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一直有玩风筝这种游戏,可以说玩风筝伴随着我的成长。每年,放风筝的季节一到,我便四处找来竹子、旧报纸、旧课本、剪刀、糨糊,跟大哥哥大姐姐们学着扎风筝,削篾、扎型、绘图、剪纸、裱糊,一番忙碌后,带两条长尾巴的燕子风筝就做好了。接着找来坚硬的树丫,自制线轴,主丫作握柄,削留两或三条枝丫,截成适当长度,简易线轴便完成了。再用平日省下来的钱到百货商店买回风筝线,一圈一圈绕在自制的线轴里,线的另一头接驳到做好的风筝上。这样,风筝才大功告成。
  趁着好天气,手举风筝,兴奋地冲出家门,让风筝野外亮相,接受阳光与微风的洗礼,收获玩伴们那些羡慕的目光。那时,屋前屋后、塘边河滩、山坡草地、操场地堂,无不是我们放风筝的场地。
  今年秋天,我从燕都来到端州小住。一天清晨,突来兴致,徒步到星湖边散心。这一散心,惊喜地发现,市中心牌坊公园蔚蓝的天空上,居然翱翔著几只风筝。
  我随着风筝找到了一大片开阔可放飞风筝的草坪。
  草坪以星湖为背景,环湖而设的绿道边是湖堤,湖堤上杨柳依依。杨柳树边,平湖如镜,碧波荡漾。微风吹过,柳枝婀娜点水。不远处,星湖一山一湖相映成趣,美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那天,草坪上聚满了放风筝和看风筝的人。秋风忽有忽无,忽大忽小,似乎让玩风筝的人更有雅兴。草坪中央,有几位长者,放风筝技艺超强,在众人还未放飞成功时,他们的风筝已徐徐腾空。优哉游哉的风筝下,挂着一长串彩色的小宫灯,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他们时放时收,松紧自如,风筝一高一低,一左一右,动静皆美。
  不一会,风又起了,草坪上放风筝的人迅速自由形成双人组合,摆开放飞的架势。站在前面的人手牵引线,后面的人擎着风筝,迎着风在这片绿草茵茵的旷野上慢慢地奔跑起来,等待最佳风力来临。终于,趁大风起时,他们顺着风势徐徐放飞。风筝慢慢地飞了起来,并渐飞渐高,最后稳稳当当地飞了上天。
  这时,山湖是景,树也成景,随风飘荡的风筝是景,放风筝的人也成景,动动静静,星湖越发美丽了,大自然变得更生动、更和谐了。
  记不清多少次去寻觅一块放飞风筝的地方,记不清多少次都失望而归。如今,肇庆牌坊公园里的草坪,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得赶紧回家把闲置了好几年的风筝带来这里放飞,让它好好地看看星岩的奇山峻石,看看星湖的粼粼波光,看看……谁敢预料,五年、十年或几十年以后,星湖边的这片草坪,会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星湖边的这片草坪上,等待风,等待风筝的时光,也是美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缓缓流淌的绿色,从我的眼角眉梢蔓延至广阔的溱湖。  桃花朵朵娇俏,好似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花色那样纯,分不清眼前是梦境还是现实。远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此起彼伏地连接着,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感觉一不小心就要把人淹没在花心里。与三五好友点上一份“溱湖八鲜”,这一锅儿端的鲜美,吃过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味道一绝。没有十里桃林的桃花醉,但自家酿的米酒小酌几杯,入口确是十分香甜。配上一盘地道的秧草,保准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转过照墙,便有大红的宫灯在廊间摇曳着,照亮了一户户人家的院子。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
期刊
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的不知该向哪去。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姗姗不愿离去。  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  要
