自恃比别人聪明,上课常常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纪律涣散,经常旷课。我恨铁不成钢,经常数落他的毛病,心想他一定会领会我的苦心。谁知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我对他有成见,于是故意违反纪律,几乎天天找事,最后导致严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的点名批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位学生的变化使我感到震惊,深为自己的教育失误而内疚。后来,我改变教育方法,只要没有大毛病,一般不批评或少批评他,并向他解释了以前“只批不夸”的用意,使他深受触动。同时我刻意寻找他的微笑进步进行表扬鼓励。时间不长,他又重新 跃入优等生的行列。
二、巧给台阶,无声润物
当学生的缺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时,教师不留情面的批评很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准确把握语言分寸,在帮助学生下台阶的同时作出暗示,使学生在暗示中心领神会,收到一神胜百声的效果。一次,我在布置作业时,有位学生伏在课桌上不做作业,旁边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某某不做作业。”我看了看他,委婉地说:“他正在认真思考呢!做作业前是要认真思考的,这样才能做得更好。”那位学生抬起头感激地看着我,拿起笔认真地做起了作业。当学生的缺点暴露在公众之下时,不能不留情面的批评,损害学生的自尊,导致僵局。而应利用学生的自尊需求,帮助学生,给他台阶下,同时作出暗示,步步引导,达到润物于无声的效果。曾经班里有位学生,自习课总是很随便,经常做小动作、说话甚至下位子,不学习,常常惹得周围的同学不得安宁。我几次严肃地批评他,甚至严厉地训斥他,并把家长也请来进行批评教育,但都收效不大。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在教室门外向教室里张望,发现他正在下座位,并拿别人的书,他也看到了我,立即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的火腾的一下就上来了,压了压火我走进教室,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没有当众批评他,更没有当众揭他的短,而是有意给他一个台阶下,走到他面前,用手摸了摸他的头,什么也没有说。下课后,悄悄将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与他谈起了自习课他的表现,谈起了他的家庭情况,谈起了家长及老师对他的期望。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想他可能是意识到什么,老师的话和行动在他的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课上他在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收敛。
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从教育机智的角度看,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也为后面妥善解决矛盾留下了思考的时间、空间;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就是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会从老师的宽容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人格的尊重;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走出尴尬之境,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这也就是上了个台阶。
三、平等交流,春风沐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我们教师要乐于走下講台,放低身子,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因此,在纠正学生错误时,尽量不要采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们怎样做,而要用商量的口吻建议他们怎样做。班里有个学生叫李明,一次课堂上他与同学互抢钢笔。科任教师点名批评他为什么不听讲光捣乱?小文反唇相讥:“他抢我的钢笔,你看见没有?”老师怒火中烧:“你乱了还挺有理呀?”小文又不示弱地顶过去:“你为啥光会批评我?看我好欺负了是不是?”结果,老师和小文之间闹得很僵。科任老师把情况反映给我后,我把小文请到办公室,和气地对他说:“我知道你不会有意在课堂上捣乱的,可如果你能听进老师的批评,不与老师硬顶,那该多好?你想想,因为你脾气犟个性强,弄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讨厌,这样下去多不好呀!”小文对我这种推心置腹的劝告,十分感动,认为是对他的信任,主动找科任老师承认了错误。他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进步很快,可说与以前判若两人。
真正的批评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们总习惯居高临下地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花时间去倾听孩子的话语,充分尊重孩子,并作出恰当的批评,孩子们一定能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加以批评和引导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片好心善意。然而,要使学生真正能乐于接受,还是要时刻注重批评的技巧,尽量做到“忠言”不“逆耳”,达到最佳的批评效果。
