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在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一、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认识这些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如老师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具来摆出这个数,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表示出这个数,可以用身边其他东西来表示出这个数,使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观念。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有几幢房子、几株树、几个花台,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随意给出的每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摆数字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千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
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9张1角纸币、4张2角纸币和2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1元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会找到很多运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这是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四、让学生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地砖美观?用多大尺寸地砖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低头苦想的,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的,有画平面设计图的,也有用计算器计算的。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出来了。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五、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養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
一、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认识这些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如老师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具来摆出这个数,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表示出这个数,可以用身边其他东西来表示出这个数,使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观念。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有几幢房子、几株树、几个花台,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随意给出的每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摆数字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千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
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9张1角纸币、4张2角纸币和2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1元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会找到很多运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这是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四、让学生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地砖美观?用多大尺寸地砖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低头苦想的,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的,有画平面设计图的,也有用计算器计算的。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出来了。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五、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養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