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在我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我也常常教导学生学会做好“减法”,多检视自己还有那些没掌握好的知识点,先发现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不断探索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快乐的学习。以下就是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呢?我想这是大多数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数学老师感到头疼的首要问题。每年要带一个新的班级,这也是我最先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打破学生对传统数学教学感到枯燥乏味的错误认知,我想这也是数学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亲其师,信其道”,意思就是说人只有在亲近并尊敬自己的师长时候,才会相信并学习其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在新学年的第一节课中,我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尽量做到得体大方,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努力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长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告诉他们在新学年里,老师要和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共创佳绩。平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解决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增强自身亲和力,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发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至始至终是站在他们身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相信并学习我所传授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二、数学课堂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本有例题的创设,有贴近例题的类型题,学生容易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觉得根本不用思考,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可是一但碰到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情况,例如碰到例题展开式的时候就举手投降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对于每节课的概念公式和例题,我都先教会学生阅读然后逐字逐句去解释其表达的意思,学生之所以常常出现错误,是因为不理解题意,这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会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找出其中的关键字眼,理解其含义,真正学会并掌握如何去理解题意。现在有的数学题型会出现文字较多的情况,一开始,有些学生会马上放弃,觉得字多的题等于难,看都不看,起先我会陪着他们阅读理解,慢慢地,学生不再怕这只“纸老虎”,克服了内心恐惧,试着去理清思路、分析题意,培养他们对解决这类难题的信心。我还会在例题的基础上不断展开并深入探索,学生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三、学会提问,爱上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扮演“忠实的听众”的角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模式,老师一昧地灌输知识,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低迷。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采用提问式的上课模式,我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渐渐掌握了答题的思路。此外,我还采用小组讨论竞赛的方式,两组对抗,不会回答的题对手方可以抢答,积分制,看谁最终得分高,分数会和当天的作业挂钩,作业的布置也是因人而异,每节课上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小组加分,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的重难点我都会列举题型进行小测试,每人的分数都归在当天的积分里。上课的气氛被调动起来,大家热情高涨,欢乐无比,在这个过程里,大家也学会了团结互助,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上课变认真了,课后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同学们渐渐明白,学习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事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隐藏了很多数学知识,比如在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时,我拿出一把尺子请教同学们“如果老师想把这把尺子固定在黑板上,我需要钉几个钉子?”有的同学说一个,我用一个手指“钉住”尺子,发现没法固定,有的同学说,那试试两个吧,我用两个手指“钉住”,让学生上来移动,结果发现尺子固定了,学生也因此掌握了这一原理。在教到环湖竞跑的题型,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扮演跑步情节,一位跑得快,一位跑得慢,让他们俩在教室里模拟环湖竞跑,然后我提出问题“是哪位同学先追上哪位同学?”大家恍然大悟,发现其实是快的同学在追慢的同学。在课堂中,抛弃规规矩矩的上课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让课堂充满问题,让学生在自信、兴趣的体验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学科有着其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课本,并且教学方式单一,使数学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人师的我们不妨可以试着创造性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因材施教,公平對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总体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竭尽所能去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呢?我想这是大多数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数学老师感到头疼的首要问题。每年要带一个新的班级,这也是我最先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打破学生对传统数学教学感到枯燥乏味的错误认知,我想这也是数学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亲其师,信其道”,意思就是说人只有在亲近并尊敬自己的师长时候,才会相信并学习其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在新学年的第一节课中,我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尽量做到得体大方,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努力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长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告诉他们在新学年里,老师要和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共创佳绩。平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解决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增强自身亲和力,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发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至始至终是站在他们身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相信并学习我所传授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二、数学课堂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本有例题的创设,有贴近例题的类型题,学生容易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觉得根本不用思考,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可是一但碰到需要再进一步思考的情况,例如碰到例题展开式的时候就举手投降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对于每节课的概念公式和例题,我都先教会学生阅读然后逐字逐句去解释其表达的意思,学生之所以常常出现错误,是因为不理解题意,这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会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找出其中的关键字眼,理解其含义,真正学会并掌握如何去理解题意。现在有的数学题型会出现文字较多的情况,一开始,有些学生会马上放弃,觉得字多的题等于难,看都不看,起先我会陪着他们阅读理解,慢慢地,学生不再怕这只“纸老虎”,克服了内心恐惧,试着去理清思路、分析题意,培养他们对解决这类难题的信心。我还会在例题的基础上不断展开并深入探索,学生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三、学会提问,爱上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扮演“忠实的听众”的角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模式,老师一昧地灌输知识,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低迷。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采用提问式的上课模式,我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渐渐掌握了答题的思路。此外,我还采用小组讨论竞赛的方式,两组对抗,不会回答的题对手方可以抢答,积分制,看谁最终得分高,分数会和当天的作业挂钩,作业的布置也是因人而异,每节课上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小组加分,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的重难点我都会列举题型进行小测试,每人的分数都归在当天的积分里。上课的气氛被调动起来,大家热情高涨,欢乐无比,在这个过程里,大家也学会了团结互助,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上课变认真了,课后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同学们渐渐明白,学习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事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隐藏了很多数学知识,比如在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时,我拿出一把尺子请教同学们“如果老师想把这把尺子固定在黑板上,我需要钉几个钉子?”有的同学说一个,我用一个手指“钉住”尺子,发现没法固定,有的同学说,那试试两个吧,我用两个手指“钉住”,让学生上来移动,结果发现尺子固定了,学生也因此掌握了这一原理。在教到环湖竞跑的题型,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扮演跑步情节,一位跑得快,一位跑得慢,让他们俩在教室里模拟环湖竞跑,然后我提出问题“是哪位同学先追上哪位同学?”大家恍然大悟,发现其实是快的同学在追慢的同学。在课堂中,抛弃规规矩矩的上课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让课堂充满问题,让学生在自信、兴趣的体验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学科有着其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课本,并且教学方式单一,使数学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人师的我们不妨可以试着创造性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因材施教,公平對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总体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竭尽所能去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