一、以褒代贬,促其进步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批评性谈话时,要运用“心理相容”的原理。即师生在思想上,心理上要接近并尽可能达到融洽无间。具体地说就是先表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肯定其行动中正确的一面。记得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钱买作业本,当别的同学向我报告后,我把那位学生带到校园一角,先表扬了他这段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近来作业更工整了,有较大的进步。意外的表扬使这位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和敌意,他主动承认偷钱买作业本的事,为批评提供了最佳的基础,使他对后来批评的话“字字入耳,句句入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还有一年暑期开学后,我们班接收了一个外地转来的男生,他头脑灵活,学习成绩特别好,却自恃比别人聪明,上课常常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纪律涣散,经常旷课。我恨铁不成钢,经常数落他的毛病,心想他一定会领会我的苦心。谁知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我对他有成见,于是故意违反纪律,几乎天天找事,最后导致严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的点名批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位学生的变化使我感到震惊,深为自己的教育失误而内疚。后来,我改变教育方法,只要没有大毛病,一般不批评或少批评他,并向他解释了以前“只批不夸”的用意,使他深受触动。同时我刻意寻找他的微笑进步进行表扬鼓励。时间不长,他又重新 跃入优等生的行列。
二、巧给台阶,无声润物
当学生的缺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时,教师不留情面的批评很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准确把握语言分寸,在帮助学生下台阶的同时作出暗示,使学生在暗示中心领神会,收到一神胜百声的效果。一次,我在布置作业时,有位学生伏在课桌上不做作业,旁边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某某不做作业。”我看了看他,委婉地说:“他正在认真思考呢!做作业前是要认真思考的,这样才能做得更好。”那位学生抬起头感激地看着我,拿起笔认真地做起了作业。当学生的缺点暴露在公众之下时,不能不留情面的批评,损害学生的自尊,导致僵局。而应利用学生的自尊需求,帮助学生,给他台阶下,同时作出暗示,步步引导,达到润物于无声的效果。曾经班里有位学生,自习课总是很随便,经常做小动作、说话甚至下位子,不学习,常常惹得周围的同学不得安宁。我几次严肃地批评他,甚至严厉地训斥他,并把家长也请来进行批评教育,但都收效不大。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在教室门外向教室里张望,发现他正在下座位,并拿别人的书,他也看到了我,立即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的火腾的一下就上来了,压了压火我走进教室,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没有当众批评他,更没有当众揭他的短,而是有意给他一个台阶下,走到他面前,用手摸了摸他的头,什么也没有说。下课后,悄悄将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与他谈起了自习课他的表现,谈起了他的家庭情况,谈起了家长及老师对他的期望。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想他可能是意识到什么,老师的话和行动在他的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课上他在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收敛。
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从教育机智的角度看,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也为后面妥善解决矛盾留下了思考的时间、空间;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就是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会从老师的宽容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人格的尊重;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走出尴尬之境,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这也就是上了个台阶。
三、平等交流,春风沐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我们教师要乐于走下講台,放低身子,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因此,在纠正学生错误时,尽量不要采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们怎样做,而要用商量的口吻建议他们怎样做。班里有个学生叫李明,一次课堂上他与同学互抢钢笔。科任教师点名批评他为什么不听讲光捣乱?小文反唇相讥:“他抢我的钢笔,你看见没有?”老师怒火中烧:“你乱了还挺有理呀?”小文又不示弱地顶过去:“你为啥光会批评我?看我好欺负了是不是?”结果,老师和小文之间闹得很僵。科任老师把情况反映给我后,我把小文请到办公室,和气地对他说:“我知道你不会有意在课堂上捣乱的,可如果你能听进老师的批评,不与老师硬顶,那该多好?你想想,因为你脾气犟个性强,弄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讨厌,这样下去多不好呀!”小文对我这种推心置腹的劝告,十分感动,认为是对他的信任,主动找科任老师承认了错误。他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进步很快,可说与以前判若两人。
真正的批评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们总习惯居高临下地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花时间去倾听孩子的话语,充分尊重孩子,并作出恰当的批评,孩子们一定能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加以批评和引导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片好心善意。然而,要使学生真正能乐于接受,还是要时刻注重批评的技巧,尽量做到“忠言”不“逆耳”,达到最佳的批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