期刊
2500年前,一部春秋大戏由吴王夫差导演,邗沟打开,沟通南北,运河肇始。运河与淮安拂袖而舞,舞出一个河下古镇。从此,一个古镇对于一条河流的痴恋,整整相守了2500年。2500年之后,运河依旧敞襟撩怀,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繁华落寞,尽在胸腑流过。古镇也是一身素雅,拙朴自然,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光华四射,静静地踞守在古运河畔。运河之于河下,也许他们有了前世的一次相逢,才有了今生的千年等候。  走进250
期刊
爷爷是旧社会的挑夫。1927年盛夏,宜黄的商人雇用爷爷挑一担南货到宁都去,宁都商贩急等货,必须日夜兼程。爷爷中途中暑,倒在去宁都的路上。  为了安葬爷爷,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三间老屋显得空空荡荡。一七过后,几户债主又上门封了房子,这夜,奶奶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便凄惨惨没地方可去安身落脚。无奈之下,最后娘儿四个牵扯着来到村西头的侯家老祠堂前。祠堂都是光线昏暗,屋顶高深,两边阁楼上摆满了侯氏老人早置办的棺
期刊
1984年暑假,时值农村双抢。那天上午,我跟着家人在门口的稻田里打谷子,父亲和哥哥俩男劳力踩着笨重的脱谷机,我和姐姐一人一边递稻穗。头上毒辣辣的太阳肆虐着,脱谷机轰隆轰隆地滚动着,人人身上都是一身汗,两腿泥。  突然,进村的石板路上响起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我的眼前一亮,穿橄榄绿制服的邮递员一进村便扬声问:“彭喜元,请问彭喜元的家在哪儿?”(后来读初二时,语文老师将‘元’字改成‘媛’字”)  
期刊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酒坛,奶奶就利用这些酒坛储存大米、面粉、菜煸、萝卜丝干等农产品,酒坛密封性好,防潮防虫蛀,是非常好的储物器具。每年夏天,荸荠秧都已经下种了,奶奶还能从酒坛里摸出保存完好、果皮饱满、水分充足的荸荠给我们吃,让我们十分的惊喜。而逢年过节,左邻右舍们常来我家借用饭甑、筛子、蒸笼等用具,用以炊饭蒸糕,盖因这些用具我家一应俱全。  原来家里这些酒坛、蒸笼、饭甑、团箕等器具,
期刊
编辑本县作家作品年选本,久居京华的谢老大作连续选为“打头篇”。那天,他老人家收到新出版的《午马》后,来电话连连说好。谢老的表扬,是对家乡作者的最大鞭策和鼓励。我问他,今年要选您哪篇作品呢?新近,家乡为您成功举办了书画展,开幕时,还特地朗诵了您的一封“来信”,乡情浓浓,真切感人,选这篇行吗?他想了想,说,我写过一篇苏渊雷先生纪念馆的碑记,在钱库那边,你去看看。一股气息弥漫过来,我顿时预感到乡音中的沉
期刊
1976年,村里有两件大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件是,杞花乍开的初春,县里一支工作队踩着残雪进村了,说是来“割尾巴”的。这尾巴就是每家的自留地种的瓜菜、房前屋后的果树、圈里的猪、笼里的鸡和一切与生产队主业无关的副业。这些“尾巴”都得充公!工作队说了,家家都有一根姓“资”的尾巴,别人护不住,自己藏不了,想护、想藏,就是想跟社会主义作对、挑衅。护尾巴,是说给大队干部听的,大队干部尴尬地干咳一片;藏尾
期刊
1985年7月,我高中毕业,考上了绍兴师专,终于圆了大学梦。  当初读师范虽有伙食费补助,但与念高中时相比无疑会增加各种开支,给经济状况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徒添了负担。为了筹集上学的费用,减轻父母的压力,趁暑假空闲,我毅然决定卖棒冰。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一只四角见方的木箱子,外面刷上雪白的油漆,既醒目美观,又显得比较干净,油漆干了以后,又在箱子后面写上“棒冰”两个绿色的大字。木箱内壁衬上厚厚一层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